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南方出版高峰论坛举行 聚焦新形势下出版人的使命担当

2018-08-17 10:3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者按 出版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8月11日,作为南国书香节的特色重磅品牌活动,“南方出版高峰论坛”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高峰论坛将主题聚焦在“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新形势下出版人的使命担当”。

与会多位有影响力的出版大家和文化名流发表主题演讲,畅谈在新形势下出版人如何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出版转型,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

发展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业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柳斌杰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国家需要高质量的治理,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管理,各行各业都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进而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密切相关的出版业当然也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真正由数量规模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发展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担当时代重任,以真功夫创造出版新业态新形态,全力发展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国出版业,奠定文化强国的出版基础,孕育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造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出版业,需要我们明确以下认识。

一、出版业必须要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殊追求,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求都是由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决定的,出版业也是这样,我们要以“品位和质量”巩固出版竞争力。

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出版业,主要是由以下六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党和人民群众都需要高质量的出版产品,来整体提高生产、工作、管理和运行水平。二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现代化国家建设必然要求出版业也要现代化,既要生产更多高质量出版产品来服务现代化建设,又要使出版业实现现代化,双重任务,要求出版业必须“三高”发展。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人民群众消费是出版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出版业必须在提高品位、质量、效益上打硬仗,以适应社会消费新变化。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出版是文化的基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基业,建设文化强国要有实实在在的出版业作支撑。五是中国出版业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市场最大、潜力最大的出版业,而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就要实现“三高”发展。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对此,中国不仅要能提供物质方面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能提供智慧、思想和精神文化产品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力。

二、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经济发展思想,解决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而出版产业,还有内容和两个效益的问题,所以不仅要讲高质量,还要讲高品位、高效益的问题。这三者结合才能反映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

第一,出版业的高品位。这要求出版业要担当起提升文化品位的责任,选择文化品位高的作品出版。所谓高品位的出版产品,就是能惠及当代、传之后世的经典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具有穿越时空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第二,出版业的高质量。出版业的高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出版工作的高质量,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法律、政策、管理、评价体系、奖惩体系,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出版产品的高质量,这是对出版行业的要求,需要出版行业拿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记录当代历史,传承中华文明,让世界通过中国图书读懂中国、了解中国。三是出版企业的高质量,这是对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的要求,所有出版机构、出版企业都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自身转型升级,让企业始终充满发展定力和创新活力。四是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则是要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和产业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产业资源,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五是出版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出版业坚持互联网思维,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在服务读者、服务市场、服务发展中获得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能力。六是出版人才的高质量,决定高质量发展出版业的关键是人,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出版人队伍,是高质量出版的根本任务。所以要把出版队伍的高质量,当作第一位的工作抓实抓好。

第三,出版业的高效益。出版业是两个效益寓于一体的行业,既要讲求社会效益,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新时代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又要按照经济产业的规律和市场规律生存和发展,取得企业持续发展的实力和提高全体员工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财力,这是出版业立命之本。

三、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行动方向

推动中国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两方面:一是重构中国现代出版产业新体系,二是推动落实出版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要重构中国现代出版产业新体系?这是因为当下的中国现代出版业态呈现出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大数据出版、智能出版等五种业态交叉互融、同步渗透、各具优势、内在竞争的态势。既然已有这些业态同场发展,那么就要摒弃单一印刷出版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容纳多种业态的现代出版体系,打通分割各种业态的壁垒和障碍,把这些业态汇聚在一个产业链条,把原来各自形成的产业环节变成出版产业各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链。这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从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技术、平台、渠道、市场、标准等十个方面协调推进,共建共享,为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软硬环境。

关于推动落实出版业发展重大决策,我认为以下六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坚决打破阻碍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出版业在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人事制度改革、股权制度改革,并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要推动融合发展。目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出版行业不断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品形态,印刷、电子、数字、网络、大数据五种类型的出版,都在展示自己的优势。所有出版门类都难独撑局面,必须要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也是行业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传统出版业、新型出版业、未来出版业来说皆是如此。传统出版业,拥有内容资源优势;新型出版业,拥有技术、渠道、平台优势。两者只有深入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新时代出版业的大作为。

