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亲密新闻:“两个一百年”的百姓体验(下)

2018-06-28 08:57 人民网-新闻战线  

摘 要:亲密新闻的舆论监督是为美好生活打苍蝇。亲密新闻的制高点是原型人物故事。4大原型:英雄、好妈妈、斗坏人坏事、灾难及受害者,是新闻报道情感竞争的重武器。“两个一百年”的特定时期,传统媒体的创新机会多于新媒体。亲密新闻与发展报道,是“两个一百年”中最重要的主流新闻。

关键词:撞击蒙太奇 对手戏 原型人物 共同体体验 新闻报道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传统媒体重点开发亲密新闻,有井有水有中国人处即有亲密新闻。上篇侧重理论务虚,论亲密新闻“是什么”和“在哪里”;下篇侧重操作务实,论亲密新闻“怎么做”与“感动人”。

四、为美好生活打苍蝇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舆论监督的新方位。有些报道,紧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亲密新闻呢?——为美好生活打苍蝇!

“打苍蝇”多次引起争论,现在,有些可以划句号了。习总书记说:“老虎”“苍蝇”一起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为美好生活打老虎、打苍蝇,都是顺乎党心民心之事。前提立住,进而讨论新闻业务:媒体适合打什么?主张打老虎的,说了很多优点:社会效益、连锁反应、品牌效应……但我要指出一个长期少提的缺点:打老虎无法常态化。没有办法批量化生产,对每时每刻运行的媒体,作为主打就不适合。主打苍蝇,太适合了!一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日常生活十二支柱:衣食住行、性健寿娱、学劳保权,都有营营青蝇,你开个“打苍蝇”专版,题材源源不绝。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苍蝇的容忍度降低。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原来忽略不计;现在不打,要引发社会矛盾!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打苍蝇,由小见大,直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照样做大新闻。

摘 要:亲密新闻的舆论监督是为美好生活打苍蝇。亲密新闻的制高点是原型人物故事。4大原型:英雄、好妈妈、斗坏人坏事、灾难及受害者,是新闻报道情感竞争的重武器。“两个一百年”的特定时期,传统媒体的创新机会多于新媒体。亲密新闻与发展报道,是“两个一百年”中最重要的主流新闻。

关键词:撞击蒙太奇 对手戏 原型人物 共同体体验 新闻报道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传统媒体重点开发亲密新闻,有井有水有中国人处即有亲密新闻。上篇侧重理论务虚,论亲密新闻“是什么”和“在哪里”;下篇侧重操作务实,论亲密新闻“怎么做”与“感动人”。

四、为美好生活打苍蝇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舆论监督的新方位。有些报道,紧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亲密新闻呢?——为美好生活打苍蝇!

“打苍蝇”多次引起争论,现在,有些可以划句号了。习总书记说:“老虎”“苍蝇”一起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为美好生活打老虎、打苍蝇,都是顺乎党心民心之事。前提立住,进而讨论新闻业务:媒体适合打什么?主张打老虎的,说了很多优点:社会效益、连锁反应、品牌效应……但我要指出一个长期少提的缺点:打老虎无法常态化。没有办法批量化生产,对每时每刻运行的媒体,作为主打就不适合。主打苍蝇,太适合了!一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日常生活十二支柱:衣食住行、性健寿娱、学劳保权,都有营营青蝇,你开个“打苍蝇”专版,题材源源不绝。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苍蝇的容忍度降低。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原来忽略不计;现在不打,要引发社会矛盾!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打苍蝇,由小见大,直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照样做大新闻。

打——撞击蒙太奇!苍蝇题材琐屑,尤其要讲究“怎么打”。且引入爱森斯坦的“撞击蒙太奇”:镜头剪接不是平滑过渡,而是冲突、是撞击、是“通过两个给定物的撞击产生思想”。看!南京电视台的《学雷锋的队伍走了以后》。学雷锋日,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3万名团员青年,上街摆摊学雷锋,群众高兴地说:雷锋又回到了我们中间。“咣当”一声,撞击来了:

活动结束时,有些单位匆匆收摊,丢下一地的垃圾不打扫,一走了之……

这里是新街口四环路的人行道,废纸、果皮、脏布块、脏棉絮到处可见。

再看看这堆饭盒,半盒半盒的米饭就这样被扔掉了,看了怎不让人心疼!鼓楼广场西端的人行道上也扔满了垃圾杂物。看来,这里是义务理发的一个摊点了,一团团剃下的头发也不打扫,满地都是……

咣当咣当多处撞击:群众高兴/一地垃圾;脏棉絮/半盒半盒的米饭;义务理发/一团团剃下的头发……看电视节目,发现更多的撞击:全景:人行道的废纸、脏布块……/ 特写:墙上学雷锋的标语;近景:地上遗弃的快餐盒/远景:正在收摊的学雷锋队伍……[①]爱森斯坦说,撞击是多种多样的——“公分母就是冲突”。镜头二元冲突,大跨度跳跃和反差,给观众深刻印象。放到今天反“形式主义”,这节目都不过时。

