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视频文化研究

2018-09-18 09:58 今传媒  作者:钱  艳

摘 要:近年来,网络上视频形态多样,视频内容日趋丰富。以“亚”文化形态存在的“鬼畜视频”便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专业技术及所承载的视频媒介为青年群体制作“鬼畜视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同时,青年群体以社会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文化、表达意见及看法的特征也渐渐凸显。本文主要从“鬼畜视频”这一新现象出发,通过探讨其叙事结构、文本形态以及背后所呈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等,以期更全面地把握当下网络视频文化形态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鬼畜视频”;网络视频文化;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91-0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视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络视频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知识与认知周围世界的主要媒介。网络视频的内容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影视剧播放、新闻资讯、网络直播、原创分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视频内容层出不穷。在UGC环境氛围之下,以青年一代为创作主体且制作、内容与风格等迥异于传统影视作品的恶搞视频、“原创”自制视频等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带有明显部落化、青年亚文化旨趣的网络视频逐步溢出原有的“小众”圈层而迅速占领着各种媒介终端,形成了“刷屏”的大众文化景观。“鬼畜视频”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典型案例。

“鬼畜视频”是A站(Acfun,简称A站)、B站(BiliBili,简称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上一种常见的“原创”自制视频类型,它以声画高度同步、内容快速重复以及带有节奏感的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为其显著特征。由于具有恶搞、娱乐、洗脑等特点,近几年来在90后、00后等为核心的网生代群体中颇受欢迎,且渐为大众所熟知。随着“鬼畜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流行,这种由网络平台承载、主要由网生代群体参与的视频内容逐渐汇集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流行文化——“鬼畜视频”文化。

一、“鬼畜视频”的叙事特征和文本形态

“鬼畜视频”在信息内容上不仅表现为开放性、交互性、分享性等特征,而且“挪用”“戏仿”“拼贴”等后现代艺术手段也被普遍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看似恶搞、戏谑、娱乐的形式之外,“鬼畜视频”内在的叙事结构和文本形态却存在着某种稳定性,或者说可识别性。

1.声画同步与组合叙事。“鬼畜视频”文本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视频与音频的同步率。由于“挪用”等艺术手段在该视频制作中广泛使用,其视频文本素材主要源于网络热点事件、影视剧、广告、动画等文本。UP主(互联网上,上传发布视频、声音、图像等数据的人)通过剪辑截取不同的视频段落形成“鬼畜视频”,音频主要是素材中的人物“对白”与所选的BGM。BGM奠定了“鬼畜视频”作品的基调,人物“对白”则主导着“鬼畜视频”的叙事方向,两者均在“鬼畜”叙事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步率原指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在“鬼畜视频”中,表现为视频背景音乐之间的契合度。在精心挑选的BGM之下,视频画面根据其节奏切换,或者说原素材中人物“对白”自带娱乐趣味,那么调整语速、变换/修改说词、重复戏谑式语句等这些操作也是其画面切换的依据。譬如,UP主“十三Mye”的“鬼畜视频”【波澜哥】《吉祥三宝》,作品将“波澜哥”、韩红等声音进行重复、变调,在UP主的新式填词中按照歌曲《吉祥三宝》的旋律对唱,声画高度同步造成了密集的笑点。声画同步贯穿于“鬼畜视频”之中,快速重复的节奏下,极易与粉丝用户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娱乐搞笑的目的。就叙事内容而言,“鬼畜视频”并非遵照传统戏剧式情节结构,而是主要依据网络流行文化逻辑,采用组合场景配合音频等形式完成叙事与表意。所谓网络流行文化逻辑,即UP主“挪用”网络热点话题、事件以及网络流行语等按照网生代们的审美趣味制作“鬼畜视频”的思维方式。引人注意的是,制作者以“无序”的方式将文本嵌入到“鬼畜视频”中,不同场景的图片、影视剧、广告、综艺等画面加以组合在音频(BGM和人物“对白”)的适配下“有序”地展开叙事。“鬼畜视频”【非诚勿扰】《鬼畜全明星大战奇葩老外》,它将《非诚勿扰》节目片段与雷军的“Are you OK?”,王司徒的“骂战”,雪姨的“有本事别开门”视频画面以及PS图(若风)组合串联,在《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节目台词和雷军、王司徒等“对白”中完成了一个相亲式的完整的鬼畜作品。