第三,要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新闻出版企业要准确把握产业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主攻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既要跟踪产业内部已有技术的升级换代,更要关注与内容生产、存储、传播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打破思维定式,切实用好和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关注科学技术前沿,找到并把握住技术变革与出版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技术的推动、支撑作用及时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要切实加强高水平内容创新。出版是个内容产业,高质量的关键是内容创新。只有加强出版内容创新,才能打造世界性的精品力作,形成一座座“高峰”。打造精品力作,就是要多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议、市场检验的优秀作品,也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五,要开拓市场,加大优秀出版物的传播力度。出版业不仅要下力气生产精品力作,更要精心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让这些精品力作传播得更广更远,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用好国内市场方面,除了要继续深挖传统发行渠道外,要建立线上线下发行网络,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建立起来的全民阅读活动平台,服务政府图书采购。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出版业可以在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出版合作与贸易、加快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持续狠下功夫,促进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

网络文学已是中国出版的世界品牌,要予以重视。网络出版也要重视质量,因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出版机构要帮助网络文学提高质量。

第六,要培养高端人才。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核心创造力是高端人才的力量。我们要着眼未来,科学合理制定出版业人才培养规划,以有力的政策让一批文化大家、科学家、高端技术人才进入出版行业,提高出版社知识创造者的声望。进一步遴选一批出版业的专业人才,造就高品位高质量出版骨干队伍,以人才的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出版业。

出版业本质上就是以选择、加工、生产、传播优秀作品为自己的中心任务,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出版业是新时代的特定要求。面对新形势,出版人更要有新作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出版媒体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产品,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出版业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者按 出版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8月11日,作为南国书香节的特色重磅品牌活动,“南方出版高峰论坛”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高峰论坛将主题聚焦在“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新形势下出版人的使命担当”。

与会多位有影响力的出版大家和文化名流发表主题演讲,畅谈在新形势下出版人如何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出版转型,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

发展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业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柳斌杰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国家需要高质量的治理,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管理,各行各业都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进而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密切相关的出版业当然也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真正由数量规模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发展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担当时代重任,以真功夫创造出版新业态新形态,全力发展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中国出版业,奠定文化强国的出版基础,孕育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造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出版业,需要我们明确以下认识。

一、出版业必须要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殊追求,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求都是由客观条件和社会需求决定的,出版业也是这样,我们要以“品位和质量”巩固出版竞争力。

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出版业,主要是由以下六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党和人民群众都需要高质量的出版产品,来整体提高生产、工作、管理和运行水平。二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现代化国家建设必然要求出版业也要现代化,既要生产更多高质量出版产品来服务现代化建设,又要使出版业实现现代化,双重任务,要求出版业必须“三高”发展。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人民群众消费是出版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出版业必须在提高品位、质量、效益上打硬仗,以适应社会消费新变化。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出版是文化的基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基业,建设文化强国要有实实在在的出版业作支撑。五是中国出版业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市场最大、潜力最大的出版业,而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就要实现“三高”发展。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对此,中国不仅要能提供物质方面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能提供智慧、思想和精神文化产品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力。

二、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经济发展思想,解决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而出版产业,还有内容和两个效益的问题,所以不仅要讲高质量,还要讲高品位、高效益的问题。这三者结合才能反映中国出版业发展水平。

第一,出版业的高品位。这要求出版业要担当起提升文化品位的责任,选择文化品位高的作品出版。所谓高品位的出版产品,就是能惠及当代、传之后世的经典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具有穿越时空的科学和文化价值。

第二,出版业的高质量。出版业的高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一是出版工作的高质量,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法律、政策、管理、评价体系、奖惩体系,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出版产品的高质量,这是对出版行业的要求,需要出版行业拿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物,记录当代历史,传承中华文明,让世界通过中国图书读懂中国、了解中国。三是出版企业的高质量,这是对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的要求,所有出版机构、出版企业都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自身转型升级,让企业始终充满发展定力和创新活力。四是出版产业的高质量,则是要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和产业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产业资源,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五是出版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出版业坚持互联网思维,树立服务为先理念,在服务读者、服务市场、服务发展中获得行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能力。六是出版人才的高质量,决定高质量发展出版业的关键是人,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出版人队伍,是高质量出版的根本任务。所以要把出版队伍的高质量,当作第一位的工作抓实抓好。

