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央企

精深开掘百年三峡

2018-06-05 08:35 人民网  作者:宋明霞

右起,郑守仁、孙永福、傅志寰、陆佑楣、殷瑞珏院士在三峡左岸电站研讨 摄影宋明霞

追梦百年,论证半世纪,建设十七载,运行十六年。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来到三峡,认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继而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4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来到三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5月9日,中国工程院16位院士来到三峡,共同研讨三峡工程管理。

5月2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三峡集团总经理王琳透露将加快组建生态环保集团,发起设立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

三峡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三峡行之后,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拉开序幕。

从孙中山到习近平,辗转百年圆一梦

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由孙中山提出。

1919年,孙中山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中提出在长江三峡河段修建闸坝,改善航运并发展水电。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作《民主主义》演讲,再次谈到开发三峡水利资源,振兴实业。

1944年,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享誉世界的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后完成了轰动世界的“萨凡奇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是第一个比较具体,具有开发水能、改善航运的三峡工程计划,因内战爆发而搁置。

毛泽东为三峡工程勾画出宏伟蓝图。

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中下游五省共计死亡5.7万人,受灾农田2715万亩;1954年,长江再度爆发洪水,死亡3.3万人,淹没耕地4755万亩,京广铁路100多天不能正常运行。

治水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早在1953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毕其功于一役”,先修三峡工程的想法。

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经过三年勘测设计,1958年底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56年,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勾勒出三峡工程的美好愿景。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和苏联100多位专家考察三峡坝址和库区。同年4月,中央下发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以及国际形势严峻等原因,三峡工程被暂时搁置。

邓小平为三峡工程果断拍板。

1979年,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1980年,邓小平视察长江,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1982年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6年6月—1989年2月,原水利电力部组织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强,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荐的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1994年12月14日,经过40多年反复论证,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实现水库蓄水、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习近平为三峡工程作出历史性判断。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考察三峡水利枢纽、登上海拔185米的三峡坝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高度评价。他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真正的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考察,是三峡工程百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百年三峡从此翻开新篇章。

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三峡是从倡议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回溯历史,三峡工程身后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任的几代伟人和英雄建设群体。用历史眼光看三峡,三峡工程是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选择,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众绘宏图而成就。

右起,郑守仁、孙永福、傅志寰、陆佑楣、殷瑞珏院士在三峡左岸电站研讨 摄影宋明霞

追梦百年,论证半世纪,建设十七载,运行十六年。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来到三峡,认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继而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4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来到三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5月9日,中国工程院16位院士来到三峡,共同研讨三峡工程管理。

5月2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三峡集团总经理王琳透露将加快组建生态环保集团,发起设立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

三峡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三峡行之后,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拉开序幕。

从孙中山到习近平,辗转百年圆一梦

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由孙中山提出。

1919年,孙中山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中提出在长江三峡河段修建闸坝,改善航运并发展水电。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作《民主主义》演讲,再次谈到开发三峡水利资源,振兴实业。

1944年,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享誉世界的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后完成了轰动世界的“萨凡奇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是第一个比较具体,具有开发水能、改善航运的三峡工程计划,因内战爆发而搁置。

毛泽东为三峡工程勾画出宏伟蓝图。

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中下游五省共计死亡5.7万人,受灾农田2715万亩;1954年,长江再度爆发洪水,死亡3.3万人,淹没耕地4755万亩,京广铁路100多天不能正常运行。

治水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早在1953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毕其功于一役”,先修三峡工程的想法。

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经过三年勘测设计,1958年底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56年,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勾勒出三峡工程的美好愿景。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和苏联100多位专家考察三峡坝址和库区。同年4月,中央下发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以及国际形势严峻等原因,三峡工程被暂时搁置。

邓小平为三峡工程果断拍板。

1979年,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1980年,邓小平视察长江,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1982年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6年6月—1989年2月,原水利电力部组织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强,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荐的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1994年12月14日,经过40多年反复论证,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实现水库蓄水、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习近平为三峡工程作出历史性判断。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考察三峡水利枢纽、登上海拔185米的三峡坝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高度评价。他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真正的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考察,是三峡工程百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百年三峡从此翻开新篇章。

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三峡是从倡议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回溯历史,三峡工程身后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任的几代伟人和英雄建设群体。用历史眼光看三峡,三峡工程是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选择,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众绘宏图而成就。

 

三峡大坝 摄影宋明霞

当今世界承担功能最多、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作为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初期重点关注防洪、发电、航运三大功能,今天已扩展到防洪、抗旱、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发电七项功能全面发挥。

防洪、抗旱、供水三项功能不可替代。

三峡工程处于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可以控制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量,武汉以上河段洪水来量的2/3。