2.人物类型化与“全明星”阵容。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鬼畜视频”叙事中的文本人物(包括人物形象、精神面貌)凸显出了某种类型化特征,并在发展演进中形成了“鬼畜全明星”阵容。然而“鬼畜视频”中的人物类型化与传统影视作品中类型化的人物既有相似性的特征又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其相似性在于易于辨识的“扁平化”特质。当视频作品中的人物进入到大众视野,大众会容易辨认及记忆其中的人物;其次,它们的主要不同体现于人物的来源,传统影视作品多是原创,“鬼畜视频”的人物是“盗猎”其他文本中的“已有”人物。因此,原文本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与新生成文本中被赋予的形象特征具备了一个共性的特质:相关而又分裂。且随着鬼畜视频题材的大量集聚,再生文本的人物形象逐渐类型化,广大网络用户/大众称之为“全明星”阵容。这里的“全明星”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明星不同,是UP主在“拿来主义”旗号下建构的“明星”。小众文化圈层内,“鬼畜全明星”是网民对某一形象及其意味的特殊指示。以傅园慧为例,本是我国参加里约奥运会女子游泳的运动员,因其在赛后采访的中魔性表情包和“洪荒之力”而加入了鬼畜全明星,在“鬼畜”届以“洪荒少女”而成名,指代着运用某种力量到了极限的能量明星。由于媒介平台的广泛传播,一些网友“热议”、迅速“走红”的网络人物不断地加入“鬼畜全明星”。一般来看,“鬼畜视频”创作者常选取网络上非常规化、言行夸张、荒诞、无厘头的“网红”。《中国梦之声第二季》成都试音会选手唐宁康,发音奇怪、不在调上的节奏、随意的歌词断句遭到韩红导师的嫌弃。因其唱的歌词中有“你灌醉了我,波澜”一词,被称为“波澜哥”。“波澜哥”自成一派的“奇葩”唱法与个性引发“群观”,具备了“鬼畜视频”中人物类型化特质。

摘 要:近年来,网络上视频形态多样,视频内容日趋丰富。以“亚”文化形态存在的“鬼畜视频”便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专业技术及所承载的视频媒介为青年群体制作“鬼畜视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同时,青年群体以社会公众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文化、表达意见及看法的特征也渐渐凸显。本文主要从“鬼畜视频”这一新现象出发,通过探讨其叙事结构、文本形态以及背后所呈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等,以期更全面地把握当下网络视频文化形态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鬼畜视频”;网络视频文化;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91-0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视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络视频成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知识与认知周围世界的主要媒介。网络视频的内容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影视剧播放、新闻资讯、网络直播、原创分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视频内容层出不穷。在UGC环境氛围之下,以青年一代为创作主体且制作、内容与风格等迥异于传统影视作品的恶搞视频、“原创”自制视频等逐渐发展起来。这些带有明显部落化、青年亚文化旨趣的网络视频逐步溢出原有的“小众”圈层而迅速占领着各种媒介终端,形成了“刷屏”的大众文化景观。“鬼畜视频”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典型案例。

“鬼畜视频”是A站(Acfun,简称A站)、B站(BiliBili,简称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上一种常见的“原创”自制视频类型,它以声画高度同步、内容快速重复以及带有节奏感的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为其显著特征。由于具有恶搞、娱乐、洗脑等特点,近几年来在90后、00后等为核心的网生代群体中颇受欢迎,且渐为大众所熟知。随着“鬼畜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流行,这种由网络平台承载、主要由网生代群体参与的视频内容逐渐汇集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流行文化——“鬼畜视频”文化。