第三,出版业的高效益。出版业是两个效益寓于一体的行业,既要讲求社会效益,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新时代提供优质精神食粮;又要按照经济产业的规律和市场规律生存和发展,取得企业持续发展的实力和提高全体员工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财力,这是出版业立命之本。

三、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行动方向

推动中国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两方面:一是重构中国现代出版产业新体系,二是推动落实出版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要重构中国现代出版产业新体系?这是因为当下的中国现代出版业态呈现出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大数据出版、智能出版等五种业态交叉互融、同步渗透、各具优势、内在竞争的态势。既然已有这些业态同场发展,那么就要摒弃单一印刷出版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容纳多种业态的现代出版体系,打通分割各种业态的壁垒和障碍,把这些业态汇聚在一个产业链条,把原来各自形成的产业环节变成出版产业各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链。这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从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技术、平台、渠道、市场、标准等十个方面协调推进,共建共享,为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软硬环境。

关于推动落实出版业发展重大决策,我认为以下六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坚决打破阻碍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出版业在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人事制度改革、股权制度改革,并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要推动融合发展。目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出版行业不断形成新的业态、新的产品形态,印刷、电子、数字、网络、大数据五种类型的出版,都在展示自己的优势。所有出版门类都难独撑局面,必须要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也是行业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对传统出版业、新型出版业、未来出版业来说皆是如此。传统出版业,拥有内容资源优势;新型出版业,拥有技术、渠道、平台优势。两者只有深入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新时代出版业的大作为。

第三,要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新闻出版企业要准确把握产业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主攻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既要跟踪产业内部已有技术的升级换代,更要关注与内容生产、存储、传播密切相关的产业外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要打破思维定式,切实用好和解放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关注科学技术前沿,找到并把握住技术变革与出版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技术的推动、支撑作用及时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要切实加强高水平内容创新。出版是个内容产业,高质量的关键是内容创新。只有加强出版内容创新,才能打造世界性的精品力作,形成一座座“高峰”。打造精品力作,就是要多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议、市场检验的优秀作品,也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第五,要开拓市场,加大优秀出版物的传播力度。出版业不仅要下力气生产精品力作,更要精心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让这些精品力作传播得更广更远,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用好国内市场方面,除了要继续深挖传统发行渠道外,要建立线上线下发行网络,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建立起来的全民阅读活动平台,服务政府图书采购。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出版业可以在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出版合作与贸易、加快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持续狠下功夫,促进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

网络文学已是中国出版的世界品牌,要予以重视。网络出版也要重视质量,因为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出版机构要帮助网络文学提高质量。

第六,要培养高端人才。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核心创造力是高端人才的力量。我们要着眼未来,科学合理制定出版业人才培养规划,以有力的政策让一批文化大家、科学家、高端技术人才进入出版行业,提高出版社知识创造者的声望。进一步遴选一批出版业的专业人才,造就高品位高质量出版骨干队伍,以人才的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出版业。

出版业本质上就是以选择、加工、生产、传播优秀作品为自己的中心任务,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出版业是新时代的特定要求。面对新形势,出版人更要有新作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出版媒体融合、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产品,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出版业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植根岭南文化

谱写粤港澳大湾区出版文化新篇章

□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桂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从晚清发轫,到了民国初年已见兴盛。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也出现了张元济、王云五等重要出版人物,以及鲁迅、茅盾、巴金等有影响的编辑出版人物。当时是文化人办出版,出版人既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又是有文化理想追求和文化使命感的人。

出版人的职业与使命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出版人,出版的使命是什么?老出版家刘杲在《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一文中谈道:“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位置突出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为什么声名显赫?是因为它们经营有方,还是因为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卓越贡献?它们确实经营有方、财力充裕,因而在文化建设上能够有大手笔、大气派。但是,它们的光荣历史地位则主要是由它们对文化建设的卓越贡献奠定的。如果没有文化建设上的卓越贡献,即使它们腰缠万贯,又有谁会记得他们呢?”

