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收藏

在成博感受“和而不同”的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

2018-08-17 08:47 雅昌艺术网专稿

展览现场

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溯春秋,至秦汉而趋于成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盛,木雕艺术逐渐与宗教信仰结合,木雕造像由此出现。木雕造像既有工艺之美,又兼具信仰功能,是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说起木雕造像,人们可能并不像对敦煌莫高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一样熟悉。事实上,许多木雕题材在石窟中也能看到,可见木雕与石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从清代开始,木雕以其轻巧的材质和体积,让百姓们能够将神佛先祖请进祠堂、家中供奉,逐渐在四川地区流行。木雕造像多了一丝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冀,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也是日日夜夜一岁一年从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民间工艺。

清代,四川是中国木雕造像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中既有佛教的观音与佛陀,也有道教的文昌帝君、药王、财神等,还包括祖先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四川地区所有木雕造像类型。这些木雕造像大多被供奉在宗祠或堂屋中,且摆放组合并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如观音与文昌一同放置,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分属不同宗教的神灵安然处于一案之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共同给予百姓心灵慰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8年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亮相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并全程免费向观众开放至9月。本次展览既是首次对其进行的全面梳理,也是成都博物馆首次全部采用馆藏文物策划的原创性展览。

展览特邀历史文化类青年作家萧易作为策展人,与成都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共同策划,以文化的视角对馆藏历史文物进行解读。通过116件成都博物馆馆藏精品全面梳理了四川地区的传统木雕造像,展品主题涉及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以及祖先像等,一尊尊精美的木雕,不仅展现了造像艺术之美,更反应了古人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

雅昌艺术网邀请到邀请到本次展览策展人、青年作家萧易进行现场讲解,全面释读展览,一览蜀中“百仙”:

通过对成都博物馆清代木雕文物的整理,我们将展览分为了三大块:“户户拜观音”,“蜀地多神仙”和“所思在远道”,一个是跟佛教有关,一个是跟道教有关,还有一个与祖先像有关。这些木雕在当时百姓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更多的人。我们可以找到当时人们信奉佛教、道教的案例,同一户人家可能同时供奉财神和观音,这些分属不同类别的木雕同时被供奉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也是展览之所以取名为“和而不同”的原因。

展览现场

木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溯春秋,至秦汉而趋于成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盛,木雕艺术逐渐与宗教信仰结合,木雕造像由此出现。木雕造像既有工艺之美,又兼具信仰功能,是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说起木雕造像,人们可能并不像对敦煌莫高窟、安岳石窟、大足石刻一样熟悉。事实上,许多木雕题材在石窟中也能看到,可见木雕与石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从清代开始,木雕以其轻巧的材质和体积,让百姓们能够将神佛先祖请进祠堂、家中供奉,逐渐在四川地区流行。木雕造像多了一丝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冀,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也是日日夜夜一岁一年从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民间工艺。

清代,四川是中国木雕造像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中既有佛教的观音与佛陀,也有道教的文昌帝君、药王、财神等,还包括祖先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四川地区所有木雕造像类型。这些木雕造像大多被供奉在宗祠或堂屋中,且摆放组合并不局限于同一宗教,如观音与文昌一同放置,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分属不同宗教的神灵安然处于一案之上,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共同给予百姓心灵慰藉。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18年8月14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亮相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并全程免费向观众开放至9月。本次展览既是首次对其进行的全面梳理,也是成都博物馆首次全部采用馆藏文物策划的原创性展览。

展览特邀历史文化类青年作家萧易作为策展人,与成都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共同策划,以文化的视角对馆藏历史文物进行解读。通过116件成都博物馆馆藏精品全面梳理了四川地区的传统木雕造像,展品主题涉及佛教造像、道教造像以及祖先像等,一尊尊精美的木雕,不仅展现了造像艺术之美,更反应了古人的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

雅昌艺术网邀请到邀请到本次展览策展人、青年作家萧易进行现场讲解,全面释读展览,一览蜀中“百仙”:

通过对成都博物馆清代木雕文物的整理,我们将展览分为了三大块:“户户拜观音”,“蜀地多神仙”和“所思在远道”,一个是跟佛教有关,一个是跟道教有关,还有一个与祖先像有关。这些木雕在当时百姓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更多的人。我们可以找到当时人们信奉佛教、道教的案例,同一户人家可能同时供奉财神和观音,这些分属不同类别的木雕同时被供奉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也是展览之所以取名为“和而不同”的原因。

 

所思在远道

“户户拜观音”展区

第一单元:户户拜观音——“东方维纳斯”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27尊观音造像,南海观音、送子观音、牛王观音……件件不同,面相或庄严或慈悲,衣纹或精美或细腻,哪怕是历经时光风霜,起伏间也依稀可见刀工精湛。