一、“鬼畜视频”的叙事特征和文本形态

“鬼畜视频”在信息内容上不仅表现为开放性、交互性、分享性等特征,而且“挪用”“戏仿”“拼贴”等后现代艺术手段也被普遍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看似恶搞、戏谑、娱乐的形式之外,“鬼畜视频”内在的叙事结构和文本形态却存在着某种稳定性,或者说可识别性。

1.声画同步与组合叙事。“鬼畜视频”文本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视频与音频的同步率。由于“挪用”等艺术手段在该视频制作中广泛使用,其视频文本素材主要源于网络热点事件、影视剧、广告、动画等文本。UP主(互联网上,上传发布视频、声音、图像等数据的人)通过剪辑截取不同的视频段落形成“鬼畜视频”,音频主要是素材中的人物“对白”与所选的BGM。BGM奠定了“鬼畜视频”作品的基调,人物“对白”则主导着“鬼畜视频”的叙事方向,两者均在“鬼畜”叙事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步率原指事物之间的协调性,在“鬼畜视频”中,表现为视频背景音乐之间的契合度。在精心挑选的BGM之下,视频画面根据其节奏切换,或者说原素材中人物“对白”自带娱乐趣味,那么调整语速、变换/修改说词、重复戏谑式语句等这些操作也是其画面切换的依据。譬如,UP主“十三Mye”的“鬼畜视频”【波澜哥】《吉祥三宝》,作品将“波澜哥”、韩红等声音进行重复、变调,在UP主的新式填词中按照歌曲《吉祥三宝》的旋律对唱,声画高度同步造成了密集的笑点。声画同步贯穿于“鬼畜视频”之中,快速重复的节奏下,极易与粉丝用户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娱乐搞笑的目的。就叙事内容而言,“鬼畜视频”并非遵照传统戏剧式情节结构,而是主要依据网络流行文化逻辑,采用组合场景配合音频等形式完成叙事与表意。所谓网络流行文化逻辑,即UP主“挪用”网络热点话题、事件以及网络流行语等按照网生代们的审美趣味制作“鬼畜视频”的思维方式。引人注意的是,制作者以“无序”的方式将文本嵌入到“鬼畜视频”中,不同场景的图片、影视剧、广告、综艺等画面加以组合在音频(BGM和人物“对白”)的适配下“有序”地展开叙事。“鬼畜视频”【非诚勿扰】《鬼畜全明星大战奇葩老外》,它将《非诚勿扰》节目片段与雷军的“Are you OK?”,王司徒的“骂战”,雪姨的“有本事别开门”视频画面以及PS图(若风)组合串联,在《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节目台词和雷军、王司徒等“对白”中完成了一个相亲式的完整的鬼畜作品。

2.人物类型化与“全明星”阵容。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鬼畜视频”叙事中的文本人物(包括人物形象、精神面貌)凸显出了某种类型化特征,并在发展演进中形成了“鬼畜全明星”阵容。然而“鬼畜视频”中的人物类型化与传统影视作品中类型化的人物既有相似性的特征又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其相似性在于易于辨识的“扁平化”特质。当视频作品中的人物进入到大众视野,大众会容易辨认及记忆其中的人物;其次,它们的主要不同体现于人物的来源,传统影视作品多是原创,“鬼畜视频”的人物是“盗猎”其他文本中的“已有”人物。因此,原文本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与新生成文本中被赋予的形象特征具备了一个共性的特质:相关而又分裂。且随着鬼畜视频题材的大量集聚,再生文本的人物形象逐渐类型化,广大网络用户/大众称之为“全明星”阵容。这里的“全明星”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明星不同,是UP主在“拿来主义”旗号下建构的“明星”。小众文化圈层内,“鬼畜全明星”是网民对某一形象及其意味的特殊指示。以傅园慧为例,本是我国参加里约奥运会女子游泳的运动员,因其在赛后采访的中魔性表情包和“洪荒之力”而加入了鬼畜全明星,在“鬼畜”届以“洪荒少女”而成名,指代着运用某种力量到了极限的能量明星。由于媒介平台的广泛传播,一些网友“热议”、迅速“走红”的网络人物不断地加入“鬼畜全明星”。一般来看,“鬼畜视频”创作者常选取网络上非常规化、言行夸张、荒诞、无厘头的“网红”。《中国梦之声第二季》成都试音会选手唐宁康,发音奇怪、不在调上的节奏、随意的歌词断句遭到韩红导师的嫌弃。因其唱的歌词中有“你灌醉了我,波澜”一词,被称为“波澜哥”。“波澜哥”自成一派的“奇葩”唱法与个性引发“群观”,具备了“鬼畜视频”中人物类型化特质。

