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科技业界

通信骚扰“新招”全是套路

2018-06-22 08:13 羊城晚报  作者:黄启兵 

最近,手机诈骗现象又有所抬头,并且出现了新的套路。家住东圃的手机用户罗先生反映,他经常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尊敬的用户:您申请的贷款已经通过审核,请您加微信号××××××,由专业人员负责办理。”而他偶尔还接到了类似内容的电话,“罗先生,我是上次跟你联系办理贷款的某某银行的×××……”为此,罗先生感到很奇怪:之前并没有跟谁联系过办理类似业务呀。

这就是通信骚扰中出现的新套路,目的是通过幌子诱人上钩。然而,有的正常营销活动也采取类似手段,让人感觉到真真假假,无可奈何。

所谓“新招”还是旧“套路”

以往的通信骚扰,往往是假设了一种场景,比如之前流行的谎称出口退税、法官办案或者冒充熟人等。而现在的“新招”,则是设定了新的场景,谎称是手机机主自己申请的新业务。有的手机用户可能确实在某些渠道申请了一些相关业务,或有贷款等融资方面的需求,因而很容易被这样的信息吸引过去。

如果手机用户按照对方要求进入到下一步,比如加了对方微信或者QQ,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进入到消费“陷阱”之中。记者尝试了与一家所谓的贷款公司微信联系,对方随即谈到了该如何办理,要求记者提供各种相关个人信息,甚至非常隐私的个人银行信息。显然,对方早就已经从某些不正规渠道获取了部分个人隐私信息,而目的是进一步诱骗个人信息甚至包括银行信息用于非法用途等。

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一旦接到类似信息,提高警惕,不为所动,其实可以远离风险。

最近,手机诈骗现象又有所抬头,并且出现了新的套路。家住东圃的手机用户罗先生反映,他经常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尊敬的用户:您申请的贷款已经通过审核,请您加微信号××××××,由专业人员负责办理。”而他偶尔还接到了类似内容的电话,“罗先生,我是上次跟你联系办理贷款的某某银行的×××……”为此,罗先生感到很奇怪:之前并没有跟谁联系过办理类似业务呀。

这就是通信骚扰中出现的新套路,目的是通过幌子诱人上钩。然而,有的正常营销活动也采取类似手段,让人感觉到真真假假,无可奈何。

所谓“新招”还是旧“套路”

以往的通信骚扰,往往是假设了一种场景,比如之前流行的谎称出口退税、法官办案或者冒充熟人等。而现在的“新招”,则是设定了新的场景,谎称是手机机主自己申请的新业务。有的手机用户可能确实在某些渠道申请了一些相关业务,或有贷款等融资方面的需求,因而很容易被这样的信息吸引过去。

如果手机用户按照对方要求进入到下一步,比如加了对方微信或者QQ,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进入到消费“陷阱”之中。记者尝试了与一家所谓的贷款公司微信联系,对方随即谈到了该如何办理,要求记者提供各种相关个人信息,甚至非常隐私的个人银行信息。显然,对方早就已经从某些不正规渠道获取了部分个人隐私信息,而目的是进一步诱骗个人信息甚至包括银行信息用于非法用途等。

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一旦接到类似信息,提高警惕,不为所动,其实可以远离风险。

真真假假容易混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这些疑似通信骚扰的消息或者来电中,有的确实是从正规渠道发出来的信息。比如某运营商经常给用户发送“您已获批信用卡”等通知,其实这是运营商与银行联合针对某些用户推广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这样的方法有点像“广撒网”,并非针对个人特定的需求,过于频繁,令人生厌。

手机用户黄先生表示,他就收到过类似的短信,显示是某家银行邀请他办理高级别的白金信用卡。然而,他清楚地记得,好几年前他自行办理这家银行信用卡时,由于未达银行发卡标准而被拒。即便再次受邀申请,批卡概率并不高。

黄先生还反映,有的银行对于信用卡持卡人在大额消费之后,往往会主动打电话过来邀请办理分期还款。而这些来电与上述的疑似诱骗骚扰信息或电话混淆在一起,往往难以分清,很容易让通信骚扰“以假乱真”。(黄启兵)

(责任编辑:赵超)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