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回归与创新路径

2018-09-18 09:48 今传媒  作者:吴思思,赵佳宝

摘 要: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文化的娱乐化现象不可避免的显现在电视节目中,引领文化价值导向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借助创新的节目形态、富有深度的文化诉求与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价值导向来实现电视文化的价值回归。以近年来涌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这一类电视节目在仪式感、文化性与情感认同三个维度都有着值得探讨的电视价值。同时,在节目形态、内容与定位层面的创新创作,也为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视角。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价值回归;电视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21-02

中国电视步入综艺节目大发展时代,脱胎于新闻节目与音乐节目的电视综艺节目,近年来呈现出不断细分的态势。从早期的综艺选秀节目,到真人秀与竞技类综艺节目,再到文化类综艺,综艺节目的发展不仅体现出电视节目分类形式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也体现出不同时期,观众对于电视文化的不同需求。现今,电视观众已经不再以简单的明星、娱乐作为观看的目的,而开始转向对文化、认知的思索。在这种需求转变的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极其富有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类型,它凭借创新的节目形式、富有深度的节目内容以及“高而不冷”的文化立意,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泛娱乐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缺失

进入2018年后,观看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现代人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然而,在娱乐至上的大环境内,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文化价值不可避免的被娱乐极大的左右,并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为了泛娱乐化现象最显著的载体。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首先表现在,节目制作时浮躁的思考方式。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寻求爆点、刺激眼球,摒弃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寓教于乐的节目初衷,只通过对于娱乐元素的追求,单纯的满足受众的感官愉悦[1]。同时,伴随着对于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综艺节目的原创性大打折扣,抄袭、模仿成为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价值观的引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量电视综艺节目的涌现虽然丰富了我们的观看需求,却也导致了许多隐性问题的产生。例如,电视综艺节目以“娱乐性”替代需由文字进行的严肃教育,以对大众的短暂接触替代需深入理解的文化与艺术,不仅导致了电视教化功能的衰弱,更造成了电视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2]。这些媚俗、低级的综艺节目,不仅削弱了电视综艺节目本该拥有的价值,更搅乱了电视市场正确的内容价值观念。因此,在泛娱乐背景下,要想更好地纠正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导向,势必要从节目创新入手,寻求价值回归的突破口。

二、电视仪式感的回归与节目形式的创新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大众媒介,它的职责在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容纳和传播人类的行为与意识的文化世界[3]。而“仪式”就是遵循这一职责,集中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意识,并进行支配的过程。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人类曾经秩序井然的文化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网络综艺与手机短视频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搜索热点,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地位日渐下降。因此,创新节目形式,打破当前“同质化”与“娱乐化”严重的电视节目“怪相”,为受众塑造了具有仪式感的观感体验,重新锁定观众的眼球,必将成为当前节目制作的关键。

1.营造“文化与诗意”的舞台氛围。电视作为最直观的视听媒介,画面的表现能力一直是节目形式创作的关键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相较普通综艺节目也更加注重舞台视觉效果的创新。以央视自制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为例,节目在舞台上利用卷轴状超宽屏营造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意境,同时响应了片头的影视包装效果,具有极高的文化美。再看央视新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为了强调中国元素更是利用华丽的舞美灯光与服化道,邀请众多影视演员以戏剧表演的形式重现了历史上的故事。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氛围营造,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仪式化”的观感体验。

2.设置“文化与载体”的互动形式。在电视艺术中,观众在观看电视时所表现出的“仪式感”即为观众的观感方式,这种方式与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作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载体,让抽象的文化概念成为了真实可感的存在。在《成语大会》中,它是四字成语;在《朗读者》中,它是书籍信件;在《国家宝藏》中,它是历史文物。不同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型,从而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选择。观众从节目的被动观看者变成了文化的主动学习者,这样的良性互动便使学习的过程呈现出较强的“仪式化”特征。

3.平衡“文化与娱乐”的表现形式。对于综艺市场而言,文化和娱乐缺一不可,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出健康的电视综艺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不同受众群体的自由选择。当众多电视节目被千篇一律的明星面孔充斥,文化类综艺节目则采用平民明星化和明星平民化的视角,满足了观众对电视文化与电视娱乐的双重需求。它用唯美夺目的舞台、时下流行的明星大咖与有趣、有看点的故事设置等代表娱乐,用诗词、文物、书信等节目元素响应文化的需求,带领观众从节目中感悟生命与情感的双重价值,这种被满足的内心体验或许会为电视文化中仪式感的回归寻找一个新的窗口。