信息爆炸时代,尤其强调“打苍蝇”不是“指”:“那儿有个苍蝇……”多慵懒无力,小姐绣花式的。舆论监督,仅仅传递信息,常被其他信息淹没。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报道:《桥太老了吗?桥墩间诸多桥段修补延误》,然后每年都有报道。6年后,大桥在交通高峰时倒塌,坠入密西西比河,13人丧生,更多的人伤势严重。大桥该修早就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报道,全城人都不放在心上。为什么?作者分析,网上信息太多了:炸弹恐慌、性侵犯、杀人、抢劫银行……“炸弹威胁和银行抢劫总有稳定的点击量”,桥梁的警告有多大影响?作者说:“记者这次尽到了职责”,是“大众忽视重要信息。”[②]不、不!“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连和坤都知道。

记者当然渎职!你是新闻叙事者,你对大桥的报道,要同“所有”其他信息竞争。你怎能“指苍蝇”?如果“打”呢?爱森斯坦阐述撞击蒙太奇的经典案例:坟墓+穿丧服哭泣的女人。观众:寡妇——这是蒙太奇。有过路人同情安慰:上天是慈悲的,除了丈夫,一定会有另一个男人使你幸福。“是啊,”她哭着回答:“是有这样一个人,可是你瞧,这就是他的坟墓……”她哀悼她的情夫——这就是撞击蒙太奇!这案例来自小说,爱森斯坦要说明:撞击蒙太奇是“通用”叙事手法。他甚至在汉字结构中发现蒙太奇:“门”+“耳”=“闻”、“心”+“刀”=“忍”,他说:“仓颉的方法正是这条道路上的先驱。”[③]仓颉的灵感不灭,试用于报纸:文!采访诸多信源交叉印证大桥的病状;图!孤星鬼月下,桥墩处处伤口狰狞;文!相似大桥垮塌的惨烈和幸存者说;图!锈了的灯号说着不吉利的坏话……今天你能做H5,让用户角色代入,或开车、或步行……走到中间大桥断裂,在断裂的瞬间、身体坠落时发出生命的“最后一声”。对!H5就叫《最后一声!》,你看有多少人参与体验,你看它能不能同远在天边的炸弹威胁和银行抢劫竞争?!

对手戏:采访与评论。说起蒙太奇,那就再引进风行于电影,但仍是通用叙事手法的:对手戏。其含义,是两个或多个角色处于纠葛和冲突之中。报道用对手戏有较大限制,素材没有,你不能虚构。但有两个环节限制较小:采访与评论。采访,记者可作对手一方。《焦点访谈》播出的《“罚”要依法》,披露309国道山西长治路段交警乱罚款:

(交警)刘代江:20。

(暗访)记者:给10块算了?什么钱这是?这是什么钱?

刘代江:来来来,下来我告诉你。下来我告诉你。……

记者:照顾一下吧。

刘代江:再来20……40!

……运煤汽车司机C:算了,再说就揍你了。给他40算了,你不要再掏钱了,给他40算了。

采访,教科书都强调合作,其实只对了一半;采访的另一半是竞争;竞合是采访的心脏。常说采访“突破”,突破什么?突破生活的表层,缺乏竞争休想。具体到舆论监督,前提就蕴涵竞争,正好引入对手戏。以上采访,乍看是求情,实际是代表观众追问:什么钱这是?这是什么钱?使我想起采访的“华莱士手段”:把令人消除敌意的奉承与突如其来的攻击相结合。示弱+反转,竞合的心脏“嘭、嘭”直跳,只有一半,心电图会变直线的。华莱士被称为“采访之王”,大概他不听教科书吧。他说:“新闻就是戏剧”,“每个有趣的故事都围绕一个价值冲突建构。”[④]采访,涉及价值冲突的有五方:采访对象、记者、受众、记者任职的媒体、采访对象代表的组织。[⑤]五方,还有细分与合并,那就成了N方。N方之间,正好构建对手戏。只说记者,时而代表受众;时而代表媒体(央视与县级台必有不同的采访,地市台、省级台也不同。再考虑“本媒体”的受众,电视与广播不同,广电与报刊不同,采访对手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记者时而追问采访对象(对象多而杂,相互又有对手戏。司机一句“再说就揍你了”,把戏剧推向高潮)。记者还能追问采访对象代表的组织(科层制组织,相互又有对手戏)。

新闻生产全过程:策、采、写、编、播、发,近年来,大家多关注“编”——中央厨房,或“发”——多媒体发布、滚动发布……发来发去发叹息:“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说穿了就是采访缺乏突破。编和发的人越来越多,采的人越来越少,这很危险。新闻叙事,凭什么与小说、电影的虚构叙事竞争?虚构叙事,是讲“生活可能怎么样”;非虚构叙事,是讲“生活是怎么样的”。新闻行业的合法性,来源于客观性和公共性,两者都要靠采访夯实地基。夯实引入对手戏,既有助于突破表层,也增加悬念、延宕过程,让新闻更好看。悬念关注结果,给受众看过程,悬念揪心,过程黏人。因此,华莱士才有底气同斯皮尔伯格竞争,《焦点访谈》才有能力同《红高粱家族》竞争,其为新闻这个行业,留下足以捍卫它的伟大的证据。