“户户拜观音”展区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念弥陀,户户拜观音”,显示出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信仰的流行。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数目最多的便是观音像。佛教从印度传入以来,观音以充满慈悲、普门示现的救度者形象,在不断的中国化、世俗化中,成为“美丽”与“慈悲”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观音是充满慈悲、普门示现的救度者,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迅速填补了中国宗教的空白。历朝历代的古人根据信仰的需要,不仅将观音故事演绎得极为丰富,更是创造出千差万别的观音形象,使得观音菩萨成为信众最多、功能最丰富的佛教神祇。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观音造像

观音造像眉如小月,眼似双星,身材修长,预展时被观众赞叹为“东方维纳斯”。而怀抱幼子的送子观音,似乎少了一些高高在上的神圣,多了一份慈祥与温情,常常成为女性倾诉心事的菩萨。

莲花座上的佛陀造像面容沉静,仿佛拈花一笑梵音即起。“家家念弥陀”,佛陀也是清代木雕造像的常见主题,那时候百姓们常常口念弥陀,以此来感谢神灵,静心修身。

四川地区观音信仰由来已久,各地窖藏、石窟中已能看到千变万化的观音形象。时至清代,木雕造像成为民间观音信仰的物质依托,而观音的形象,也主要定格为南海观音、送子观音与牛王观音。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南海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南海观音造像

南海观音——慈悲曾与世间闻

南海观音是四川地区清代佛教木雕造像中最常见的一类,当与明清时期南海观音信仰昌盛有关。

浙江东海水域秦以前习称“南海”,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落户在浙江东海地区,故有“南海观音”之称。宋代以后,佛教四大名山的说法逐渐流行,浙江普陀山成为南海观音道场,因此南海观音也称普陀山观音。再加上明清之际神魔小说流行,南海观音往往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广受民间信奉。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送子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送子观音造像

送子观音——送子频入百姓家

送子观音的造型多样,或坐或立,有的手中持有净瓶,分有龛与无龛两种,以怀中抱一小儿为最显著的特征。在男权制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封建社会,能否传宗接代往往决定了女性的家庭地位,民间创造出“送子观音”,正迎合了求子的社会风俗。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牛王观音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牛王观音造像

牛王观音——菩萨西来话桑麻

牛王观音数量较少,造型也不尽相同,或持经卷,或执拂尘,以骑牛为最显著特征,又叫“骑牛观音”或“骑牛菩萨”。牛王观音将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也是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动反映。

 

“蜀地多神仙”展区

第二单元:蜀地多神仙——“从凡人到神仙”

四川是道教发源地,东汉年间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二十四治(即二十四个传教点),绝大部分都在四川。唐宋年间,蜀中道徒众多,宫苑林立,以道教神仙为原型的石窟也大为盛行,安岳玄妙观,丹棱龙鹄山,仁寿坛神岩,大足石门山、南山等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东岳大帝等造像频频出现。

唐宋年间,蜀中道徒众多,宫苑林立,道教石窟亦逐渐盛行。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神仙成为道教石窟的主流,也使得蜀地成为中国道教石窟题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清代民间对道教的信仰更为普遍,民众对道教神仙的崇拜有增无减,诸如关公、药王、财神也被纳入道教神系。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大多是道教题材,显示出道教信仰在民间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其中文昌帝君、财神、药王数目最多,雕刻工艺最为娴熟。

清代时,道教逐渐在庙堂失势,转而走向了民间。关羽、孙思邈等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经历“从凡人到神仙”的神化过程,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成为关帝、药王,承受民众心愿,享受香火供奉。此时,道教的谱系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诸如财神、药王、关公、土地等逐渐流行,这些“实用性”更强的神祇,迅速占据了道教造像的主流,求财富,求子嗣,求健康,求婚姻,求丰收,求雨水,道教与老百姓的关系愈加亲密起来。

户户拜观音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太上老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太上老君造像

太上老君——文字五千传道德

木雕造像中的太上老君皆为长须飘飘、仙风道骨的老者,多骑青牛。太上老君亦称老君,即老子,名李耳,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有感自己人微言轻,遂以老子作为道教祖师。南朝高道陶弘景对庞杂的道教神系进行梳理,在《真灵位业图》中,以元始天尊为尊,老君降为第三位,但道教信众对老君信奉不减,铁匠、煤窑匠、磨刀匠、蹄铁匠等行业都将老君视为祖师爷。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文昌帝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文昌帝君造像

文昌帝君——点星为帝护文心

文昌,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文昌宫六颗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则尊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称“文星”,民间俗称“文曲星”。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神,最初是梓潼七曲山上的地方小神,宋代因传说掌管文昌府,主管文运,逐渐与科举联系起来。元仁宗封其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由于封号中带着“文昌”二字,遂与文曲星信仰重合,成为中国科举之神。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药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药王造像