摘 要: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文化的娱乐化现象不可避免的显现在电视节目中,引领文化价值导向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借助创新的节目形态、富有深度的文化诉求与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价值导向来实现电视文化的价值回归。以近年来涌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这一类电视节目在仪式感、文化性与情感认同三个维度都有着值得探讨的电视价值。同时,在节目形态、内容与定位层面的创新创作,也为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视角。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价值回归;电视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21-02

中国电视步入综艺节目大发展时代,脱胎于新闻节目与音乐节目的电视综艺节目,近年来呈现出不断细分的态势。从早期的综艺选秀节目,到真人秀与竞技类综艺节目,再到文化类综艺,综艺节目的发展不仅体现出电视节目分类形式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也体现出不同时期,观众对于电视文化的不同需求。现今,电视观众已经不再以简单的明星、娱乐作为观看的目的,而开始转向对文化、认知的思索。在这种需求转变的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极其富有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类型,它凭借创新的节目形式、富有深度的节目内容以及“高而不冷”的文化立意,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泛娱乐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缺失

进入2018年后,观看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现代人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然而,在娱乐至上的大环境内,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文化价值不可避免的被娱乐极大的左右,并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为了泛娱乐化现象最显著的载体。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现象首先表现在,节目制作时浮躁的思考方式。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寻求爆点、刺激眼球,摒弃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寓教于乐的节目初衷,只通过对于娱乐元素的追求,单纯的满足受众的感官愉悦[1]。同时,伴随着对于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综艺节目的原创性大打折扣,抄袭、模仿成为综艺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价值观的引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大量电视综艺节目的涌现虽然丰富了我们的观看需求,却也导致了许多隐性问题的产生。例如,电视综艺节目以“娱乐性”替代需由文字进行的严肃教育,以对大众的短暂接触替代需深入理解的文化与艺术,不仅导致了电视教化功能的衰弱,更造成了电视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2]。这些媚俗、低级的综艺节目,不仅削弱了电视综艺节目本该拥有的价值,更搅乱了电视市场正确的内容价值观念。因此,在泛娱乐背景下,要想更好地纠正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导向,势必要从节目创新入手,寻求价值回归的突破口。

二、电视仪式感的回归与节目形式的创新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大众媒介,它的职责在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容纳和传播人类的行为与意识的文化世界[3]。而“仪式”就是遵循这一职责,集中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意识,并进行支配的过程。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人类曾经秩序井然的文化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网络综艺与手机短视频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搜索热点,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地位日渐下降。因此,创新节目形式,打破当前“同质化”与“娱乐化”严重的电视节目“怪相”,为受众塑造了具有仪式感的观感体验,重新锁定观众的眼球,必将成为当前节目制作的关键。

1.营造“文化与诗意”的舞台氛围。电视作为最直观的视听媒介,画面的表现能力一直是节目形式创作的关键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相较普通综艺节目也更加注重舞台视觉效果的创新。以央视自制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为例,节目在舞台上利用卷轴状超宽屏营造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意境,同时响应了片头的影视包装效果,具有极高的文化美。再看央视新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为了强调中国元素更是利用华丽的舞美灯光与服化道,邀请众多影视演员以戏剧表演的形式重现了历史上的故事。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氛围营造,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仪式化”的观感体验。

2.设置“文化与载体”的互动形式。在电视艺术中,观众在观看电视时所表现出的“仪式感”即为观众的观感方式,这种方式与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作中,通过设置不同的载体,让抽象的文化概念成为了真实可感的存在。在《成语大会》中,它是四字成语;在《朗读者》中,它是书籍信件;在《国家宝藏》中,它是历史文物。不同的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类型,从而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看选择。观众从节目的被动观看者变成了文化的主动学习者,这样的良性互动便使学习的过程呈现出较强的“仪式化”特征。

3.平衡“文化与娱乐”的表现形式。对于综艺市场而言,文化和娱乐缺一不可,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出健康的电视综艺生态环境,并有利于不同受众群体的自由选择。当众多电视节目被千篇一律的明星面孔充斥,文化类综艺节目则采用平民明星化和明星平民化的视角,满足了观众对电视文化与电视娱乐的双重需求。它用唯美夺目的舞台、时下流行的明星大咖与有趣、有看点的故事设置等代表娱乐,用诗词、文物、书信等节目元素响应文化的需求,带领观众从节目中感悟生命与情感的双重价值,这种被满足的内心体验或许会为电视文化中仪式感的回归寻找一个新的窗口。

 

三、文化性的回归与节目内容的创新

近年来,电视节目制作所呈现出的泛娱乐化现象,不仅消解了电视文化的艺术性,也挤压了其生存的空间。区别于其他综艺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制作时既要保持文化的高雅格调,又要具备电视传播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因此,文化类综艺在内容选择上首先要突出的,就是对文化性的坚守。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最能体现节目文化性的就是节目中所设置的内涵载体,它可以是嘉宾演唱的诗词、朗诵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博物馆中的文物。这些载体所担负的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功能,是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本质要求,也是电视媒介对于文化的重要坚守。