采访在五方——不,准确说在N方——之间上演对手戏。评论呢?据说“信息过剩”,要办“观点纸”;话音未落,已经“观点过剩”。一则新闻出来,评论一轰而上,已有不少反思:渲泄过度、隔山打牛、思路雷同等。关键是,你评论的事实没有“稀缺性”、没有“门槛”;网上找料,谁都会,评论思路就那么多,不落俗套才怪。评来评去凭栏望:“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了!”但是,你评论“本媒体”采访的独家事实呢?那不仅是“门槛”是“稀缺”,简直是“垄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再引入对手戏,在广阔时空构建对手戏,你的评论,决不会“观点过剩”,你要“观点制胜”!再看《“罚”要依法》:

演播室背景大屏幕:(山西309国道宣传牌:“有困难找交警”“视人民如父母”)

主持人:……在山西省309国道的路边竖着一个大大的宣传牌。这个宣传牌的一边写着“有困难找交警”,另外一边写着“视人民如父母”,我们现在这个身后的大屏幕放的就是这个画面。

那么我们看到的今天节目中这几个交警的所作所为,难道是按这个宗旨行事的吗?

我们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济南交警、漳州110报警台、还有南昌的好民警邱娥国,他们正是因为遵照了“视人民如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我们也知道,全国广大公安干警也是因为遵照这样的宗旨努力地工作着,所以才有了今天人民热爱警察、信任警察。

我们相信今天节目中的这几个交通民警的所作所为是极个别的,同时我们也相信他们这些所作所为,不但是公路沿线这些司机所无法接受的,也是全国人民不认可的,更是广大公安干警所无法容忍的。

这是节目的尾声,由评论推向高潮。高潮何来?来自横向铺宽的对手戏:这几个交警/宣传牌;这几个交警/济南交警……来自纵向延长的对手戏:这几个交警/公安干警宗旨;这几个交警/广大公安干警无法容忍。一连串对手戏,好戏连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舞台上的对手戏;筛选进入报道,让其在特定时空撞击;尤其在采访和评论环节咣当咣当撞击:采访突破、评论制胜!

实践的检验。这节目是央视批评基层交警,按流行的舆论监督理论,肯定算不上“打老虎”。新闻研究,常见类似指责:“打苍蝇”的新闻多,“打老虎”少;针对基层单位、基层干部的批评多,批评高级领导机关或干部少……业界往往也倾向“打老虎”好。为什么?仅从新闻业务考虑,打老虎容易引起轰动。题材本身,有多处撞击蒙太奇,有一连串的对手戏,像“水门事件”那个“深喉”。但打老虎有个大缺陷:很难持续。听美国同行作证:“水门事件”之后,新闻成为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媒体以历史上少有的狂热制作新闻调查节目。咣当一声,被撞了一下腰:“现在我们知道,那段日子的热情带有误导性。以水门事件为象征,由此引发的新闻揭丑运动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停止。”祸不单行,人们对报纸广播的关注在下降,报纸读者陆续减少。[⑥]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平静日子没有那么多老虎可打;主打老虎忽略了受众的日常生活。史笔无私要郑重记录,当年别说“打苍蝇”,连“打老鼠”都被嘲讽,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正面肯定并积极践行“抓生活、打苍蝇”——打市民生活的苍蝇;多地都市报奉为方法论,打得风生水起气象万千,打得报纸发行节节飙升——打苍蝇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打老虎的题材优势:对手戏、撞击蒙太奇等,只是通用叙事技能,甚至通于小说、电影。提炼出来为我所用,打苍蝇照样活色生香,连朱镕基总理都记住那“20/40”,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重复警察的话予以怒斥。我们多研究“打”的叙事吧,别纠缠“老虎”或“苍蝇”的题材。假设有10条批评报道,100分是满分。日常生活报道,打老虎最多占一条,它得90分、或95分;打苍蝇的九条,40或50分;你这舆论监督总体不及格。反之,打苍蝇的,都60分以上,尽管没有95分的轰动效应,但总体及格。更重要的,这总体及格密切了与受众的关系,它是合格的亲密新闻,既有规模效益,又可持续发展。

五、原型:情感的竞争

打苍蝇、对手戏,舆论监督已深深卷入情感。当前,新闻报道愈来愈重视“情感温度”,那就有情感的竞争。情感的焦点在人物活动。前面分析报道“事”,是抓活鱼;以下分析报道“人”,是抓活人。新闻人物的关键是原型人物。