 

3.弹幕评论与敞开的文本叙事空间。A站、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的兴起,“鬼畜视频”与弹幕评论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某种程度上来说,用户弹幕评论是“鬼畜视频”叙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动态”地拓展着“鬼畜视频”文本的叙事空间。弹幕评论,即网络用户观看视频时,以类似于子弹发射的方式在屏幕上发表文字、符号或表情的评论。基于视频文本的弹幕可分为:翻译解说、“吐槽”、调侃等。从“鬼畜视频”文本的弹幕评论来看,说明、“吐槽”、调侃类弹幕在其文本中均有呈现,但整体上以“吐槽”、调侃类评论居多。说明型弹幕一般在“鬼畜视频”中扮演着点明视频中情节、内容、人物的来源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等角色。如:弹幕“电影,帝国的毁灭”说出了“鬼畜视频”的内容选取、“您的好友【金馆长】已上线”指出了“鬼畜全明星”之一的人物、“bgm:the next episode”则提到了“鬼畜视频”所选的背景音乐。这种类型的弹幕看似乏味不起眼,却在文本内持续性生产着“鬼畜视频”叙事文本的丰富性与知识性。此外,“吐槽”、调侃弹幕是指用户观看“鬼畜视频”时,针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内容发表弹幕来表达个人的看法与感受。长期的实践发展中,一些“吐槽”、调侃的弹幕评论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机制化的弹幕语言体。譬如调侃弹幕“我要这硬币有何用”“不就是硬币吗,给你好了”等在“鬼畜视频”中出现频率极高。当它们被运用到具体的“鬼畜视频”文本中时,通常就意味着“鬼畜视频”的创意、技术的运用极其丰富与奇特。如鬼畜视频《王司徒VS诸葛亮—毁灭地球的对决》,UP主“女孩为何穿短裙”运用软件技术在“王司徒与诸葛亮的对决”中赋予了王司徒神器—滑稽盾,诸葛亮的技能火焰拳、雷电拳、魔封波等特效,视频效果非常显著。这时视频上相应的时间段就会出现上面的弹幕语,一度表现为“霸屏”的景观。“吐槽”、调侃弹幕与“鬼畜视频”的叙事风格相契合,也拓展了文本叙事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正是意识到弹幕评论对于“鬼畜视频”的重要性,一些UP主通过在文本中设置“笑点”“雷点”“槽点”等“梗”的方式来为用户发表评论预留了叙事空间。

4.文本形态:文本“对话”的丰富化。A站、B站等相较于一般的视频网站最大的不同是服务器,只能存储弹幕,不能存储视频,因此站内视频来源主要依靠用户投稿。特有的自由投稿方式使得“鬼畜”文本素材的挖掘与投稿者UP主密切相关。当UP主将某一类题材首先“搬用”到“鬼畜”区,在众多站内用户中获得“围观”和“追捧”时,那么关于这一类题材会在UP主们更新推进过程中形成“鬼畜视频”的“系列文本”。如:《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系列、《金坷垃》系列等。某一类题材“系列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关于同系列的“鬼畜”文本存在着互相“对话”的形式,在时间维度的演绎之下而日趋多样化和类型化。以《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系列为例,它的“鬼畜视频”可追溯至2012年8月28日UP主“玩的是嘛”于A站的投稿视频《诸葛亮RAP2号》。这段摘自老版《三国演义》第69集的“诸葛亮与王司徒之间的对骂”选段,因犀利的语言形式,颇具特色的人物神态与动作被UP主选中,并在快速的画面剪辑与音乐伴奏下行成了一段富有节奏感并兼具娱乐洗脑效应的说唱作品,播放量达到了13099,弹幕637,受到了用户们的关注与喜爱。与此同时,《诸葛亮RAP2号》视频作品也进入了其他UP们视野,他们会留意到这段视频的“原文本”与UP主“玩的是嘛”的创作风格,从而来进行下一步的创作。之后出现的《喜闻乐见的孔明饶舌》《真实系诸葛亮骂王朗》、【合集】《三国rap孔明主攻》《诸葛亮RAP练习》等,这些作品沿袭了UP主“玩的是嘛”的创作路径。还有一些UP主在同一题材之下汲取其它作品经验,如UP主“M社长”的《王朗与孔明的爆笑采访》系列,UP主“女孩为何穿短裙”的《诸葛亮与王司徒的对决》系列等。基于同一“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题材,这些文本在时空上实现了“对话”,各种形式的“鬼畜”文本不断涌现,系列文本形态的特征更加显著。