17年前,我从一个读书人、买书人,变成了一个出书人、卖书人。我一下子掉进了书的海洋,终日在书海里漫游,真有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感觉。一入行,不单解了我梦寐以求的读书之渴,还使我在汗牛充栋的书海里应接不暇。这种缘分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我认为,出版人的职业使命是做“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人”;出版人的素质要求是“政治家的头脑、文化人的情怀、生意人的眼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认为,出好书,是一种职业的使命。出版人就是要紧随时代的脉搏,出好书,多出好书,要出版反映时代精神、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

广东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广东在历史上也许不是出版重镇,但广东出版业在全国不可或缺。广东出版界出版了许多精品佳作,也涌现了一批出版大家名家。岑桑就是广东的出版大家和岭南文化大家。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事出版已经快70年,他是我们广东出版界一本活的百科全书,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出版业的创造、发展和今天的成果,也是我们出版界的一个富矿、宝矿。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府人,同时也是文化人、出版人,岑桑为人诚恳、执着、热情、诲人不倦,对工作孜孜以求,这些都是他的高贵品质。他退休以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主持编辑出版《岭南文库》,一个92岁的老人,每个星期一都会去上班。

岑桑曾说:“人要落地生根,一辈子从事一项工作便已足矣。”他为我们树立了广东出版人的榜样。我也经常给年轻的编辑讲述岑桑,并告诉他们,“人贵在坚持、坚守,要践行你的使命和责任。”

记得10年前,在“当你还是一朵花:岑桑同志从事出版工作五十年座谈会”上,岑桑充满激情的讲话里用了名著《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只要还有船和风,我还是要出海的”。这句话我觉得对出版人、编辑来讲是一句名言,激励我们广东出版人前进。

建设岭南文化新高地

粤港澳文化同源,百姓同宗,语言同音,饮食同味,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优势,岭南文化是连通三地的精神血脉。岭南文化是一座富矿、一座金山,如何当好一名优秀的“矿工”、出色的“淘金者”,是对广东出版人眼光和能力的一种考验。

《岭南文库》已经出版130种。数十种、几百册的岭南文化专题图书相继出版,蔚为大观——“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岭南世家中医传承系列”、《岭南中医药文库》、《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广府文化丛书”、“客家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容庚藏帖》、《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纸上端砚博物馆》、《世界客家文库》、《广东华侨史文库》、《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中国珠江文化史》等。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一本本好书、获奖书,“岭南文化”已然成为广东出版的一面厚实之墙、一块金字招牌。

其中,《岭南文化十大名片》通俗而精准地介绍了粤菜、粤剧、广东音乐、骑楼、黄埔军校、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六祖惠能等岭南文化精华。

《岭南中医药文库》是为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号召而组织出版的大型项目,相继被纳入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广东省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被确立为广东省出版集团的标志性工程,列入2011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通过精选的748幅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外销画和100多万文字,从城市风貌、百姓生活、商业情景、工业作坊、园林景观、宗教建筑和衣帽服饰等多角度反映了清代中国的广州和北京,主要是广州、佛山的题材。当时还没有照相机,这些画作很多都是当年在广州和北京的外国人画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们通过这些画卷,可以遥想当时整个广州城的基本面貌和广州港的基本情况。

新时代,南方出版传媒将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聚合岭南文化研究学术力量,深挖岭南文化富矿,在岭南历史文献整理、岭南三大民系解读、岭南学术流派研究、岭南精神阐释、岭南风格发扬等诸多方面,有系统、有规划、有步骤地爬抉梳理,发挥“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的平台效应,联合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绘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地图,结成文化共融网络,通过共同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建设“岭南文化(或岭南学派)研究创新基地”,创立“岭南文化大系”“岭南学派丛书”等出版品牌,以集成方式推出岭南文化最新成果,打造岭南文化著名专家学者,形成朝气蓬勃的岭南文化研究良好氛围,打通文化血脉,构建新时代岭南文化研究体系,助力岭南学派再崛起,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推动岭南文化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

