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三年决战奔小康:矢志不渝 真帮实扶

2018-09-25 08:46 甘肃日报  

省人防办与宁县“结亲”已有6年之久。

2012年,省人防办陆续帮扶宁县焦村镇宫刘村、渭一口村以及和盛镇庙花村。好不容易让这3个贫困村换了新模样,去年8月,在全省帮扶力量调整时,省人防办又开始牵手帮扶宁县焦村镇下个村、春荣镇徐家村和李台村。

帮扶点换了,省人防办不敢懈怠。为了让宁县与全国同奔小康,他们矢志不渝、真帮实扶,开启了新一轮的帮扶工作。

省人防办在宁县最早接触的,是焦村镇宫刘村和渭一口村。后来,渭一口村并入宫刘村。

最初的宫刘村,道路坑洼不平、吃水艰难费力、渡桥窄小摇晃……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着整个村子的发展。

由于距离镇政府较远,道路又泥泞多坑,只要一下雨,有事的人出不去,出去的人回不来。路,成为这里的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为此,省人防办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修建了一条水泥通村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64岁的老党员刘书强是村里有名的瓜农。“以前,得推着架子车赶集卖瓜。由于道路太‘烂’,经常出现甜瓜被蹭破了皮、西瓜被颠坏了瓤的现象。费劲不说,还卖不了好价钱。”

如今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刘书强说,路通了以后,商贩直接来地里收,价钱比原来高出了一半左右。

一条烂泥沟河,将宫刘村分成了两半。20世纪70年代,村里在距离水面15米高的渡槽上加盖了一层1米宽的水泥板,就成了一座“桥”。

40多年来,虽然宫刘人过河都走这座“桥”,但谁不提心吊胆?曾有5名村民因盖板摇晃、桥面窄小而掉落水中。“很多来村里帮扶的人都吓得不敢过桥。”省人防办驻宫刘村的第一书记徐欣炜回忆说。

省人防办与宁县“结亲”已有6年之久。

2012年,省人防办陆续帮扶宁县焦村镇宫刘村、渭一口村以及和盛镇庙花村。好不容易让这3个贫困村换了新模样,去年8月,在全省帮扶力量调整时,省人防办又开始牵手帮扶宁县焦村镇下个村、春荣镇徐家村和李台村。

帮扶点换了,省人防办不敢懈怠。为了让宁县与全国同奔小康,他们矢志不渝、真帮实扶,开启了新一轮的帮扶工作。

省人防办在宁县最早接触的,是焦村镇宫刘村和渭一口村。后来,渭一口村并入宫刘村。

最初的宫刘村,道路坑洼不平、吃水艰难费力、渡桥窄小摇晃……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着整个村子的发展。

由于距离镇政府较远,道路又泥泞多坑,只要一下雨,有事的人出不去,出去的人回不来。路,成为这里的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为此,省人防办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修建了一条水泥通村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64岁的老党员刘书强是村里有名的瓜农。“以前,得推着架子车赶集卖瓜。由于道路太‘烂’,经常出现甜瓜被蹭破了皮、西瓜被颠坏了瓤的现象。费劲不说,还卖不了好价钱。”

如今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刘书强说,路通了以后,商贩直接来地里收,价钱比原来高出了一半左右。

一条烂泥沟河,将宫刘村分成了两半。20世纪70年代,村里在距离水面15米高的渡槽上加盖了一层1米宽的水泥板,就成了一座“桥”。

40多年来,虽然宫刘人过河都走这座“桥”,但谁不提心吊胆?曾有5名村民因盖板摇晃、桥面窄小而掉落水中。“很多来村里帮扶的人都吓得不敢过桥。”省人防办驻宫刘村的第一书记徐欣炜回忆说。

省人防办主要负责同志带人实地查看后,多方衔接,投资140万元为宫刘村架起了一座宽5米长25米的“连心桥”。自此,这座桥将隔河相望的宫刘人“连”在了一起。

路和桥,是省人防办改善宫刘村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这几年,省人防办坚持从群众最紧迫的事情办起,帮助宫刘村建高位水塔,自来水全部入户,村民再也不用耗时几个小时去其他村子拉水;整理800多亩土地,小麦亩产由原来的300多斤提升到现在的500多斤;协调落实经费260万元修建集贸市场,还解决了宫刘村没有文化广场的历史;动员群众在村里的塬边咀梢栽植油松2000亩,投资50多万元为村里流转复垦地栽植集体林50亩……

和宫刘村一样,随着省人防办的帮扶和全体村民的努力,庙花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并成立了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8月,帮扶村调整后,省人防办及时调整帮扶力量,选派3名副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任焦村镇下个村、春荣镇徐家村和李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上任后,驻村工作队发现,和宫刘村、庙花村不同,这些村子的基础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如何让群众兜里有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村子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工作队开出了一份帮扶清单,同时组织村里和群众列出了一份需求清单。经过比对,提出了发展花椒种植、高原夏菜和设施瓜菜的思路。

省人防办驻村工作队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陕西等地考察后,引进花椒苗3000多株,帮32户贫困户每户栽植花椒1.5亩左右,并联系动员同时帮扶下个村的庆阳市干休所和宁县食药监局为各自帮扶的贫困户栽上了花椒,目前全村花椒长势良好。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作为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要抓手,推进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省人防办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相关负责人带队,分三批赴宁县开展入户帮扶工作,与帮扶对象一起查找致贫原因、认真分析短板弱项。针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完善了帮扶措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的制定,不仅让贫困户有了发展的主心骨,更让帮扶单位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目前,省人防办已做好计划,准备投入100万元支持下个村高原夏菜和设施瓜菜产业的发展。同时,配套建设一口480米深井,解决旱季用水问题。现已完成37亩土地的流转,秋收之后可完成全部流转任务。

“在瓜菜产业的发展上,我们还提出了‘136’模式,即村两委以管理形式入股占1成,47户贫困户以240亩土地入股并就近务工占3成,合作社负责生产运营和风险承担占6成,实现村集体、贫困户、合作社三者共赢发展。”省人防办驻下个村的第一书记王宁强介绍说。

除了下个村,省人防办还计划同时为所帮扶的春荣镇徐家村和李台村每村注入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集中精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全力扎稳群众脱贫的“定海神针”。

省人防办是帮扶宁县省直单位的组长单位。在帮扶工作中,省人防办一手抓实自身的帮扶工作,一手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

省人防办积极配合宁县整体小康规划,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定期会商、帮扶单位互相沟通等制度办法,督导各成员单位制定各自的年度脱贫计划,明确帮扶重点,破解发展难点,有计划、按步骤扎实推进。

在省人防办的统筹抓促下,甘肃日报社、省民航集团、省邮政公司等帮扶单位纷纷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发挥特长、创新作为,或帮助村民发展土蜂养殖、瓜果蔬菜等产业,或在拓宽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下工夫,或积极探索扶志扶智形式,兴办了一系列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好事。

为了推动扶贫责任全面落实,今年,省人防办牵头协调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考核组,深入省、市、县三级单位联系的贫困村,对宁县各单位帮扶工作、驻村工作队等进行考评,总结工作成效,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排序,推进各单位帮扶工作上台阶。

他们的努力不光得到群众认可。2016和2017年,省人防办连续两年被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单位。

荣誉面前,省人防办没有骄傲。对他们来说,这些只代表过去,帮扶还得继续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

(记者安志鹏 杨唯伟)

(责任编辑:张学娟(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