 

二、“鬼畜视频”的技术准备与传播平台搭建

“鬼畜视频”的文本来源及其形成的“系列文本”、文本内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其内容,而对这些文本内容进行操作处理则取决于技术,技术作为“条件”,提供了可能性。A站、B站作为国内两大弹幕视频网站,聚集了众多拥有相同爱好的同人粉丝,围绕着视频平台共享资源,交流与传播同人趣味。因此,粉丝们基于技术条件和视频平台推广“鬼畜视频”,使得这种视频文化形态蓬勃发展。

1.技术条件与专业团队。信息时代推动着技术向前发展,各种软件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以往软件技术版权的保护意识较高,软件使用的设备及场地受到限制,大众接触到相关软件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网络上软件资源丰富,出现了众多原创自制视频。“鬼畜视频”作为二次性“原创”视频,完整制作的过程包括了诸多技术软件:视频剪辑,声音、音乐编辑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等。首先就视频剪辑软件而言,Vegas、Pr(Premiere)、AE(Adobe After Effects)编辑软件在UP主们中运用的较为之普遍,尤以Vegas为代表。难度系数偏低的还有爱剪辑、会声会影等。具体实践操作中,UP主需要在素材选取,创意想法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导入素材文本,按照所需来截取相应的时间段,同时针对选段作出一些特效处理,譬如说:快速复制视频,制作出“鬼畜”效果;剪辑不同片段,拼凑娱乐样式;消除原片声音,导入新式填词或调音;人物夸张变形、位置变换等,完成后就按照所需规格渲染视频文件。其次,声音、音乐编辑软件,FL(Fruity Loops Studio)扒谱,AU(Adobe Audition)混音,utau则主要用来歌声合成。UP主在选用前文本的同时,将其音频原声收集起来以便下一步的实践。如果仅是对原视频频繁快速地剪辑,比如说早期的“孔明rap”,相对而言对音频的要求较低,只需依靠BGM或人物对白撷取相对应的视频画面。“鬼畜”作品向前发展,对编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出原视频音源,扒出曲子的谱系,根据发音找出相对应的字母音节适配以填词进行混音,配上字幕,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导入视频编辑中进行合成。最后涉及到图像处理,PS(Photoshop)运用比较热门。UP主将图像处理成预期的效果,叠加至编辑视频之上,形成兼具娱乐与恶搞效果的“鬼畜”作品。网络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UP主需要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生产文本内容。“鬼畜视频”具体制作过程中流程繁多,尤其当UP主的作品在B站凝聚起影响力之时,争取团队合作来定时更新作品与满足粉丝期待是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鬼畜视频”实践操作,专业团队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本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总的来说,B站的这种文本生产模式渐趋标准化、规整性。