杰克·鲁勒论原型:人们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一些故事看来对人类生活带有根本的重要性”,即原型人物故事。他引用心理学理论,容格认为人的大脑是进化的产物,代代相传的同类经验,在族群成员心理上积淀为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以不明确的形式积淀在公众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易被唤醒和激活。鲁勒结合新闻说,因为集体无意识,原型“在每个时代——包括今天——它都能对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巨大的冲击力。”[⑦]由此,我们得到原型的三重含义:a.对公共生活有根本重要性;b.对受众有情感冲击力;c.易激活集体反应。原型人物故事是亲密新闻的制高点,是新闻报道情感竞争的重武器。我在鲁勒的研究中,选出4种中国化:英雄、好妈妈、坏人坏事、灾难及受害者。

英雄。追求目标迎接挑战英勇搏斗。鲁勒说:“英雄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原型……每个社会都会把它的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舞台化、拟人化,然后用英雄故事表达”。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红军长征……都是英雄。亲密新闻呢?一个农民也是英雄。《人大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她当选山西省人大代表,得知安泽县上报的的全县人均收入,比作为养猪专业户的她家还高,心生疑虑,到石槽乡调查。

张银莲问:“像你们乡这么富裕,肯定都归还了银行的贷款?”

(乡)党委书记答:“没有,没有。”

张银莲:“像你们乡这么富裕,农民一定有很多钱存入银行?”

党委书记:“没有,没有。”

“像你们乡这么富裕,家家户户肯定都买回高档家具,盖上新房?”张银莲又问。

党委书记:“没有,没有。”

张银莲:“那准是你们这里的人把钱都买肉吃了,一天三顿肉,顿顿有好饭?”

党委书记还是说:“没有,没有。”……

一场智斗,人大代表与浮夸官员,步步紧逼与张口结舌的智斗!英雄追求目标,必然遇上挑战,与挑战不屈不挠地搏斗。“两个一百年”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亲密新闻要报道各行各业追求目标迎接挑战的英勇搏斗。鲁勒说,披着相同的面纱,英雄有千万种面孔。“他们可以是战士或者是和平主义者,可以是领导者或者是叛逆者,可以是圣人或者是罪人,可以是火箭发明家、摇滚音乐家甚至是运动明星。”

注意相同“面纱”,那是新闻的叙事形式:英雄历程。英雄克服困境经历的事件,理清因果就是情节。情节的核心是因果关系,不管“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还是“国王死了,王后感到解脱半夜到花园荡秋千”;是因果逻辑“串”起分散在不同时空的事件。以因果情节为中介,再引进“好莱坞英雄配方”。[⑧]

▲ 时间、地点、人物,太平无事

▲ 突然发生变故、危机,必须解决

▲ 英雄想出办法,但执行中发生巨变,局面比预料的更坏,剧情大转折

▲ 再试新办法,再失败,剧情进入深度冲突

▲ 又一次失败,英雄反省:自身有弱点,必须改变自己,重新认识世界,再换新办法

▲ 局面越来越糟,英雄情绪低落,观众都快绝望了

▲ 英雄获得家人、导师或异性朋友的帮助,炼就超凡品格

▲ 剧情再次反转,英雄全力以赴,失败就全完了

▲ 高潮和结局

不仅好莱坞,金庸的小说或电视剧,仍是这配方。非虚构叙事,至少可借鉴3点:一是英雄极少一次成功,要奋斗→失败→再奋斗……多次搏斗,纵向延宕解决过程、形成悬念;横向派生枝节,展露社会问题、人性心理。二是英雄获得他人帮助,让报道凸现时代背景、公共生活。三是英雄也有弱点,在改变环境中改变自身,英雄逐渐成熟。这3点适用于很多题材,哪怕主题不是写英雄,拈来一点,报道也增光添艳。比添艳更重要的是总体思路。美国记者报道一桩受质疑的大脑手术,复杂、脆弱、危险,似乎无法操作。更不幸,手术结果是病人死了。记者离开,这种悲剧没有报道的价值。但出门一想:值得报道的是医生的努力,而不是病人的不幸。主题确定为:即使经过一次悲剧的结局,生活仍将继续。这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奖。[⑨]

好妈妈。像母亲一样善良,无私地帮助或呵护他人。好妈妈区别于坏妈妈,还区别于普通妈妈。其高于普通的新闻价值,是好妈妈作为典范,代表仁慈、无私、善良,为他人奉献或牺牲自己。张思德、白求恩、雷锋、孔繁森……都是好妈妈。《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写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暴雨和泥石流把道路冲毁,白碉乡几成孤岛。

按规定,这种情况王顺友可以不跑这趟邮班。但是,当他在邮件中发现了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便坐不住了。他清楚地知道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这两份通知书意味着什么。“我决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他上路了。

王顺友是怎样拽着马尾巴连滚带爬地走到白碉乡,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年接到通知书的布依族女孩海旭燕和藏族女孩益争拉初的家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在连日的绝望中打开家门,看到一身水、一身泥、腿上流着血的王顺友,从怀里掏出那封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滴水未沾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哭了。

现在,这两个女孩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益争拉初的父亲王八金红着眼圈说:“咪桑(王顺友的苗族名字)是一个最忠诚的人,是我们这里离不开的人!”