 

新时代少儿出版的新要求新思路

□中国出版协会少儿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 李学谦

新时代对少年儿童成长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少儿出版提出新标准。因此新时代要求少儿出版把握好自身的战略定位,走出发展的新路子。

明确内容导向 把握好战略定位

少儿出版的社会价值,在于通过提供阅读产品和阅读服务,满足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少儿出版的导向,说到底是引导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时代对少年儿童成长提出了新要求,少儿出版人要准确把握少儿出版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围绕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谋划出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实现少儿出版在新时代的新作为。

坚定文化自信 加快走出去步伐

首先,新时代要求少儿出版在打牢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的根基上有更大作为。新时代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少年儿童将在未来10年后陆续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实现。在新时代,少儿出版应当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把帮助少年儿童打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引导他们做有根的中国人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新时代要求少儿出版更好地发挥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少儿出版物充满人类共同情感的童真童趣,图文并茂,文字浅显,容易超越地域和文化差异,天然具有易交流、易合作的特质,应当在出版走出去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近5年来,少儿出版累计输出版权1万多种,进入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40多个。特别是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2018年我国成功承办了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主宾国活动,有力扩大了中国少儿出版的国际影响,加快了中国少儿出版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我们要认真总结近5年来少儿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按照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出版走出去的总体要求,把走出去作为少儿出版的一项战略任务,经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在出版走出去中的排头兵作用。

保持清醒认识 将要求落在实践中

新时代的到来,必将对少儿出版产生极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增强适应新时代的主动性和紧迫感,把新时代的要求落实到少儿出版的实践中去。

一是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作为少儿出版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历来是少儿出版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少儿出版极其宝贵的光荣传统。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这是深化少儿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更新少儿出版观念。

三是推动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分化、升级正在加速,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少儿读者在阅读纸质读物的同时,对数字产品的阅读需求增长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

四是充分发挥走出去的市场主体作用。走出去归根结底是载体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文化影响力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最终要靠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去实现。

五是要建设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少儿出版队伍。随着融合发展的推进,少儿出版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在少儿出版格局重组的进程中,谁家队伍建设得好,谁家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当前少儿出版队伍的实际看,一要抓好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二要懂一点教育。三要学习、了解新技术、新媒体,掌握全媒体出版的本领。

 

出版人的使命与初衷不可变

□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斌

融媒体时代,我个人认为,出版是整个媒体的根基。大众阅读,归根结底指的是读一本好书。

出版人的发展观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必须站到更高的位置。互联网企业开拓了知识付费市场,新的经济模式不断冲击现存体系。面对困境,我们要表现出积极、努力的开放姿态。怎么做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我们现在谈发展时,首先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即出版关乎国家战略,是民族大业。出版人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和文化自信,这也是国家战略和民众的要求。

第二,要把握历史趋势。出版是文化传承,出版人应该牢记这一使命。时代一直在变化中,我们只有努力把握那些不变的基本规律,才能超越时代。

第三,要不断更新理解。我们在寻找改革路径时,首先要准确把握行业特点,了解它复杂的一面。有时我们把出版想得太简单,以为只是做几本书,只关注码洋,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复杂性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对如今的市场现状,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拿出积极的行动和创新的姿态。

理解大众阅读变化

作为出版人,我们要理解环境的变化。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技术和科技是当今时代最主要的方面。科技进步的背后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但是我认为,最深的原因是满足人性的需求。人要通过价值活动、认知活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技术的渴望会更加强烈。

这时,我们更需要理解需求端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知识在进化。知识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融合过程背后的动力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实用性观点占据上风。当我们能处理大量资讯时,功能性、价值性的导向越来越明显——这可能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大众出版的新经济模式

面对竞争,如何做到卓然而立?我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对阅读的社会价值的认知。中国人对读书的尊重,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版人的幸事,这是庞大的社会基础。