2.以粉丝社区为核心的生产、传播与交流。技术条件保障了“鬼畜视频”的创作,视频平台也则意义重大,它所承载的是生产、传播与交流基地。随着源自日本而后“在地性”二次元文化在国内的流行,A站、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先后建立起来。目前来看,B站在运营模式和用户规模上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最初B站用户极具垂直化,多为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文化爱好者。B站社区主张投稿原创作品,而且确实创作倾向契合于动漫爱好者的审美趣味,于是围绕社区的分享、传播逐渐发展起来,同人粉丝圈慢慢有了规模。其中,“鬼畜”粉丝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鬼畜视频”的生产传播中,不仅包括从事生产者的UP主、粉丝用户还有弹幕族,三种看似迥异的身份,实则是以一种融合之势助推其发展。在B站,UP主主要有两种形式的投稿:一种是分享外部视频链接,比如影视剧、番剧、广告、游戏等;另一种是自制“原创”视频投稿。“鬼畜视频”的UP主主要基于第二种,作为视频生产者,他身上既体现了“技术宅”特征也兼具“盗猎者”身份。UP主擅于在不同的前文本中选出夸张性地语言、神态、动作加以拼贴组合并进行一些特效化处理。“盗猎”的趣味性文本,即UP主挪用通俗文本并以“为我所用”的方式进行重新解读。“读者是旅行家,他们在属于别人的领地上漫游,像游牧民族,在不是自己书写的领域一路盗取”比如影片《夏洛特烦恼》中“马冬梅”片段、海口电动车“蹦迪哥”等“鬼畜”文本。面对UP主上传的视频文本,是“一个开放、无限的过程,它是意义生成的场所”。弹幕族通过发动弹幕实现对文本的“二次加工”。针对相同的兴趣爱好,弹幕族集中于“鬼畜视频”区,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会根据特定的UP主、人物、情节作出特定的反应。譬如说,当“鬼畜视频”中画面不断快速重复,BGM或“对白”令人发笑时,“233”“红红火火恍恍惚惚”“hhhhh”等表示“笑”的弹幕语会布满屏幕;当出现“槽点”的视频画面,“某某已上线”“看了想打人系列”、“搞事”“粗鄙之语”等弹幕会及时出现;对UP主的投稿视频作出评价,一般会有“开口跪”“厉害了”“硬币拿去”等弹幕。还有一些弹幕分享观看视频的“状态”:“每天一次”“才看1万遍”“日常一刷”等。通过观察弹幕族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特征:①基于A站、B站平台形成了一群年轻群体可供交流的虚拟空间;②具有同等兴趣爱好,对同一话题、对象感兴趣的用户会形成“小众圈层”;③群体内自有一套话语体系(弹幕礼仪)且对规则之外的人设置了屏障;④在特定对象的反应中产生群体内的“小众狂欢”。明确地来讲,弹幕族的分享交流是在粉丝社区提供的氛围中增加对群体内的价值认同、在解构文本符号的本源意义中建构同一圈层的话语意义。作为亚文化身份存在的弹幕族,由于追求身份认同感而传播以亚文化形态存在的“鬼畜视频”。

 

“鬼畜视频”传播门槛较低,UP主于A站、B站主动分享投稿视频,属于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即“鬼畜视频”传播的发出者。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用户穿行于不同的媒体平台,因此粉丝用户、弹幕族就会将A站、B站中喜爱的“鬼畜”作品分享至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鬼畜视频”文化以跨媒介的方式由“小众”衍生至大众视野。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时下,“鬼畜视频”文化由A站、B站逐渐衍生至爱奇艺、腾讯等主流视频网站,社会影响力日益显著。这种于网络流行起来的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本土网络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流行的“亚”文化形态,它不仅呈现出与主流文化相疏远的表态,还凸显出网络媒介亚文化新特征,即在显见的恶搞娱乐旨趣下青年群体以戏谑、反讽等形式在互联网平台构建出社会公众的身份来参与交流和讨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公共事务。