接触一些企业报刊,发现通讯员常写身边的“好妈妈”。谁谁关心同志啊、无私奉献啊、抢干脏活累活啊!感情真挚、细节生动,但他们苦恼,投稿多被拒绝。我总讲上面的引文,前两段画龙,第三段点睛。“咪桑是一个最忠诚的人”,好妈妈事迹,是表达“忠诚”的主题。要由个人生活的表层,引向公共生活的深层,同样抢干脏活累活,也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报道主题。再听鲁勒说:好妈妈是“富有人情味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医生当志愿者、夫妻数十年养育无家可归的儿童、官员牺牲休息为穷人修建房屋、有人帮迷路动物找到了家……好妈妈新闻最早风行于美国的“便士报”。不也风行于中国的晚报、都市报和民生新闻吗?不也风行于好多“有温度的新闻”吗?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永恒题材,只需发掘新的时代意义,让王顺友不同于雷锋,雷锋不同于张思德。

坏人坏事。我们从小玩“猫抓老鼠”游戏,有多款“警察捉坏人”的手游、桌游,还有小红帽斗大灰狼、阿凡提斗巴依……打苍蝇为什么受欢迎?从原型看,它是斗坏事,激活受众深藏在心中的抓老鼠、斗大灰狼等原始意象,听到集体无意识的遥远回声,顿悟而起共鸣。

再说坏人:贪腐、骗子、暴徒、罪犯、流氓团伙、吸毒者、残忍的母亲、无法自控的兽性大发……杰克·哈特的意见值得注意:非虚构叙事,主人公要讨人喜欢。不是不能写坏人,但主人公要另选他人。一个自恋狂杀了自己的孩子,新手或许就揭黑;老记者写的主人公却是检查官,历尽艰难把杀人犯送进监狱,还和妻子收养了对方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局部瘫痪。你说这主人公讨不讨人喜欢?为何坏人不能当主人公,哈特说,反社会者不会教我们如何生活,广大读者不可能产生共鸣。[⑩]坏人,通常是英雄的对立面。英雄与坏人搏斗,多次陷入绝境,坏人驾直升飞机追赶英雄的汽车,汽车左躲右闪被打得千疮百孔,千疮百孔迟早要完,“轰隆”一声,一团火球,飞机撞在山崖上——“你被报销了!”——呀!这是施瓦辛格!谁是施瓦辛格?不认识。这是撞击蒙太奇、是英雄与坏人的对手戏!以施瓦辛格之力“终结”坏人,报道一定好看。把好莱坞的虚构转为非虚构,提炼出亲密新闻的通用模式: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对生活障碍不屈不挠搏斗,同坏人坏事搏斗通常是高潮。

灾难及受害者。坏人坏事有受害者,冤有头债有主的,主要走法律程序,新闻作用有限。新闻大有作为的是报道灾难及受害者。灾难是放大的坏事(往往也有坏人),和平时期,多是地震、洪水、山火、车祸、罕见疾病、安全事故、航班坠毁、恐怖袭击之类。灾难报道,最能显出新闻与历史的区别。灾难在历史中往往几行字,航班坠毁之类,提都不提;但媒体总是全力以赴。回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吧,一边是伤亡与损失,一边是救援与重建,持续几个月,还有半年、一年、三年……的灾区回访。新闻有历史绝对没有的功能:每时每刻报道“共同”危险的“共同”应对,刷新我们的共同体意识。当时听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在浩浩荡荡共赴国难的行列里,到处都是港人的身影……”一边笑他迫不及待地港(讲);一边流下热泪——我们,在一起!这里,是中国!外部威胁,增加了“我们”凝聚的力量。

灾难报道,多聚焦受害者。汶川地震一月后,石家庄日报与绵阳日报合作推出系列报道:《汶川记忆——百位亲历者讲述鲜为人知的人性故事》。农民、临时工、教师、学生、司机、医生、职员……没有显赫地位,没有风云事业,就讲述生死关头的经历和感受:《地缝,就在我眼前不停地开合》《我最好的朋友哪儿去了》《废墟上,数百乡亲为她举行“豪华”葬礼》《被困四天,我带着全村乡亲绝地转移》……报道在《绵阳日报》和《燕赵晚报》连载,好评如潮,应读者要求结集出书。书稿送我审读,我第一次深深感到,用“新闻的本质是信息”,解释这些报道多么苍白。它传达什么信息?地缝开合吗?朋友不见吗?这又消除了什么不确定性?不!我不要这信息,对地缝开朋友亡——我是“物伤其类”地感同身受!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正视死亡,避免谈论死亡。但受害者报道,让人直面死的必然。死的问题引出生的问题,人生短促,才决定很多人生价值:时间、亲情、事业、不朽……假如人人与天地同寿、万物同春,时间等毫无价值。死亡逼人思考:人生意义何在?我们应当怎样生活?进一步说,受害者报道,通常突出其美德:勤奋、忠诚、勇敢、仁义、智慧……他们在生活中默默无闻,但在灾难或亲朋好友的回忆中熠熠闪光,他/她成了英雄、好妈妈、斗坏人坏事、与灾难进行巨人般的搏斗——生与死的搏斗!就凭这,他是英雄而不是懦夫,是殉难而不是暗弱,他因去世而尊严和神圣化。灾难制造否定和死亡,新闻提供肯定与生命,为无辜死伤构建意义,举行“媒体的葬礼”。“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韩愈说得一针见血。对逝者的缅怀和纪念,是为了生者:促成个体的精神升华,强调群体珍视的美德和“我们”的患难与共。新闻不是“历史的初稿”,也不是“信息传递”,新闻有其他界别绝对没有的功能:在外部威胁、在生死关头,高光点亮我们的公共生活,向上托举中华民族的共在性!

