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大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连通世界 传递“中国梦”

2018-08-08 13:2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郝天韵

“桥梁是跨越阻隔的沟通,同时,‘桥梁’一词也被升华为人类精神的沟通。港珠澳大桥,连接起中国的内地、香港和澳门,也将中国与世界连在了一起。”这句大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解说词,不仅道出桥梁的“纽带”意义,也道出了这部纪录片在加强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深远意义。在第六届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表彰名单里,《港珠澳大桥》获评优秀国际传播类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获评的优秀国际传播类奖项,是6届以来对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的首次评选奖项,《港珠澳大桥》等纪录片为国产纪录片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借鉴。

8月4日表彰仪式当晚,在北京电视台的后台休息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港珠澳大桥》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创作智慧、国际化语言,把中国故事、中国制造精准表达的一部纪录片,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世界的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了解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制造。”闫东说。

人文情怀

讲述世界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英国《卫报》称之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然而,如何把建造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工程的故事生动讲述、精准表达,是《港珠澳大桥》创作团队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在选题确立之初,闫东就明确了《港珠澳大桥》的主线:要把这个刚性的题材做出人文柔性的表述。有此定位,创作团队便跳出工程大事记或超高级施工图解式的总结概括模式,而更多地以劳动者视角,通过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来真实反映海上工程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风险性。在创作手法上,用形象化语言来表现关键的情节或细节,既尊重科学又尊重艺术,更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桥梁是跨越阻隔的沟通,同时,‘桥梁’一词也被升华为人类精神的沟通。港珠澳大桥,连接起中国的内地、香港和澳门,也将中国与世界连在了一起。”这句大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的解说词,不仅道出桥梁的“纽带”意义,也道出了这部纪录片在加强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深远意义。在第六届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表彰名单里,《港珠澳大桥》获评优秀国际传播类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获评的优秀国际传播类奖项,是6届以来对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的首次评选奖项,《港珠澳大桥》等纪录片为国产纪录片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借鉴。

8月4日表彰仪式当晚,在北京电视台的后台休息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港珠澳大桥》就是用我们自己的创作智慧、国际化语言,把中国故事、中国制造精准表达的一部纪录片,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世界的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了解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制造。”闫东说。

人文情怀

讲述世界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建成后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英国《卫报》称之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然而,如何把建造港珠澳大桥这个超级工程的故事生动讲述、精准表达,是《港珠澳大桥》创作团队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在选题确立之初,闫东就明确了《港珠澳大桥》的主线:要把这个刚性的题材做出人文柔性的表述。有此定位,创作团队便跳出工程大事记或超高级施工图解式的总结概括模式,而更多地以劳动者视角,通过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来真实反映海上工程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风险性。在创作手法上,用形象化语言来表现关键的情节或细节,既尊重科学又尊重艺术,更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由此,观众在片中不仅看到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以及42万吨的主梁钢板用量等这些宏观图景,更看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和他的团队在面临危险作业时的一次次创新、博弈,也看到了港珠澳工程岛隧工程员工钟健荣与新婚妻子在桥上拍摄婚纱照的暖人画面……这些建桥人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用钢铁水泥和高科技建造的海上大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与每一个中国人血肉相连的。

对此,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资深纪录片人陈光忠评论道:“作品的成功,在艺术上不仅是目中有人,更是心中有人。海上建桥过程始终赋予人性化、情感化的血肉相连。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文关怀,带出了《港珠澳大桥》纪实性的艺术风格和充盈着底气、志气、大气和锐气的独特文化气质。”

国际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

《港珠澳大桥》在香港回归20周年和港珠澳大桥即将实现全面贯通的重要时点上,创新性地以国际视角关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经过,通过国际化视角、国际化表述,客观解读大桥“连通世界”的深远意义以及“中国制造”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也如港珠澳大桥一样,从一开始就走进了国际舞台。

据闫东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创意策划从2015年12月就已经开始,2016年8月由中宣部立项,随后邀请Discovery探索频道参与,组建国际合作团队,同年12月完成拍摄脚本,2017年2月正式开机拍摄,拍摄地点囊括国内10余个城市,以及美国、荷兰、文莱、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是英文创作,当我在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的时候,都要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再去把握这个故事在国际传播上表达的精准度。”闫东向记者坦言,国际团队的合作不是“背靠背”双方各执一词,也不只是简单的经济上合作,而是要相互理解,深入沟通,成为朋友,大家融成一个集体,达成统一的视角和价值观去创作、完成作品。

2集、100分钟的《港珠澳大桥》除了在央视播出之外,还在全媒体渠道分发传播,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于2017年10月30—31日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播出。这正是该片国际化标准、有效传播中国故事的有力印证。不止于此,闫东向记者透露,经过一年的努力,《港珠澳大桥》也将被制作成纪录电影登陆院线。

同时,中央电视台对《港珠澳大桥》的播出采取融媒体一体化传播策略,也为《港珠澳大桥》的走出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国际化传播效果,中央电视台将海外社交平台作为融媒体传播重点,在全媒体平台上全面真实地展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对国内电视传播形成有机补充,形成强势关注。

“希望通过这些‘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的纪录片,让更多的国外观众喜欢中国故事,理解和接受东方文明中优秀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闫东说。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