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热点动态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8-08-28 09:16 光明日报  作者:邓晖

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指明了航向。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又该建立怎样的建设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

记者: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在意见中被多次提及。建设高校该从何着手,加强这一能力?

答: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指明了航向。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又该建立怎样的建设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

记者: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在意见中被多次提及。建设高校该从何着手,加强这一能力?

答: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记者:聚焦学科建设,该如何打破壁垒,实现交叉融合?

答:建设高校要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着重围绕以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记者: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

答:“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

记者: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记者 邓晖)

(责任编辑:刘婧婷)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