药王孙思邈——仙人已留千金方

我国医学年代久远,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医术高超的名医、神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人。一生行医,勤于著书,晚年隐居药王山专心立著,著书八十多种,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巨大。唐太宗赞其:“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追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后来被道教奉为主司医药之神,是历史人物神化的典型例证。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财神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财神造像

财神赵公明——执鞭坐虎掌财帛

道教诸神中,财神是最受瞩目的一位。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财神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其中以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最为人们所熟知,民间奉为“正财神”,以区别其他财神。诸多财神之中,影响最深远、最常为人们所供奉的,便是武财神赵公明。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现于成都博物馆《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览展出)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真武大帝造像(现于成都博物馆《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展览展出)

真武大帝——仗剑驱魔镇北境

真武,古称玄武,道教典籍称之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民间俗称真武大帝。明代,真武大帝的信仰达到鼎盛。入清后,朝廷对于真武大帝的崇拜虽不如前朝热忱,但真武信仰依旧流行,尤其在民间有着巨大影响。

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中,真武造像数量较少,皆长发梳向脑后垂至腰际,天庭饱满,大耳垂肩,或站或立,有着一方大帝的威武之气。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关帝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关帝造像

关帝——忠勇惟君更有谁

若论及最深入人心的道教神灵,关帝或许当仁不让,尤其在民间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

关羽,字云长,三国刘备麾下大将,公元219年败走麦城,为东吴吕蒙所杀。由赫赫有名的武将到无人不知的神灵,关帝的神化之路在历史发展形势之下被不断驱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神关系的典型。清代更是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尊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由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为“勇武”“忠义”的化身,其神化之路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神关系的典型。

“和而不同”中的关帝造像,威严肃穆,抚膝拈须。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镇江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镇江王造像

镇江王——洞庭湖畔有仙君

左手掐诀,右手执斧,头戴金盔,脚踏飞龙,面目清秀,这是现存镇江王木雕造像的基本形象。镇江王是四川人对“镇江杨四将军”的简称。杨四将军,亦称杨泗将军,本是源于湖南的道教水神,随着“湖广填四川”被带入四川,因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被百姓尊奉。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灶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灶王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土地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土地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法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法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火德真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火德真君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福星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福星造像

道教众神——仙之人兮列如麻

道教以多神信仰为特征,许多俗神也被道教纳入神谱和信仰体系,如土地、灶王、火德真君等。此外,道教法师在民间被视为沟通人神、作法驱邪的媒介,也成为供奉的对象。

土地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出于对农业丰收的祈盼和依赖,形成土地有灵的观念和土地神崇拜。“土地公公”作为司掌土地的小神,成为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

灶王是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晋以后则成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民间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以祈求家庭平安吉祥。

蜀地多神仙

“所思在远道”展区

第三单元:所思在远道——“期望先祖庇佑”

祖先像是四川木雕造像的一个大类。顾名思义,祖先像依照祖先的样貌雕刻而成,后人以此纪念、缅怀祖先,期望得到先祖的庇佑。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祖先造像

成都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祖先造像

先祖们能与神灵享有同样的敬拜,究其原因,乃是宗法制度的产物。逝去的先人已经演变为宗教符号,在严格遵循“敬天法祖”思想的宗法社会,通过造像的凝视,祖先们将永远在场,监督子孙言行,维护宗法制度的威严。

结语

整个展览观看下来,为观众梳理出从元代到清代,四川百姓精神世界的状态,即“和而不同”。四川作为道教发源地,佛教亦颇为盛行。不仅是佛教的观音,清代木雕还有大量的道教神灵形象,包括土地、财神、药王等,他们都在百姓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木雕的趋势我们可以总结出当时道教、佛教都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在四川的这批木雕中,可以看到非常强的实用性。道教早期的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包括天蓬元帅、千里眼顺风耳这些形象,都是唐宋时期在四川石窟中的流行题材,但到了清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大量实用性的神灵开始出现,包括掌管健康的药王,掌管财富的财神,负责功名的文昌,以及跟行船有关的镇江王,这些大量的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神灵开始影响到四川人的精神世界。

同时,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纷纷进入,也将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带入四川,以求得到乡土的慰藉与神灵的庇护。各地移民纷纷修建宗祠,续修族谱,雕刻祖先像。移民入川,不仅改变了四川的社会结构,也影响着四川人的精神世界,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天府文化的包容性。之所以四川清代木雕题材庞杂,数目众多,与“湖广填四川”有很大关系。不同地方的人把各自的信仰带到此处有关,“和而不同”也体现了这些移民逐渐变为四川人的一个过程。天府文化的“乐观包容”也在这些木雕造像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各地信仰的融合中得到充分体现。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热点推荐

最新 社会 理财 军事 娱乐

进入新闻频道
进入社会频道
进入理财频道
进入军事频道
进入娱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