1.坚守“文化自信”创新节目内容理念。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重要的组成一部分,其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曾经提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的自信”。其中,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的选择上紧跟国家的脚步,不论是传统古诗词、历史文物宝藏还是名人佳作,这些都属于令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与最独特的精神标识[4]。文化类综艺节目瞄准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内容,坚守“文化自信”的内容创新理念,唤起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肯定。

2.坚守“文化立场”创新节目内容视角。坚守文化立场可以理解为,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曾提出:“只有有了主体意识才能拥有跟其他文化对话的资格”。近年来中国电视市场被大量日韩文化与欧美文化占领,在这种现象下,电视受众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盲目跟从电视既定的选择,从而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文化类综艺节目则以新颖的视角,一举打开了被外来文化入侵的电视市场,为多样的中华文化争得了一席之位,更为受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文化立场的坚守,使得 “树立文化主体意识”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成为了扎根人心的文化信念[5]。

3.坚守“文化传承”创新节目内容选择。文化源于对历史的传承,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意识,以及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制度路径的选择[6]。在我们的认知中,“传承”二字向来都是严肃和庄重的,和综艺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近年来《国家宝藏》、《拜见小师傅》、《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却让博物馆内的文物、多样化的名俗与诗书上的记载等“活”了起来。节目以多元的传承创意,让深刻的文化艺术通过电视这样一个通俗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平台大放异彩。可以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这份坚守,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血脉,也为经后的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情感认同的回归与节目定位的创新

电视创造的公共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个体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并对公众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7]。但是,当各类电视节目通过低俗化与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内容与明星设置来刺激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时,我们的情感认同该何去何从,成为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情感认同源于生活的积累,更受到大环境中价值观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主题与定位的创新,将具有正能量,与大情怀的人物故事搬上荧幕,不仅为观众造就了一档又一档既有温度又有情怀的电视节目,也弘扬了新时代下急需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与思想。

1.定位真实故事,引起大众共鸣。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拥有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因此,真实生活语境下的情感认同是节目创作的关键。这种认同建立在对人的生存状态与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人性与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中。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对真实故事的编排,将不同的嘉宾与文化载体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文化、枯涩的探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真实可感的电视节目。使观众在主题的引导下,从颂吟、朗读、歌唱、表演等形式中获得源自真实生活的情感认同。节目只有选择真实的故事诉说,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大众广泛的情感认同。

2.定位时代需求,引发集体思索。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理应承担起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8]。以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它以带领观众领略中国诗词之美作为节目定位,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以新颖的视角为观众解读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嘉宾传达出来自新时代的感悟与思考。这样的节目定位,不仅饱含着中国人对古诗词与生俱来的情感认同,也符合国人对未来民族发展方向的集体思索。

3.定位受众取向,引导文化审美。如果说诉说真实的故事,让观众喜爱看节目是情感认同的第一个境界,那么洞察时代的召唤和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就是情感认同的第二个境界,即促进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进行思考与学习。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承担着引导大众文化和大众审美取向的重要责任[9]。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瞄准受众的需求来设置节目定位,不仅激发了受众的兴趣,更提高了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求知欲。正是这样的功能导向,才能展现不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独特个性,让节目用符合审美取向的大众逻辑参与到与大众的对话当中,让电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社会与大众。

五、结 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其消解了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症结所在,更因为其浓厚的电视文化与人文情感的氛围,满足了当代电视观众对电视文化价值回归的渴望。文化类综艺节目用创新的节目形态、富有深度的节目内容与符合大众情感导向的节目定位,带领观众徜徉在电视媒介所营造的文化盛宴中,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电视对于文化价值回归的努力与探索。节目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现代青年大众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向观众传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并最终将“文化”关键词重新引导回主流电视观众的视线中,让电视文化获得了有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石登山.浅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J],中国电视,2013(6):94-95.

[2] 马静.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文学的困境及突围[J],中国电视,2017(3):78-79.

[3] 曾红宇.数字时代新媒体违法广告传播与社会责任的反思[J],出版广角,2014(11):62-—63.

[4] 陆贵山.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N],文艺报,2015(2):6.

[5] 韩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文化功能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44-45.

[6] 孔朝蓬.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电视,2016(11):17-20.

[7] 李林容,赖黎捷.电视“娱乐文化”生存路径[J],传媒,2011(2):47-49.

[8] 黄巧莉.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3):88-89.

[9] 刘晓燕.谈电视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导向[J],新闻传媒,2012(11):238.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