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特色土货点亮脱贫希望——安徽省推进产业扶贫纪实

2018-09-20 08:58 农民日报  

今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宣布40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安徽省岳西县赫然在列。几乎是同一时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亳州市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3个省级贫困县也正式摘帽。脱贫成绩来之不易,而位列安徽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的首位,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安徽有12个贫困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攻坚主战场集中在大别山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安徽省金寨县考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为此,安徽省把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措施和主攻方向,使更多贫困群众分享到产业扶贫的红利,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根基。

茭白、红桃、油茶、黑猪、土灶锅巴……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土货打出品牌,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点亮贫困户的希望。2017年,通过推进产业扶贫,安徽全省贫困人口共增收58.65亿元,人均增收1233.8元,占全省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30.87%,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选准产业:绿色种养漫山野

今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宣布40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安徽省岳西县赫然在列。几乎是同一时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亳州市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3个省级贫困县也正式摘帽。脱贫成绩来之不易,而位列安徽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的首位,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安徽有12个贫困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攻坚主战场集中在大别山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地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安徽省金寨县考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为此,安徽省把深入推进产业脱贫工程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措施和主攻方向,使更多贫困群众分享到产业扶贫的红利,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根基。

茭白、红桃、油茶、黑猪、土灶锅巴……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土货打出品牌,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点亮贫困户的希望。2017年,通过推进产业扶贫,安徽全省贫困人口共增收58.65亿元,人均增收1233.8元,占全省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的30.87%,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选准产业:绿色种养漫山野

发展产业扶贫首先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选择产业,不能“拍脑袋”“一窝蜂”。

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的岳西县能率先摘帽,主要是因为独辟蹊径,选准了茭白产业。

岳西县有22.9万亩耕地,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超过60%。山区气候种水稻是劣势,但对于种植茭白却是优势。于是当地政府选定茭白作为脱贫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如今全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值2.3亿元。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岳西又打出了“生态、安全、知名”三张牌。引导农民在茭白田套养甲鱼、泥鳅、黄鳝、鸭子等,倡导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而且每年在武汉、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举办高山茭白产品推介会。全县茭白基地都实现了无公害认证全覆盖,还注册了“大别山”商标。通过种植茭白,2016年当地1.65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800元。

产业选得准,沉睡的资源也能被盘活。登上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新华村的江淮果岭,只见郁郁葱葱的桃园随着山势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边。“这片桃园叫桃花仙谷,有一万多亩,是安徽省单体面积最大的连片桃园。”狮子岗乡副乡长蒋后伦自豪地说。

然而几年前,这里的农民还面临“雨天一包脓,晴天硬似铜”的窘境。狮子岗乡位于山脊地区,土地保水性差,种小麦、水稻产量低,没收益。乡里的干部想法子给农民找产业,蒋后伦回忆道:“我们请来安徽省农科院的专家做论证,经过多次测量,发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种桃树。这里产的红桃糖分高、口感好,而且5月20日前后就能上市,正好填补了本地的市场空白。”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狮子岗乡红桃种植面积增长到了3.2万亩,鲜桃年产量5000万斤,不仅销往北京、山东、东北等地,还出口到了俄罗斯,年经济收入9000万元左右,217户贫困户受益脱贫。

“树种上了,水留住了,村子也变美了。”新华村农民丁美元还记得,当初这片荒山连路都没法走。现在景区里修了10公里长的桃园大道,春天两边都是红灿灿的桃花。每年桃花盛开和红桃飘香的时节,到狮子岗乡的游客有30多万人次。他和老伴两个人在桃园打零工,每年能收入1.5万元。

依靠发展红桃产业,新华村不仅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还在2016年脱贫出列。当年全村脱贫的99户中,45户是通过桃产业的带动。

金寨的六安瓜片、无为的白鹅、庐江的“扶贫鸭”、砀山的酥梨……在安徽,一批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的扶贫产业正在打出自身特色,成为脱贫可持续的坚实基础。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发展到村产业扶贫项目1.93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实施到户产业扶贫项目304.2万个,覆盖167.6万贫困户,覆盖率达93.96%。

引入主体:“四带一自”群雁飞

头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飞,发展扶贫产业也是如此。安徽把有实力、有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贫困县,破产业之困,解发展之难。

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家里还有高龄的老母亲要赡养。和县香泉镇新建村贫困户何兴旺曾经觉得这日子看不到头。

2017年,县镇财政投资120万元建成了130亩蔬菜基地,移交给新建村运营。村里与海豪蔬菜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经营蔬菜基地,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何兴旺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我家里的两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租金。自己还在基地打工,每月工资六七千元,去年还得到了500元分红。”

