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万亩大闸蟹死亡,因天灾还是污染?

2018-09-19 16:30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蒋萌

万亩大闸蟹死亡,因天灾还是污染?

背景:

江苏洪泽湖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上游调查发现,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陈路口闸,流经的雷河污染严重,附近工业园一些工厂埋在地下的管道通向河沟。在河南境内,马家河污染严重,河边就是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沿线不仅有各种生活污水管,还有畜禽养殖场及集聚区的排管。

新京报发表于平的观点:

起初江苏省环保厅发布通报称,江苏省、安徽省意见一致,初步判断本次事件原因是由于上游泄洪夹带污水造成,下泄的污水和已进入湖区的污水,将持续影响洪泽湖生态环境。可后来安徽省环保厅又提出,万亩大闸蟹绝收,初步分析是在台风影响下,暴雨区域发生大面积严重内涝积水现象,地表、农田、沟渠内生活垃圾及部分秸秆浸泡产生的面源污染等集聚,经洪水冲刷,随支流汇入湖体,导致洪泽湖水体溶解氧过低。按照安徽省环保厅的说法,万亩大闸蟹似乎就是被“淹死”的。一时间,该结论引发如潮的质疑。对洪泽湖的大闸蟹养殖户们而言,若污水罪魁祸首是台风和暴雨,那或许意味着,损失只能找老天爷来赔了。而据新华社最新调查,导致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污水,显然不单纯是暴雨所造成的,上游严重的工农业排污,恐怕才是罪魁祸首。上游污水导致洪泽湖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殖户损失严重的问题,其实已非首次曝出了。正因如此,江苏宿迁、安徽宿州等8市于2012年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24小时向下游城市通报。如果真按这样的协议,上游泄洪应当建立在确保污染治理妥当的前提之上,并及时通知下游,那如今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悲剧可能也能避免。安徽环保部门表示,将对下游受灾群众开展救助,并将加强协商,给予资金补偿。那所谓的救助补偿钱谁来出,何时能到位?对此,洪泽湖养殖户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跨省污染,还需尽早建立起刚性的约束机制,以确保各方遵守协议,否则洪泽湖恐怕很难摆脱上游污染的噩梦。

小蒋随想:

上游治污不力,早就对有关区域的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安徽的一位村民就指着一条河沟说,污水排放到雷河里,里面连泥鳅都养不活。上游群众的生活受污染所困,不安与焦虑可想而知。为什么落后产能没有被淘汰,治污存在很多“欠账”,恐怕还是与某些地方的GDP至上、让位于经济发展思维有关。此前,或许是因为水资源紧张、上游来水较少等因素,上游污染对下游的影响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可是,下游群众毕竟有不小隐忧,犹如头上悬着一把危险利剑。所以,江苏宿迁、安徽宿州等8市于2012年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约定上游放水,要提前24小时通知下游,试图减少威胁和损失。问题是,当暴雨降临,水患泛滥,保护人民的生命尚且需要全力投入,还能“按预期”控制污水下泄吗?下游养殖的万亩大闸蟹“全军覆没”,洪水固然“罪责”难逃,但污染这一人为因素能不负任何责任吗?在很大程度上,这次事故只是以前人们有预感的、不愿看到的污染恶果真的发生了罢了。单纯就事论事,万亩大闸蟹死光的损失,该如何进行补偿?上游安徽环保部门有补偿的表示,但落实需要具体方案,数额能否令养殖户接受,仍然有待观察。而更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切实治污,怎样落实环保,去除高悬在百姓头上的那把污染利剑。不然,这次绝收的是万亩大闸蟹,下一次又会是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万亩大闸蟹死亡,因天灾还是污染?

背景:

江苏洪泽湖万亩大闸蟹因上游污水绝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上游调查发现,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陈路口闸,流经的雷河污染严重,附近工业园一些工厂埋在地下的管道通向河沟。在河南境内,马家河污染严重,河边就是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沿线不仅有各种生活污水管,还有畜禽养殖场及集聚区的排管。

新京报发表于平的观点:

起初江苏省环保厅发布通报称,江苏省、安徽省意见一致,初步判断本次事件原因是由于上游泄洪夹带污水造成,下泄的污水和已进入湖区的污水,将持续影响洪泽湖生态环境。可后来安徽省环保厅又提出,万亩大闸蟹绝收,初步分析是在台风影响下,暴雨区域发生大面积严重内涝积水现象,地表、农田、沟渠内生活垃圾及部分秸秆浸泡产生的面源污染等集聚,经洪水冲刷,随支流汇入湖体,导致洪泽湖水体溶解氧过低。按照安徽省环保厅的说法,万亩大闸蟹似乎就是被“淹死”的。一时间,该结论引发如潮的质疑。对洪泽湖的大闸蟹养殖户们而言,若污水罪魁祸首是台风和暴雨,那或许意味着,损失只能找老天爷来赔了。而据新华社最新调查,导致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污水,显然不单纯是暴雨所造成的,上游严重的工农业排污,恐怕才是罪魁祸首。上游污水导致洪泽湖生态环境恶化和养殖户损失严重的问题,其实已非首次曝出了。正因如此,江苏宿迁、安徽宿州等8市于2012年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上游城市提闸放水应提前24小时向下游城市通报。如果真按这样的协议,上游泄洪应当建立在确保污染治理妥当的前提之上,并及时通知下游,那如今万亩大闸蟹死亡的悲剧可能也能避免。安徽环保部门表示,将对下游受灾群众开展救助,并将加强协商,给予资金补偿。那所谓的救助补偿钱谁来出,何时能到位?对此,洪泽湖养殖户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跨省污染,还需尽早建立起刚性的约束机制,以确保各方遵守协议,否则洪泽湖恐怕很难摆脱上游污染的噩梦。

小蒋随想:

上游治污不力,早就对有关区域的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安徽的一位村民就指着一条河沟说,污水排放到雷河里,里面连泥鳅都养不活。上游群众的生活受污染所困,不安与焦虑可想而知。为什么落后产能没有被淘汰,治污存在很多“欠账”,恐怕还是与某些地方的GDP至上、让位于经济发展思维有关。此前,或许是因为水资源紧张、上游来水较少等因素,上游污染对下游的影响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可是,下游群众毕竟有不小隐忧,犹如头上悬着一把危险利剑。所以,江苏宿迁、安徽宿州等8市于2012年签订了《关于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约定上游放水,要提前24小时通知下游,试图减少威胁和损失。问题是,当暴雨降临,水患泛滥,保护人民的生命尚且需要全力投入,还能“按预期”控制污水下泄吗?下游养殖的万亩大闸蟹“全军覆没”,洪水固然“罪责”难逃,但污染这一人为因素能不负任何责任吗?在很大程度上,这次事故只是以前人们有预感的、不愿看到的污染恶果真的发生了罢了。单纯就事论事,万亩大闸蟹死光的损失,该如何进行补偿?上游安徽环保部门有补偿的表示,但落实需要具体方案,数额能否令养殖户接受,仍然有待观察。而更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切实治污,怎样落实环保,去除高悬在百姓头上的那把污染利剑。不然,这次绝收的是万亩大闸蟹,下一次又会是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任编辑:董晓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