二是版权制度和定价机制的存在。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商业模式。每一个出版企业成立的第一天,版权体系就决定了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决定了出版业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其次是我们的定价机制,这决定了产业的秩序,保障了产业链的完整性。

大众阅读到底指什么?从读一本好书到看手机资讯,这个范围都应该叫大众阅读。作为出版人,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推动大众阅读的分层,倡导有价值、有营养的阅读。另外,要实现内容创造方式的转变,我们一方面需要为作者服务,帮助他出版好书。另一方面,也要将过去“鼓励原创,才能鼓励阅读”的思路转变为“只有鼓励阅读,才可能激发原创”。

我认为大众阅读存在几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一是满足知识系统升级的需要。二是满足构建价值、提高认知的需求。三是满足陪伴成长、终身学习的需求。四是满足个性创作、感受体验的需求。大众出版可以关注个体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巨大空间。

内容驱动流量

谈到新经济模式,最核心的一条是:只有你的用户变成你的资源时,才是新旧经济的分水岭。内容的驱动才能变成指数级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与传统出版行业按照品种、人力、码洋来计算的做法是不同的。如何把读者转换成用户,正是出版行业的困境和最大的挑战。

在这里,或许我们可以提及文化的“六产论”。“六产”即创意、版权、知识服务、教育培训、文化生活消费、传承和精神文明。这六种产业每一个都应该是大众出版不断耕耘的,而且每一个产业的市值都远高于大众出版。以版权为例,版权是出版行业的根基,我们要用版权来激发原创,且内容资产一定要市场化,因为只有经过市场的定价才有可能交易,只有交易才可能延展,才可能跨界融合,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简而言之,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为出版人应该有更大的眼光。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把内容导向作为出版业的首要发动机,因为真正的流量还是要由内容驱动。

 

勇担责任 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译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顾爱彬

多出精品好书是出版企业自身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出版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始终认为,出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石之一,图书作为精神食粮必须强调格调和品格,注重传递正能量。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我们作为新时代出版人应该做的。

出精品好书 传播优秀文化

对于出版业面对的挑战与机遇,我有五点思考。

第一,强者越强,优者越优。优质内容资源、市场资源会向强者倾斜,这种趋势其实已经出现,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等,也包括一些民营书商。

第二,出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做出版最终目的就是出精品好书,传播优秀文化。从经济体量来看,出版业是一个小产业,但是以文化贡献衡量,出版却是一个重要的大事业。出版品牌的基石是一本本经得起读者、市场、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好书,任何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符合出版规律。

第三,要有长远规划。作为出版管理者,出版经营管理者,我们要有坚定的、正确的出版思想、出版理想和出版方向,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经营思路,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冷静观察并正确判断行业的发展变化,描画企业发展蓝图。

第四,移动阅读、知识付费只是新的出版形态,提供的是新的内容载体,并不会对纸质出版产生颠覆性影响。我们要做的是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但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第五,网店价格战、纸张价格上涨,这是出版业发展中遇到的暂时困难,随着业态的改革发展,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坚定出版宗旨 走精品发展之路

面对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译林出版社多年来始终坚定出版宗旨,始终坚守出版理想,始终坚持不断出版创新,突出顶层设计;推进六大战略:内容创新战略、资源聚合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品牌经营战略、渠道细分战略、国际拓展战略,实现译林出版社的发展。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译林出版社的精品生产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其中,专业化就是要抓质量、抓导向、抓精品,把各个产品板块做精、做透、做大,同时要做好每一本书的专业化出版;规模化,是指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品种规模、做大出版体量,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稳步扩大编辑、营销团队的人员规模;市场化则是实现出版持续的内容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品牌化就是在出版经营的各个环节强化品牌管理,大力塑造译林出版品牌,扩大译林出版社的读者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坚持品质出版 走持续发展之路

在大众出版这一领域,译林出版社始终把常销书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译林社持续发展的根本。我们积极做畅销书,努力把畅销书变为长销书。

我们始终坚持内容第一、质量第一、出好书第一。因此,译林出版社始终坚持出版品位、格调、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杜绝既不叫好又不叫作的平庸选题,通过严标准、高要求,遏制盲目、无效的图书品种扩张,不断提高单品种选题的效率和效益。