情感变压器。说过4种原型,再看其为何是新闻报道情感竞争的重武器。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论“情感变压器”,现实生活中,人们贮存着“情感能量”,它是既有状态,又能现场传递,“由充满了情感性情境的符号所传递”,接触符号,能量会变压。爱人赠我百蝶巾,要耳鬓厮磨了;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情感变压……使我心惊!百蝶巾、猫头鹰、原型……都是情感符号。原型对受众的情感变压,有3阶段:1、受众原有情感状态,尤其是长期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接触原型报道,激活和唤醒情感向特定状态聚集,愈被原型吸引,聚集愈强烈。2、强烈情感具有支配性,它能驱散相反感受,甚至有生理上的连带节奏,让相反感受根本不发生。3、受众如有交流,意识到彼此的节奏,情感互相激发而增强。[11]原型之所以是新闻报道情感竞争的重武器,就在对“集体”情感的大面积“变压”。

我说“新闻报道”,那不限于亲密新闻。比如,对焦裕禄的报道,他不是普通民众,不符合亲密新闻的界定;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综合运用了4种原型:他是英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带领兰考人民斗坏事:内涝、风沙、盐碱;获得阶段性成果:“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有这“英雄历程”的架构,报道一定好看。这英雄同时又是好妈妈——到火车站看灾民、风雪中送救济粮……这英雄不幸患肝癌——42岁英年早逝!我们熟悉的这篇通讯,发表于1966年2月7日。其实晚了一年,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过新华社记者写焦裕禄的通讯,《河南日报》还转载并配发社论。[12]但是,晚一年者后来居上,4种原型的组合,普遍持久地感动着中国。

六、传统媒体创新机会多于新媒体

近年来,传统媒体持续下行,这说法:另类,然而——真实。它来自长时段、大规模的实践经验,并由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论证。管理学家是彼得·德鲁克,经济学家是许小年。许阐释“德鲁克的忠告”,即德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说其最大亮点是打破了神话——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德鲁克总结美国20多年的历史,最具成长性的公司有3/4在传统行业。高科技企业的常见模式,是闪耀登场、快速扩张、突然跌落——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创新成功的概率及持久性,还不如传统企业。许结合中国论述:“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要多于高科技行业。国内现在三大互联网平台已经形成,云计算、人工智能不是一般企业能做的,那你做什么呢?……”[13]做什么?我不屑“权威论证”,要分析传媒业,在“两个一百年”的特定时期,传统媒体的创新机会,就是多于新媒体。

共同体体验。翻开新闻传播史,媒体的繁荣,总是与现代化起飞同步,英美是19世纪中叶,日本是明治维新以后,两者有什么联系?媒体生产现代化进程中公众的共同体体验。

前现代化,民众处于熟人社会;现代化起飞,进入陌生人社会。愈是现代化,愈是科层制分工,不同行业或等级之间,都是陌生人。在陌生环境中控制生活、改变命运,媒体是其帮手。重温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的洞见:新闻的首要任务是给读者审美体验,帮读者诠释人生,使其融入所属的国家、城镇或阶层,“这才是报纸的最佳实际功能。”[14]这就是当时的亲密新闻!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民以扁担挑着《人民日报》进城,举起报纸与干部争论,报纸被称为“黑头文件”……这才是报纸的最佳功能。

什么功能?增加受众的现代性,有助于其改变命运,途径是报道现代化是怎么样的。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论个人现代化,最重要的3项影响指标,是学校、工厂和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输入新观念的大门;向人们显示新的行事方式;显示有助于增进效能感的技能;启迪并探讨纷呈多样的意见;刺激并加强对教育与流动性的期望;歌颂科学,为技术大唱赞歌——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大的现代性。”[15]质言之,个人愈有现代性,愈容易融入现代社会。

涉及个人与社会,传统媒体优势凸现。它是“大众”传媒,必须守望“公共生活”。报道公共性的突出事实,帮受众融入社会;愈融入社会,他就愈认同这社会。努力改变命运,也明确其法律、道德、习俗、传统等边界,即必须与他人共处。所有这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积淀为现代社会的共同体体验。曾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的爱茨尼指出:“共同体可以根据两个特征来界定:⑴一个共同体必须要有一群个体之间充满感情的关系网络,而且是彼此交织相互强化的关系……⑵共同体需要有对一套共享的价值、规范和意义及对一种共享的历史和认同——简言之,即一种共享的文化——的承诺”。[16]感情强化的网络,本文强调亲密新闻的情感体验和原型人物;共享文化的承诺,本文强调亲密新闻的公共意义与打苍蝇。从短期看,新闻以突出事实聚焦受众的共同经验;从长期看,共同经验渗透和积淀:感情、价值、规范、意义、历史、文化等因素,就成为共同体体验。媒体时时刻刻生产共同经验,也时时刻刻生产(唤醒、维护、对话、刷新)共同体体验。