2010年和2012年,三峡工程成功地应对了两次洪峰超过7万立方米/秒的洪水过程。2016年和2017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大洪水,三峡工程有效控制下游水位未超过保证水位。

截止2017年底,三峡水库历年累计拦洪44次,干流堤防未发生一起重大险情。据中国工程院2014年关于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的估算,三峡工程多年平均年防洪效益为88亿元,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三峡工程建成后,凭借良好的调节性能,水库拦洪补枯,形成近400亿立方米的巨大淡水资源,对于枯水期向下游正常补水及应急突发情况下的补水具有重要作用。

航运、渔业、旅游三项功能极为重要。

自古川江不夜行。三峡工程蓄水后,消除了139处急流滩、险滩和浅滩,改善了宜昌至重庆660公里航道的通航条件,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3000—5000吨级,航道等级从三级升为一级,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

三峡工程加速推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三峡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自2003年投入运行以来,已连续14年实现安全、高效运行。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逐年递增,2011年首次突破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能力。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突破亿吨。2016年9月,三峡升船机启动试通航,进一步增强了三峡工程的通航调度灵活性和保障能力。

到2017年底,通过三峡枢纽断面的货运总量达12.6亿吨。目前三峡过闸大宗散货水运运价约为0.02元/吨,是铁路运价的1/8,公路运价的1/20—1/30。

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及上游经济鱼类资源增加,2011年开始实施库区生态调度,促进了中下游经济鱼类繁殖。

“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张名片”三峡集团科技环保部孙志禹主任介绍。

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临时基地诞生,这是中华鲟保护工作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三峡工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没有造成物种灭绝,三峡水库水质保持总体良好”。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林初学表示。

2010年10月26日,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高峡出平湖”盛景呈现,长江航运面貌焕然一新。

发电规模和环境效益凸显。

三峡电站地处华东腹地,电力系统覆盖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电网互联互通起到关键作用,成为“西电东送”的中通道,实现了华中与华东、南方电网直流联网、与华北电网交流联网,形成了水火互济的新格局。

“到2017年3月1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成为我国第一座连续14年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发电量突破的水电站。

“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在我国增加了1/3个大兴安岭”,三峡集团宣传与品牌部主任杨骏说。

按照中电联每年发布的标准煤耗估算,2003年—2017年三峡累计发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煤3.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二氧化硫990万吨、氮氧化合物476万吨、一氧化碳8万吨。

据中国工程院2014年独立评估,按照碳排放交易价格估算,二氧化碳减排效益达539亿元。

镇锁洪魔,护佑荆江两岸;水力发电,构筑清洁能源动脉;改善航运,畅通黄金水道;供水补水,涵养流域生态…….作为世界上承担综合功能最多的水利水电项目,三峡工程所发挥的效益,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三峡库区风光旖旎。摄影王轶晨

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来时路很长,未来的路更长。

对于三峡工程的思考,没有因工程竣工而结束,也不会随工程验收而停止。

“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要统筹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开放,培育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5月26日上午在考察长江途中强调。

5月9日至12日,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到宜昌三峡坝区。

看电站、过船闸、走库区,开研讨会,院士们的讨论无处不在。

大国工程看三峡。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到三峡工程来看看,就不了解现代化的中国”,胡文瑞院士说。他认为,作为一个世纪工程,三峡工程体现的是工程造物精神,代表的是中国工程建造水平,创造的是中国水电工程建造文化。

全流域视角看三峡。

以三峡工程为中心的清洁电网格局正在形成。

继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集团继续推进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建设,2014年7月,向家坝、溪洛渡两座电站全面投产发电,长江干流第二个“三峡工程”建成投产。2011年,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开始筹建,预计2023年将建成长江干流第三个“三峡工程”。届时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实践证明,三峡工程已成为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院士在研讨会上表示。

让三峡工程成为真正的世纪生态工程。

殷瑞钰院士认为,三峡工程体现的是适应自然、适度发展自然、领先自然的理念,而不是人定胜天。随着共抓长江大保护时代的到来,三峡工程水资源利用、生态调度功能正在突出,而且应该进一步突出。

“三峡工程开启了中国重大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管理的历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实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同,需要去厘清。”王金南院士提议。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三峡库区的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其环保难度依旧很大,其中牵涉到多方因素,不是一个企业能解决的。”蒋士成院士建议,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解决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更深层次地推动对三峡工程的认知。

“三峡工程立个高标杆,并提供了撑杆,让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借势跳过去,达到了领先世界的高度。”饶芳权院士认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三峡工程的伟大精神,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三峡工程是治水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要认清这个百年圆梦工程的三个递进阶段,认清其综合效益的巨大作用,以及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一本质。”作为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等阶段的亲历者,陆佑楣院士主张从哲学高度认识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请继续努力下去!”杨振宁院士在三峡大学寄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

(责任编辑:仝宗莉)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