强调图书的格调和品格,注重传递正能量,是这么多年译林出版社一直在做的。我们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不懈抓好出版导向;二是坚持不懈把好关、把严关,不盲目跟风,也不无原则迁就市场,抵制“三俗”,绝不出版内容低俗、质量低劣的图书;三是坚持不懈地秉承自己的出版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国有出版企业应该承担三个责任和担当,一是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二是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三是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听书开辟阅读与出版新时空

□喜马拉雅FM副总裁 姜峰

20多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20多年,我们眼见着整个中国,包括我们自己都已经踏上了这条“未来之路”。

“信息即是媒介”,一切的文明史、传播史其实都是科技史。如今,我们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媒介本身的变化正带动着传播的变化。应该说,我们正脚踏印刷文明的基石,站在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大门口,我们的出版与阅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

打造移动音频平台

可以说,喜马拉雅FM开辟了一个新的阅读时空,它是平行的时空。我们不是在存量的现实的世界里跟大家争夺用户的阅读和时间,而是开辟了一个平行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满足用户对知识、对内容的渴望。

移动音频有三大优势:第一,场景的优势,占耳不占眼,是移动的、在线的、伴随的,你可以路上听、车上听、跑步听、做家务的时候听,睡前还可闭着眼睛听。第二,通道的优势,音频内容不走视觉通道,声声入耳,直入脑海。你的注意力一旦被抓住,这些内容就省去了翻译的过程,直接明白、顿悟,锣鼓听声、闻弦知意,甚至醍醐灌顶,这是跟看纸书完全不一样的感官传输通道体验。第三,数字音频是复合编码,自带信息,有审美、有气氛、有空间、有想象、有意象、有反馈。

我理解的喜马拉雅FM的第一个秘密,是开辟了一个阅读新时空,我在这个时空里给用户的碎片时间、平行时间提供有价值的好内容,打开了内容新格局。

喜马拉雅FM的创始团队,一开始便为自己制定了比较宏大而质朴的使命——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能够站在这样的认知高度上去塑造自己的平台,打造自己的内容。

也许这就是整个互联网出版和传播里一个独特的方法论:要言之有物——干货化;生动有趣、有时代化的审美——娱乐化;个性鲜明、符号突出——人格化。这个方法论跟传统出版不同的地方,是更加贴合时代的文化气质、艺术审美,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

可以说,喜马拉雅FM达成了四大生态的平衡。第一个是传统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的平衡;第二个是自制内容与PGC、UGC内容的平衡,这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内容生态的金字塔;第三个是商业模式上的平衡,喜马拉雅FM是一个做到广告收入跟付费收入1∶1的平台;第四个是技术上更高的门槛,我们要靠技术把内容传播得更远更广,才可能打造出更大的平台,所以喜马拉雅自己的内部生态与更广阔的智能生态圈也要达到平衡。

这四大平衡是喜马拉雅FM得以迅猛而稳健发展的一个动力,这也成就了今天的喜马拉雅FM。

愿天下的书都能听得见

纸书的有声化正在不可逆转地发生,并推动我们的阅读,我们也看到了最真实的“阅读时间”,有声书阅读时间第一个高峰是晚上8点,第二个高峰是上午9点、中午1点,以及晚上9点。

我更惊诧的是国民阅读的时长,排名前十的声音主播,半年内收割了听众585.9亿分钟的收听时间,相当于陪伴孙悟空度过了200多次被压在五指山下的500年。同时,我看见了不同城市的阅读气质,比如大江南北的读者爱听悬疑故事,听言情小说最多的城市是苏州,北京的用户既爱听悬疑,也热衷言情,深圳的用户爱听悬疑、都市言情。

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出版人,我发现其实喜马拉雅FM是在一个前人没有经历过的、新的平行的时空里面为时间做出版,我们重新发现了声音,发现了书,发现了新的阅读、新的陪伴,也在发现我们自己跟随时代和技术的进化。

所以,作为一个出版人,我现在的心愿是,希望天下没有听不见的书。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