共同体的共同体。个人从属于不同的共同体:家庭、公司、社区、城乡……共同体是科层制结构,横向分科,纵向分层。由此传统媒体又有优势,它也是科层制结构。美国自由报团总裁詹姆斯·罗斯提出报纸的“伞状竞争模型”,[17]我将其中国化如下:

以上省略了全国性报纸层面。伞状模型排开,报纸优势一目了然:基层报纸深耕本地——它能报道上一层报纸无法报道的、更多、更详的亲密新闻。弥补基层被大媒体忽略的失落感,营造区域的共同体体验。但是,区域之间难免利益或文化冲突,上下层区域亦然。区域愈团结、共同体成员愈忠诚,“我们”与“他们”的分界愈清晰,一旦冲突就激烈。媒体能辅助解决,上一层报纸就很重要:平时,提供跨区域的更大共同体体验,钝化矛盾;冲突时,引导理性和情感选择,避免激化。发挥这功能的,是“媒介间议程设置”,即主流媒体通过影响其他媒体的报道来引导舆论。有人说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各报都从《纽约时报》记者的肩膀往下看——看他如何写导语!从而推断在自己的报道中,应该强调些什么。媒体选材犹豫时,会看主流媒体是否报道,以及报道的版面和方式。有媒介间议程设置,伞状模型的各层、各科,血脉贯通,与现实共同体的科层制结构相呼应。

以上分析,适用于所有传统媒体。全球报刊广电,绝大多数是建制化的、或亲建制,根本原因即伞状模型,与共同体建制相一致。建制的最高层是国家,传统媒体呵护着“国土”。反之,新媒体没有这一致,两个人也可以私聊,鼠标一点就出国。新媒体不是伞状模型,而是扁平模型(网上出国),或原子模型(社交圈子)。而“两个一百年”的中国,亟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伞状模型,正适合生产统分结合的共同体体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的创新机会多于新媒体。

方法论:直觉+系统思维+专注。理论明,入实务。左边是许小年总结德鲁克的创新方法论,兹用于媒体。

——直觉:新闻报道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必然要求新闻报道现代化。现代化有很多阶段,当前即“两个一百年”。公众增加改变命运的期望,媒体承担现代文明的引导,在两者的交汇处,有恒河沙数的创新机遇。恒河沙,一是多,二是小。日常生活报道,绝大多数是“小新闻”。全面小康,发展不能有短板,新闻界可不能“灯下黑”,小新闻就是我们的短板。做好大新闻,当然应该。把前面的题再算一遍。10条报道,大新闻一条,98分;小新闻九条,50分;你的新闻报道不及格。而且,得分越高,改进越困难,要得到剩下的2分,成本可能比前面的98%还高。经济学原理:成本曲线是U型,越到后面上升越快。反之,U型下部,即补短板,改进小新闻成本低、见效快。本文论述的撞击蒙太奇、对手戏、原型人物……都是普通的叙事技能,每一个愿意付出辛劳和汗水的记者都可学而至、可习而能,它是稳健地、有条不紊地、目的性明确、对可能获得的结果有高度预见性的工作。潮流、新意、青春……来吧,我们去飞!小新闻成群啁啾飞起,以12种音调唱出清脆的歌,清清爽爽新新……你就不冤枉付《新闻战线》杂志的订阅费了。

——系统思维:现代化的微观和宏观。直觉转为报道,要有系统思维。现代化有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日常生活,哪些纳入报道?日常生活十二支柱:衣食住行、性健寿娱、学劳保权;那是“亲密新闻”的世界;社会结构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那是“发展报道”的世界。以本地“第一要务”为核心的六大发展报道;以百姓“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十二大亲密新闻;是“两个一百年”中,最重要的主流新闻。前者是宏大叙事,后者是人生百态,从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报道“两个一百年”是怎么样的。亲密新闻,都市报和民生新闻已导夫先路;发展报道,我2007年论述,“发展报道蓬勃发展,是中国新闻界的重要现象”。[18]我近年力挺传统媒体,但得客观公正,新媒体早已加入“发展报道”阵营。网上搜索,有“中国发展网”“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城市发展网”“中国粮油发展网”“中华发展报道网”等等。新老媒体在演出,演得好是他们,我只报幕,从旁插嘴介绍几句。再插一句:发展报道+亲密新闻,中国新闻报道的现代化转型,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现代化转型——已经拉开大幕!