安徽省创新采取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经营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雁”作用,打造出产业扶贫的“安徽品牌”,在国务院脱贫攻坚考核中获得高度评价。

新建村的蔬菜基地正是受益于新型主体的带动。“这里位于丘陵地带,过去农民土地比较分散,难成气候,产品质量、效益和销路都不理想。”香泉镇党委委员段晶晶告诉记者,“与海豪蔬菜家庭农场合作后,村里的瓜果蔬菜不仅直供本地大型超市,还销往全国各地批发市场。在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家庭农场也有明显带动作用。”

具体怎么带,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海豪蔬菜家庭农场狄谋军介绍,按合作社的章程约定,所得利润由新建村和家庭农场按照8∶2的比例分红。家庭农场提取20%作为自身产业发展资金和防范风险资金,剩余部分村集体和贫困户4∶6分成,可带动全村贫困户户均增收1700元左右。

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产业潜力被挖掘出来。

“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坐落于大别山北麓的裕安区独山镇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3。油茶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市场上茶籽油供不应求,但本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究竟为什么?

独山镇副镇长陈平帮道出了原因:“一是农民缺技术,二是油茶生长周期长,五年才能挂果。所以油茶种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2010年,安徽裕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该镇打造了钱店万亩油茶基地。在其带动下,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产油茶果35万斤,可生产茶籽油近6万斤,带动周边农民1400余人次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未来的发展,公司负责人李必琼信心满满:“现在油茶种植上了规模,我们正在建体验式的加工厂,准备采取会员制的订单销售方式,让会员亲自体验茶籽油加工过程。还准备用油茶花提炼精油,研发化妆品,打入高端市场。”

通过鼓励党员干部、乡土能人、技术人员、返乡创业者等牵头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安徽省3000个贫困村都至少成立或引进了1个农民合作社。2017年,全省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4000个、合作社2.4万个、能人大户(家庭农场)1.8万个,带动2947个贫困村104.4万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提振信心:“网红”土货满篮情

扶贫产业好不好,关键要看贫困户有没有参与进来,变“输血”为“造血”,绝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贫困户有什么就卖什么,贫困户会做什么就卖什么。”和县电商扶贫的路子正是这样定下来的。“开始我们帮贫困户开网店,搞培训。但没想到网店开起来了,却没有客户。”和县商务局局长姜华发现老路走不通,“因为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不会引流,自己开网店很难成功。”

于是,和县建立了“满篮和鲜”公益电商扶贫运营平台,在全县11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扶贫站点,聘请贫困户为站点工作人员,发掘本村特色产品,后续包装、宣传、销售等都由公司负责。

手制粽子、土灶锅巴、农家米酒、手工剁椒酱……这些都是满篮和鲜打造的“网红”产品。“我们卖的都是贫困户会做并且擅长的产品。比如锅巴,本地农民家家会做,一袋锅巴15元,贫困户可收入10元,平台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能达到4000多元。”满篮和鲜负责人撒忠毅介绍,这些土货在网上格外受欢迎:“去年一年,公司的销售额达500万元,直接带动1100多户贫困户增收。春节前仓库里备的年货,腊月二十四就全卖完了。”

好产品卖上好价格,让贫困户恢复了发展产业的信心:70多岁的善厚镇陶店村贫困户吴太友,是养黑猪的一把好手,但因为卖不上价钱,正盘算把家里的老母猪处理掉,与满篮和鲜签订养殖协议后,去年7头猪卖出了3万多元,今年又养了13头黑猪;石杨镇高关村贫困户腾之飞种了4亩葡萄,但因为交通不便,产品出不来,去年放到电商平台上,售价比市场价高30%,今年自己又建起了大棚,还准备办家庭农场……

因为平时还要忙地里的活,趁着下雨的功夫,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农民徐长水赶紧彻底清理自家的羊圈,里面的十几只羊,不仅仅为他增加了收入,更是他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徐长水一家4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以前我也想发展养殖业,但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还愁没销路,就只能靠几亩地维持生计。”村里的帮扶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不仅帮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还找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联系农家乐和他签订供销合同。如今,他自己养了十几只羊,再加上承包的两亩鱼塘、10亩水稻,每年至少增收三四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就摘下了贫困帽。截至目前,三里镇共有474户贫困户完成山羊、有机红米、无花果等县级自种自养项目奖补申报工作。

有了特色产业支撑,安徽脱贫攻坚的步子越走越稳。近日,安徽省提出实施产业扶贫三大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产业扶贫(特色种养业)到户覆盖率达80%,覆盖质量显著提升,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引导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记者 李炜 曹茸 杨丹丹 李竟涵)  

(责任编辑:张学娟(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