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读者开放日:出版社的"另类打开方式"

2018-05-18 07:0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宜修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向读者介绍图书

读者排队尝试“点一点”

对普通读者来讲,文化机构固有的神秘基因就是“诗和远方”,而出版社更是如同“侯门”深似海,很难接触到。这不难理解,传统出版机构是需要“静”的地方,人来人往、嘈杂的氛围不适合细致、严肃的文字精加工工作。可也正因如此,出版机构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读者只知好看的书,却不识做出好书的出版社;而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社也越来越难以知悉读者的需求。直到2016年,笔者参加了中华书局4.23读者开放日,才第一次知道了读者与出版社交流有一种全新打开方式——出版社读者开放日。

在百度搜索“读者开放日”或者“读者接待日”可以发现,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图书馆、报社、甚至是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并不少见,但在国内出版界中却是鲜有耳闻。据笔者了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10年起开始举办读者开放日,是国内出版社开先河者;2015年,中华书局为促进“全民阅读”、回馈读者,第一次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至今年已成功举办四届;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也开始了他们第一次的开放日活动。总结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出版社读者开放日活动,可以发现两种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式”和“中华书局式”(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类似)。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向读者介绍图书

读者排队尝试“点一点”

对普通读者来讲,文化机构固有的神秘基因就是“诗和远方”,而出版社更是如同“侯门”深似海,很难接触到。这不难理解,传统出版机构是需要“静”的地方,人来人往、嘈杂的氛围不适合细致、严肃的文字精加工工作。可也正因如此,出版机构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读者只知好看的书,却不识做出好书的出版社;而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社也越来越难以知悉读者的需求。直到2016年,笔者参加了中华书局4.23读者开放日,才第一次知道了读者与出版社交流有一种全新打开方式——出版社读者开放日。

在百度搜索“读者开放日”或者“读者接待日”可以发现,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图书馆、报社、甚至是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并不少见,但在国内出版界中却是鲜有耳闻。据笔者了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10年起开始举办读者开放日,是国内出版社开先河者;2015年,中华书局为促进“全民阅读”、回馈读者,第一次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至今年已成功举办四届;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也开始了他们第一次的开放日活动。总结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出版社读者开放日活动,可以发现两种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式”和“中华书局式”(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类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式”的基本特点是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或者在校大学生等人群对出版社的参观和与一线编辑交流建议。2010年暑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动在新浪、搜狐、天涯、腾讯等网站的读书频道、博客、微博以及豆瓣等社交平台发帖,寻找书友参加读者开放日活动。8月23日,读者第一次走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门,参观出版社图书生产部门、陈列室,和出版社负责人及资深编辑面对面座谈、交流读者的建议与期望。集团领导出席了座谈会,聆听传播终端读者的声音,并认真回答书友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介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状况和关于未来的规划。

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形式简单的开放日活动不同,中华书局将活动日期定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后的周末时间,依托于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优势资源,根据读者对于古籍的爱好,有针对性地策划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回馈读者诚意满满。

在活动内容形式方面,2015年首届读者开放日,中华书局就办出了一场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中央领导作为“特殊”的读者莅临现场,并发表讲话。接下来的每年,中华书局利用丰富的历史档案和书稿档案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利用作者资源举办伯鸿讲堂,开展不同的游戏、互动内容。如今,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中华书局4.23读者开放日早已成为一群人的节日。

201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为读者演示古籍修复的过程。一部纸张枯黄、折成一团的古籍,经由喷水、清洁、晾晒、压平等步骤后在杜伟生手中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张张干净、平整的书页,引起读者连连赞叹。

2017年的活动更是花样繁多,纪念环保袋创意涂鸦大赛、微信后台回复开放日最动人的照片和说明文字领取奖品等,不过最有趣、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雕版印刷现场体验。中华书局从雕版印刷术享有盛名的扬州请来三位老师现场演示,指导读者体验“印刷”技术:老师先用鬃刷沾上橘红色的墨汁,均匀涂抹在雕版上,快速打圈涂抹,防止墨汁干掉。然后覆上洁白的宣纸,光面朝下,用一种专门的工具轻轻擦拭,画面线条逐渐清晰地印在纸上。活动过程中,不断有小朋友上前体验,当三位老师手把手地引导孩子的时候,文化传承已在热闹的人群中发生。

在今年的读者开放日,中华书局利用其独立开发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将以往经典的“请你点一点”(现场古籍断句)数字化,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不少读者排队等候,跃跃欲试。这一环节分为两队PK,每队3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现场古籍断句,正确率高的一队获胜并赢得奖品。一位头发斑白的阿姨排在队伍中等待,并与同行而来的读者朋友说:“很多字还是都记得的,我也要试一试。”

中华书局对于读者的回馈总是显得诚意满满,除了微信后台互动回复抽奖、游戏获胜赢得奖品外,每年开放日最受读者欢迎的环节就是活动最后的抽奖环节。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采取预约登记制,因此每个参与者都会有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就是抽奖的号码,而大奖便是中华书局的精品图书。今年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活动准备了20套书和10个惊喜大礼包。为了扩大影响力,今年中华书局还与当当进行合作,为无法亲临现场的读者现场直播,并在直播过程中抽奖,回馈读者。

对比两个不同的模式,各持所长,也各有所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读者接待日以参观和与读者与一线编辑相互交流的形式,实现了“人与书的相遇”。其形式不免单一,难以扩大影响力;且由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位于桂林,容易受地域因素的限制。但作为国内第一家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的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国内出版界营造了新景致,且出版社一线编辑通过与读者的双向、有效的交流,准确掌握读者的需求和目标受众的审美取向。这种交流不仅为读者解开了图书背后的谜,而且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读者对出版社产生文化认同感,看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活力,逐渐建立相互双方的信任,为提高读者对出版社的“忠实度”和黏连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则更注重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回馈读者,让读者有所得:文化精神的熏陶和物质奖品的满足。由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充满诚意的“礼物”,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影响力不断扩大,从参加活动的人数就可见一斑:2015年453人参加,2016年预约的读者502人,实际到场读者628人,2017年预约读者700人,实际到场读者747人。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相比,中华书局更多的是扮演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却少了与读者对于书的交流沟通。但无论哪种“读者开放日”模式,都是加强出版社与读者相互了解、使社会文化资源最大化的一种努力,希望的都是抵达读者的需求。

在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活动中,有位读者在被要求“列举10种《老子》古注本”时,一口气说了十几种。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很开心地说:“一个出版社有这样的读者,我们能不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吗?”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