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10:39 中国教育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
“久别的‘唐王漫话’和‘清帝漫谈’下学期将回归安大课堂。”近日,安徽大学团委副书记高贵和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了一条最新动态。谁也没有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数百名学生在微博点赞评论“在哪间教室?”“太难抢了!”“还记得蹭课的同学站满教室后面”……
这两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在安徽大会已开设多年,几乎场场爆满。这也是该校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一个缩影。是什么让传统文化变成校园里的“香饽饽”?近年来该校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高校育人环节中如何教研融合,让传统文化“流”进学生的心里,吸引众多青年学子投身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保护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统文化进课堂成为教学常态
2014级安大毕业生曹丽至今依然记得当时选修这门课时的期末考题:“如果我在清朝,我愿意嫁(娶) ,空白处必须选择一位帝王或者后宫妃嫔,不少于1200字。”
“听过他讲课的学生第一个给出的评价一定是既幽默又发人深省。”这个80后的大学老师用自己幽默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安大开设的两门历史选修课“唐王漫话”“清帝漫谈”备受学生欢迎,私底下,他的课还被学长学姐们列入“安大选课推荐表”里,介绍给刚入学的学弟学妹。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把握,将文化知识介绍和精神智慧挖掘结合起来,安徽大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发展的“血脉”之中。
“久别的‘唐王漫话’和‘清帝漫谈’下学期将回归安大课堂。”近日,安徽大学团委副书记高贵和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了一条最新动态。谁也没有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数百名学生在微博点赞评论“在哪间教室?”“太难抢了!”“还记得蹭课的同学站满教室后面”……
这两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在安徽大会已开设多年,几乎场场爆满。这也是该校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一个缩影。是什么让传统文化变成校园里的“香饽饽”?近年来该校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高校育人环节中如何教研融合,让传统文化“流”进学生的心里,吸引众多青年学子投身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保护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传统文化进课堂成为教学常态
2014级安大毕业生曹丽至今依然记得当时选修这门课时的期末考题:“如果我在清朝,我愿意嫁(娶) ,空白处必须选择一位帝王或者后宫妃嫔,不少于1200字。”
“听过他讲课的学生第一个给出的评价一定是既幽默又发人深省。”这个80后的大学老师用自己幽默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在安大开设的两门历史选修课“唐王漫话”“清帝漫谈”备受学生欢迎,私底下,他的课还被学长学姐们列入“安大选课推荐表”里,介绍给刚入学的学弟学妹。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把握,将文化知识介绍和精神智慧挖掘结合起来,安徽大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发展的“血脉”之中。
2011年以来,学校重点立项建设“徽州文化”和“儒学·人生·社会”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儒学简史”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古都漫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科技史话”等32门校级精品素质教育课程。2015年以来,学校又重点立项建设“汉语修辞与中华文化”“中国传统道德”和“中华传统礼仪”等约20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打通从科研到教学的“快车道”
以安徽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徽文化协同创新体,联合国内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单位,如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黄山市人民政府等,一方面从事徽文化的形态研究、传播与产业化研究,培养徽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承担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推动徽文化产业化进程。
目前,徽文化协同创新体已汇聚徽学等4个教育部研究中心和汉语言文字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年来获得9000余万元研究经费,形成了近60人的专门人才队伍。
早在2006年,学校就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旨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学科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此一院三中心是徽文化研究的重要策源地,也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学校党委书记李仁群说。
目前,学校依托“一院三中心”,积极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先后给安徽大学本科生开出了“徽学与徽文化”“中国家族文化”“中国茶文化”“徽州文化”“桐城派十二讲”等10余门课程,走出了一条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新路子,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融入实践让文化传承入脑入心
夏日里的黄山黟县碧山小村绿荫葱郁,到了晚饭的辰光,黄昏的余光斜斜地射在马头墙与屋顶的瓦楞草上,有一种慵懒与怅然的美。这里是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左靖乡村建设实践的起始之站,也是他一直牵挂的地方。
2011年,他在此发起了“碧山计划”,希望能重新唤起农村的活力。同年,他带领着安徽大学学生开始了一个关于黟县民间手艺的寻访项目,取名为“黟县百工”。目前他们共考察了64项民间手工艺,其中有常见的渔亭糕、糯米饼、木雕、石雕、竹编等,也有“关麓米塑”“雉山风舞”等此前已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民间手工艺。
黟县百工目前完成的现状资料已经梳理集结成册,出版发行,在这本厚达400多页的书中,不仅有详细的民间工艺采访资料、图片和制作工艺简介,每篇旁边还特别罗列了采访人物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工艺时兴的时令与现状。
左靖表示:“寻访黟县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艺,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其实,不只是过去,也是现在,以及可以创造新的传统的未来。”
此项活动是学校立足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已建成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学校与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共建了综合性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徽州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及其他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科普调查、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并完善了55项民艺记载,寻求保护传承的路径。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1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