手机人民网 观点

莫让微信群里的工作成为“痕迹主义”

2018-05-18 17:14 北京日报评论部  作者:晁星

“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你可能以为他是修手机的,仔细一打听竟是位基层干部。”近日,一则基层公务员的自我调侃引发舆论关注。原来,这些手机是各个上级部门配的专用机,每天都要按时去预装的一个个政务APP上“打卡”。此外,他还有十多个微信工作群要每日签到,挨个传报各种材料……对此,很多人都表示心有戚戚焉,感慨自己一天到晚被微信群、手机APP呼来唤去,完全沦为了“手机奴仆”“微信工作群奴”。

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而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前有干部吐槽,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近有干部慨叹,考核只看痕迹,工作做得实不实没所谓,材料详实就好。透过这位基层干部的吐槽不难发现,这种“痕迹主义”现在更有“升级换代”的意味:不光看笔迹,也要看足迹。怎么看呢?口说无凭,上传工作现场照片,发送实时定位。就拿扶贫干部来说,一大早起来,先要处理微信群里的各种“加急件”,被@的,全得@回去;边回复,边进了村,说是走访,却不聊家常、先拍照,不问困难、先找手机信号。挨家挨户拍完,挨个群报完,抬头一看,差不多日落西山了。看似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干实事上。如此一来,基层少了干事泥腿子,却多了乡村摄影师、采风者,好不尴尬。

“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你可能以为他是修手机的,仔细一打听竟是位基层干部。”近日,一则基层公务员的自我调侃引发舆论关注。原来,这些手机是各个上级部门配的专用机,每天都要按时去预装的一个个政务APP上“打卡”。此外,他还有十多个微信工作群要每日签到,挨个传报各种材料……对此,很多人都表示心有戚戚焉,感慨自己一天到晚被微信群、手机APP呼来唤去,完全沦为了“手机奴仆”“微信工作群奴”。

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而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前有干部吐槽,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近有干部慨叹,考核只看痕迹,工作做得实不实没所谓,材料详实就好。透过这位基层干部的吐槽不难发现,这种“痕迹主义”现在更有“升级换代”的意味:不光看笔迹,也要看足迹。怎么看呢?口说无凭,上传工作现场照片,发送实时定位。就拿扶贫干部来说,一大早起来,先要处理微信群里的各种“加急件”,被@的,全得@回去;边回复,边进了村,说是走访,却不聊家常、先拍照,不问困难、先找手机信号。挨家挨户拍完,挨个群报完,抬头一看,差不多日落西山了。看似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干实事上。如此一来,基层少了干事泥腿子,却多了乡村摄影师、采风者,好不尴尬。

本该“一身土、两脚泥”的基层干部,为何被手机缚住了手脚?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考核务虚不务实。有的上级单位把微信群、政务APP当成了开展工作的捷径,需要什么素材,就让基层干部一股脑儿报上来;进行相关考核,扶贫日志、打卡记录统统翻出来……这些所谓的“痕迹”,往往图文并茂、一应俱全,哪还用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情况。一些部门用“工作留痕”代替监督,当起了“甩手掌柜”,可“千条线”压到基层,本就繁忙的基层干部,更会“压力山大”,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在所难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以“形式主义留痕”应付“形式主义考核”的坏风气。

微信群只是工作手段,不是工作本身,更不应成为工作的负累。拉个庞大的工作群,并不等于完成了工作;群里一天到晚热闹非凡,也不代表工作已做到位。对基层干部来说,一些现代化办公方式,也能减轻抄抄写写的负担,免去一些“纸样文章”。可凡事过犹不及,过去是满天飞的表格,现在是满屏的群,花样翻新的技术不过是装“旧酒”的“新瓶”。技术更新,应当是化繁为简,提升工作效率。可如今看来,“一窝蜂上马”现象突出,反而让工具成了目的,搞得心为物役了。这也提醒相关单位和部门,不要盲目追求新技术,丢了真功夫,“锄头再多再好,不耕种也没有丰收”。

“少点套路,多点接地气的东西”,这些来自基层的呼声足当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个县一个月所接公事有五百余件,使得下面穷于应付”的窘境,党中央下发通知“关于上面文件,凡与本身工作无关的一律不要转发下去”。这是一则与形式主义作斗争的生动案例,值得好好借鉴。此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开始精简各种笔记本。各种工作群、政务APP也应如此,当减则减,还基层干部更多干实事的时间。

(责任编辑:冯人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