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电影思潮与文化自信

2018-09-13 07:38 光明日报  

收到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的新作《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一书,56万字的篇幅,拿在手里颇为厚重。翻开目录,拜读导论及全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文辞简洁,令人产生阅读的快感。细细读来,《中国电影思潮流变》一书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性梳理,填补了电影艺术思潮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

这本书尝试探索电影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以期找寻影像电影思潮起伏跌宕的多元化动因,立意深远、格局宏大。这本书从“思潮”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加以把握,体现出作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品格。

全书以“上中下”编的次序分层,大体以时间为脉络线索,总结了40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流动变迁。内容涵盖从艺术思想解放、电影独立意识觉醒、电影批评实践的介入,到市场化时代下的电影文化转型,再到电影产业化、多元化与两岸三地创作差异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架构,勾勒出电影作为现实表征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同步的变迁图景。具体言之,“上编”重点考察了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7年市场经济改革之间十年的电影实践发展,以及蓬勃的电影创作引发的现代文艺思潮中电影观念的探索与革新;涉及众多对于电影本体,以及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异同的探讨与理论创见。“中编”着重强调市场经济改革后,社会文化的转向对于电影创作和理论更迭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电影思潮更加偏重强调在市场逻辑作用下摇摆的中国电影艺术观念。“下编”关注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电影创作尝试。作者史论并重,在写作中讲求电影文本与理论互释,可谓有理有据。

“电影思潮”是把握电影发展史的重要观照维度。电影创作和批评理论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倾向,可视为折射社会景观和文化版图的棱镜,是多种合力交织和碰撞下的“观念系统”。对思潮的研究讲求“重返历史现场”。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创新,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或文化转向相关联。《中国电影思潮流变》将中国电影的思潮进行系统地梳理,既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观照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进程,又能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收到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的新作《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一书,56万字的篇幅,拿在手里颇为厚重。翻开目录,拜读导论及全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文辞简洁,令人产生阅读的快感。细细读来,《中国电影思潮流变》一书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性梳理,填补了电影艺术思潮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

这本书尝试探索电影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以期找寻影像电影思潮起伏跌宕的多元化动因,立意深远、格局宏大。这本书从“思潮”的角度对中国电影加以把握,体现出作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品格。

全书以“上中下”编的次序分层,大体以时间为脉络线索,总结了40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流动变迁。内容涵盖从艺术思想解放、电影独立意识觉醒、电影批评实践的介入,到市场化时代下的电影文化转型,再到电影产业化、多元化与两岸三地创作差异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架构,勾勒出电影作为现实表征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同步的变迁图景。具体言之,“上编”重点考察了1978年改革开放至1987年市场经济改革之间十年的电影实践发展,以及蓬勃的电影创作引发的现代文艺思潮中电影观念的探索与革新;涉及众多对于电影本体,以及电影和其他艺术门类异同的探讨与理论创见。“中编”着重强调市场经济改革后,社会文化的转向对于电影创作和理论更迭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电影思潮更加偏重强调在市场逻辑作用下摇摆的中国电影艺术观念。“下编”关注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电影创作尝试。作者史论并重,在写作中讲求电影文本与理论互释,可谓有理有据。

“电影思潮”是把握电影发展史的重要观照维度。电影创作和批评理论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倾向,可视为折射社会景观和文化版图的棱镜,是多种合力交织和碰撞下的“观念系统”。对思潮的研究讲求“重返历史现场”。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创新,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或文化转向相关联。《中国电影思潮流变》将中国电影的思潮进行系统地梳理,既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观照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进程,又能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可以说,《中国电影思潮流变》试图建构完整意义上的新时期电影思潮体系,并力求系统化地将不同时期的电影现象纳入到电影思潮体系之中。以史为鉴,这种对于中国电影思潮的梳理与讨论正可用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与学术探讨。

在《中国电影思潮流变》末尾,作者以“迈向电影强国: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为题对全书作总论,回顾了自2003年中国电影实行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呈现的新面貌、遇到的新问题。在全面梳理了近40年来中国电影思潮流变之后,对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方向与态势的判断,无不包含着中国电影发展的美学自信、文化自信和产业自信。这是饶曙光的总结,亦是我的希望。

(作者:黄会林,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歆迪,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