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杨丹霞:书画收藏 不能迷信著录和题跋

2018-06-06 09:51 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受访嘉宾

不能一味迷信名家著录和题跋,不少有名家题跋或在权威出版物上著录的作品,经过专家的反复不断研究,也有可能被认定是假的——这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日前对公众发表的观点。在华艺春拍预展期间,杨丹霞在广州进行了“明清名家书画作品赏析”主题讲座。针对明清书画的真伪鉴别问题,杨丹霞接受了广东媒体的采访,对收藏给出具体建议,如何进行书画真伪鉴别与赏析。

鉴别真伪:

笔墨特点个人风格

最核心

中国古代书画一直是书画收藏的重要部分,量少价高,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处于升温状态。但书画鉴赏是各文物门类中最难的一项,对于一般藏家,著录和题跋是鉴赏与收藏的一个帮助。对此杨丹霞提醒,著录可以研究,但不能一味迷信,而应注重多看作品,研究画家书家的笔墨特点个人风格。

羊城晚报;你的一个收藏观点是不能迷信著录和名家题跋,甚至《石渠宝笈》里著录的也不尽然可信?

杨丹霞:对。明末造假是很兴盛的,因为需求量太大了。文徵明也好,唐寅也好,他们都有非常复杂的鉴别问题,传世的赝品非常多,我们不能一味迷信著录、题跋。比如很多收藏家喜欢《石渠宝笈》里著录的东西,动辄几千万过亿。我们故宫有一个库房,专门放经过《石渠宝笈》著录、但现在被专家们共同鉴定评判为并不是真的东西,像假唐伯虎、假董其昌等的假大名牌。所以一味迷信名家题跋、出版物,是不可取的,在收藏中应该尽量避免。还是要多学习多研究,把你喜欢的某个书画家的早中晚期风格、笔墨特点搞清楚,才能避免出现问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受访嘉宾

不能一味迷信名家著录和题跋,不少有名家题跋或在权威出版物上著录的作品,经过专家的反复不断研究,也有可能被认定是假的——这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日前对公众发表的观点。在华艺春拍预展期间,杨丹霞在广州进行了“明清名家书画作品赏析”主题讲座。针对明清书画的真伪鉴别问题,杨丹霞接受了广东媒体的采访,对收藏给出具体建议,如何进行书画真伪鉴别与赏析。

鉴别真伪:

笔墨特点个人风格

最核心

中国古代书画一直是书画收藏的重要部分,量少价高,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处于升温状态。但书画鉴赏是各文物门类中最难的一项,对于一般藏家,著录和题跋是鉴赏与收藏的一个帮助。对此杨丹霞提醒,著录可以研究,但不能一味迷信,而应注重多看作品,研究画家书家的笔墨特点个人风格。

羊城晚报;你的一个收藏观点是不能迷信著录和名家题跋,甚至《石渠宝笈》里著录的也不尽然可信?

杨丹霞:对。明末造假是很兴盛的,因为需求量太大了。文徵明也好,唐寅也好,他们都有非常复杂的鉴别问题,传世的赝品非常多,我们不能一味迷信著录、题跋。比如很多收藏家喜欢《石渠宝笈》里著录的东西,动辄几千万过亿。我们故宫有一个库房,专门放经过《石渠宝笈》著录、但现在被专家们共同鉴定评判为并不是真的东西,像假唐伯虎、假董其昌等的假大名牌。所以一味迷信名家题跋、出版物,是不可取的,在收藏中应该尽量避免。还是要多学习多研究,把你喜欢的某个书画家的早中晚期风格、笔墨特点搞清楚,才能避免出现问题。

羊城晚报:那么在鉴别时,有什么可以注意观察辨别的?