——专注:资源配置+叙事技能。大幕拉开,就得上台,或是上台的反义词,做不好报道你下台!做好报道,前提是媒体配置资源,制度化是改版。六大发展报道、十二大亲密新闻,并非一视同仁,要根据公共性“点亮”,策划哪些强化、哪些弱化或新培育,再落实到改版。改版的实质,是把“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这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对“企业家”的定义。改版,是媒体的供给侧改革,削减过剩产能,把落后品种枪毙掉,把它们的油料配备给正在取得最大胜利的坦克指挥官。

专注,资源配置是必要条件,叙事技能是充分条件。我分析,全球新闻有叙事能力的退化,以至“新闻”被“后真相”打败。[19]必须明确,新闻不是现实,新闻是对现实的一种叙事,谣言是另一种叙事,两者有“汉贼不两立”的叙事之争。迈克尔·舒德森说得好:“媒体的威力不仅在于(甚至并非主要在于)其宣称某些事情属实的威力,而且在于它提供这种宣称的表现形式的威力。……新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仅在于内容,而且在于形式……世界如何被融入约定俗成的叙事常规之中”。[20]有叙事常规、叙事形式,才在公众头脑中形成图像。正如李普曼分析的,人们并不是对“现实世界”,而是对“他们头脑中的图像”作出反应。这个图像的有无、清晰或模糊,将产生非常现实的后果。

谣言是虚构叙事,新闻是非虚构叙事。前面分析,新闻合法性的基础在采访,看了《“罚”要依法》交警罚款的“20/40”,这是个人行为吗?记者追问其组织,采访潞城县交警大队教导员苗义河:

记者:一般来说民警在上路执勤,或者是维护交通安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警风警纪呢?

苗义河:证件齐全,服装整齐。

记者:需要佩戴警号吗?

苗义河:需要啊。

记者:那您看这位民警佩戴这些东西了吗?

韩旭东:我这个坏了。

苗义河:时间长了,他就有丢失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服装就证明我们是公安交警,因为我们不是冒牌的货。

竟有这样的教导员!竟说服装就证明他不是冒牌货,问题绝不在个人!有这些采访,任何谣言流言都没有立足之地;有这些采访,哪儿还要另搞“事实核查”呢?美国媒体以洪荒之力搞“事实核查”,还是被“后真相”打得丢盔卸甲。千万别说这就是“核查”,它是“对手戏”、是“撞击蒙太奇”:二元对抗,大跨度跳跃和反差。把叙事技能融入采访,夯实非虚构地基,再放手运用与虚构与否无关的通用叙事技能,让其贯穿新闻生产全过程:策、采、写、编、播、发……以叙事统摄非虚构,正如谣言以叙事统摄虚构一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谣言,大大小小、新新旧旧、境内境外、网上网下的谣言还会反复和多处出现,对谣言最好的反击,不是一篇辟谣的文章,而是新闻界做好报道。好报道还得恒河沙数涌出,构建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事先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当然不会根绝,但辟谣或事实核查,只是良好新闻舆论环境的副产品。其产生作用,也以共同经验、共同体体验为先决条件;否则,细节纠缠不休,公婆各说;前因后果,更是鸡同鸭讲。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坏消息不断。几乎每个媒体人都在思考:报刊广电能不能活下来?尽管每天的思考结论都相同,还是无法阻止第二天重新思考。或者随波逐流地思考,你“试错”,我也来,疲于奔命向一个方向狂奔。记录我们的时代,成了记录我们的失败。夫妻同行,焦虑媒体倒了双双失业怎么办……其实,每个媒体人该思考:我如何做好报道?是“好”报道,不是马马虎虎、勉强及格,呵呵、好歹发出来了……思考好报道的人太少,报刊广电活下来怕得求助奇迹。没有奇迹,也不靠神仙皇帝,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筑成堤坝的人提升了自己的水平线。报道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发展、百姓体验,实现新闻报道的现代化转型——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

(原载《新闻战线》2018年第5期。作者:张立伟,四川省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

[①] 本文引用报道,除专门注明外,均来自刘梓良总编:《中国百年新闻经典》,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消息卷、通讯卷、评论卷。

[②] 戴维·福尔肯弗里克:《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7-128页。

[③] 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278、478页。

[④] 彼得·雷德:《一生:迈克·华莱士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176页。

[⑤] 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⑥] 伦纳德·小唐尼、罗伯特·G·凯泽:《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⑦] 杰克·鲁勒:《每日新闻、永恒故事——新闻报道中的神话角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0、65、96-97页。

[⑧] 转引自万维钢:《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136页,文字略有修订。

[⑨] 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⑩] 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1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58-159页。

[12] 张严平:《穆青传》,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13] 许小年:《回荡的钟摆》,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185页。

[14] 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15]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224页。

[16] 转引自成伯清:《情感、叙事与修辞——社会理论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4-55页。

[17] 罗伯特·G·皮卡德、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18] 张立伟:《发展报道蓬勃发展——一个正在应验的预言》,《青年记者》2007年第17期。

[19] 张立伟:《技术决定论批判——传统媒体如何善用善治数字技术?》(上),《新闻战线》2017年第11期。

[20] 转引自注7,第21页。

(责任编辑:燕帅)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