1.“鬼畜视频”文化的“小众”特性。目前而言,作为年轻群体个性化代言的“鬼畜视频”虽然辐射范围不断拓宽,但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压力以及青少年所属“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免彰显出小众性质。那么它的这种性质主要是以何种方式来呈现?众所周知,青年亚文化研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曾经热度一时。伯明翰学派通过对1950年代以来的朋克、嬉皮士、光头仔等的深入分析,总结出青年亚文化的三个特点:抵抗性、风格化、边缘性。主流意识形态下,传统的道德观念、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现下社会大众遵从且弘扬的核心理念。而经典影视剧、动画、热播流行剧、广告、综艺等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理念的宣传媒介。“鬼畜视频”创作者选取经典影视剧、动画、热播流行剧、广告、综艺等为题材,在变形、错位、置换特效中以一种戏谑、搞怪的形式试图来颠覆经典、瓦解传统、打破束缚,从而重塑青年人自身的文化理念。《情深深雨蒙蒙》中“雪姨开门”事件、老版《三国演义》“诸葛亮王司徒骂战”事件、《西游记》《爱情公寓》《武林外传》片段等在UP主编辑下不按常规思路组织情节,在表意上与前文本大相径庭,与主流文化也相互区隔。另外,当下“鬼畜视频”在一群年轻人追逐和热捧下成为一种特立独行、追求自我价值与个体诉求的亚文化载体。恶搞的叙述形式与低俗的艺术审美使得“鬼畜视频”的“亚”文化风格突出,因此一时难以进入更为宽泛的发展领域。然而这种非常规化的、碎片化拼贴的“鬼畜视频”却得到一众青年群体的青睐和认同。他们多是经常聚集于A站、B站的90后、00后年轻一代,处于工作与学生阶段,虽不是伯明翰学派所说的“边缘群体”,但尚归属于“弱势群体”(话语权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什么“鬼畜视频”的出现得到的是青年人的追随而不是其他阶层群众的认可?它的小众特性似乎从它“诞生日”起就已具备。

2.用户参与和意见表达的可能。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时下“鬼畜视频”文化形态意义重大。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之中,媒介空间悄然发生了变化。当下中国,互联网成为广泛使用的传播机制。围绕着互联网生产、传播与发展的“鬼畜视频”文化在中国所特有的新媒介环境下形成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传播学者约书亚·梅洛维茨认为,传播技术是形构情境的空间机制。传统的印刷媒体运用“文字”进行纸质传播而使社会大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产生沟通的区隔,所幸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态,尤其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营造的空间感,促使各个平台融合,网民有了自由、平等地进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部落”和“社群”。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地有效地汇集和整合信息资源,于是网生代有了获取资源的渠道。不仅如此,针对社会上引起热议的同一事件、话题,互联网还具有快速聚集人群参与集中性交流与讨论的路径安排。“鬼畜视频”这一类的恶搞类视频、表情包之类的“文化现象”的米姆式快速传播,在显见的“亚”文化性质之外凸显出一种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发言的新方式。以“金坷垃”“鬼畜”系列为例,本是一则声称由“美国圣地亚哥农业集团”研发,中国负责生产的化肥添加剂广告,因浮夸的对白与表演在网络中走红。A站、B站介入之后,金坷垃在“鬼畜”届掀起一股“歌曲翻唱”风,《新贵妃醉酒》、《咱们屯里人》等。引人注意的是,金坷垃原广告词“肥料掺了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掺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千八”等在“鬼畜视频”中被反复提及与使用,各种变调和新填的词配上快速剪辑的画面更具恶搞、嘲讽之风。显然,UP主针对网络热点题材诸如金坷垃广告的处理,是以一种社会公众的身份表达青年群体对于此类广告虚假、夸张宣传语的不满。然则文化层面上,则是以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视野,进而来参与讨论公共事件并表达意见。

四、结 语

如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媒介融合和跨界、跨屏传播的趋势下网络视频所表征的青年亚文化与中国社会热点文化之间的呼应日益引起重视。当下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语境中,不再像父一代于传播媒介下单向接收亦或“接受”关于社会话题、世界事件等的认识,他们对于个体、对于社会乃至对于世界型塑了自身的看法与态度,并通过新媒介平台以参与性的方式去生产、传播带有个体及所在群体的观点及意见的网络视频等,从而更加主动性的去认识社会,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

[2] 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3] 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6.

[4]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21.

[5]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4):33.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