杨丹霞:收藏家往往在收藏、拍卖会上交流时,会去看什么书上有著录,或是有什么名家题跋,寻找鉴别真伪中比较边缘的东西,去作为心理承受和价格判断的知识背景。但我们看一幅画,最重要的是看作品本身。首先,绘画的笔墨风格,与我们以往所见到的这个书画家传世的真东西是否基本吻合。山石的勾写皴法,古代山水画有24种皴法,每一种皴法都跟一个大师有关,比如唐寅的拖泥带水皴。还有树法,是不是我们惯常见到的。人物的开脸衣纹等,都有不同时代不同特征。

第二,看材质、装裱形式。明中期的纸和卷呈现出来的色调、老化和年份感,跟其他的去对照。装裱也都有时代性,清代装裱还是民国的装裱?在不是用老裱装新画的前提下,一个老画若是民国装裱,再新新不过这个装裱。

第三,每个人的用笔特点是怎样的,起笔运笔,轻重快慢有何特点。王铎、傅山是快的,文徵明、吴镇是不快的。刘墉用浓墨,王文治用淡墨,每个人习惯不同,就需要你平时看很多东西,记住他们的特征,按标准照对照。

以上都没问题了,再看第四,题款,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写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唐寅两个字,早年与中晚年题款有不同写法。文人印多,用印也要总结规律。

第五,除了他自己外,有时文人之间有互相题诗。例如刚刚黄勉之的儿子黄姬水,在沈周文徵明的画上题了诗。你要看看黄姬水的诗对不对,也有真假,因为名家题跋也能增值,比如说假的张大千画再来个假的溥心畲题跋,变成张画溥题。收藏家的鉴藏印,无论是《石渠宝笈》中乾隆、嘉庆的印,还是像项元汴、耿昭忠、安仪周的印,或者近现代吴湖帆、张大千等等的印,也有真假问题。为了增值,这些都是可以附加上的。为了保险起见,画家的本款、鉴定家、收藏家的印,再对一对。

所以最后,才是我们说的不要迷信的著录和题跋。前面都看好了没毛病了,再去查查书吧!比如说祝允明的《行草诗词卷》,拍卖公司没查到,我查到了。原来是送给王阳明弟子黄省曾,前两首诗收录于祝允明撰《怀星堂集》。后一首虽然未见著录,但通过墨迹对比,对研究祝词也有帮助。但这个著录研究只能说明,他的诗收集在他的集子里,不一定能保证这个墨迹是真的。所以还是要再回到前面,画家书家的笔墨特点个人风格,这个是最核心的。著录题跋都是在后头,别一上来先去对印章,先去看谁题过。

明末造假兴盛

书画收藏

要先鉴后赏

书画鉴赏有两个层面,鉴赏分开,先鉴后赏。被一些藏家关注的张大千大量临古仿古作品,杨丹霞也从研究角度进行了分析。

羊城晚报:你提到明代造假严重,代笔与造假的区别你怎么看?

杨丹霞:明末在苏州松江地区造假非常兴盛,像吴门四家、董其昌,假作都很多,很多匠人以此为生。所以,会有很多“多胞胎”,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博物馆发现同一件藏品。但代笔就比较复杂,文徵明、董其昌都有,文徵明是儿子、学生代笔,董其昌由朋友代笔。

代笔的概念是什么呢?一幅书法或画,可能是别人替他写的,但题款和印章必须是书画家自己的,经过本人认可或知情的。若题款和盖印都不是画家自己,那就是造假。造假是南北朝就开始了。北宋末、明末、清末民国初,以及上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四个高峰。

羊城晚报:清末民国初张大千临仿了很多石涛的作品,有很多逸事,也有作品曾放进张大千的展览中。有藏家留意到这类作品,你认为这也会成为收藏市场的一个关注点吗?

杨丹霞:那是因为张大千出名了,但我认为,假的永远是假的,对于艺术的传承和研究,容易被引入歧途。

代笔和假画对于艺术传承,唯一的有利的地方,就是让这些子侄弟子把画家的笔墨和风格反复确认,但恶果远远超过这个好处。对于传承艺术文化和研究的人,都是折磨,因为你研究一个代笔的或假的董其昌,就完全偏离了画家的历史真实。

所以书画收藏有一个问题,就是鉴赏分开。先要鉴别真伪,以鉴为基础,才能有赏析,在真的东西里才能做研究,看作者的早中晚期画风演变,他的艺术思想、师承、艺术风格演变和对后世的影响。

(责任编辑:乔立远)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