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军事

行走在生死线上的排爆尖兵

2018-10-13 09:23 解放军报  

今年夏天,54岁的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负责人张保国,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若非勇敢之士,难成英雄之名。弹药维修、销毁,是世上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1984年参军入伍的张保国,15年的军旅生涯一直和这项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1999年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后,19年,他始终战斗在排爆一线,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赤胆忠心,勇往直前。张保国的人生,已经浓缩在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里。

“一名合格的军人,关键时刻要把自己变成最后那枚炮弹”

张保国没有问过父亲为何给他取名“保国”,但从父亲当年专门从千里之外的大西南核工业基地请假回来,激励他坚定了“兵之初”选择的良苦用心上,他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1984年,参加完高考的张保国收到了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的第一反应是“来不及高兴就蒙了”:虽然他有志从军,但高考志愿表上填报的并不是这所军校,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弹药专业,怎么就会被这所军校、这个专业录取了呢?

“既然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服从调剂’,就要信守承诺!这是当兵起码要具备的素养。”张保国说,父亲以自己的老兵身份,给了他一次终身难忘又受益的关于“服从”与“践诺”的启蒙教育,也在他离家时留给他一句语重心长的嘱托:“一名合格的军人,关键时刻要把自己变成最后那枚炮弹。”

今年夏天,54岁的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负责人张保国,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若非勇敢之士,难成英雄之名。弹药维修、销毁,是世上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1984年参军入伍的张保国,15年的军旅生涯一直和这项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1999年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后,19年,他始终战斗在排爆一线,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赤胆忠心,勇往直前。张保国的人生,已经浓缩在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里。

“一名合格的军人,关键时刻要把自己变成最后那枚炮弹”

张保国没有问过父亲为何给他取名“保国”,但从父亲当年专门从千里之外的大西南核工业基地请假回来,激励他坚定了“兵之初”选择的良苦用心上,他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1984年,参加完高考的张保国收到了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的第一反应是“来不及高兴就蒙了”:虽然他有志从军,但高考志愿表上填报的并不是这所军校,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弹药专业,怎么就会被这所军校、这个专业录取了呢?

“既然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服从调剂’,就要信守承诺!这是当兵起码要具备的素养。”张保国说,父亲以自己的老兵身份,给了他一次终身难忘又受益的关于“服从”与“践诺”的启蒙教育,也在他离家时留给他一句语重心长的嘱托:“一名合格的军人,关键时刻要把自己变成最后那枚炮弹。”

也许是为了向父亲证明,也许是天生的好强性格使然,尽管就读的并非最初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但入校后仅半个月,张保国就以出色的表现被指定为副班长,之后很快成为学员队区队长,开始在这所以“求真知、砺军魂”为校训的军事院校里孜孜求学。

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张保国理所当然地被分到一家科研单位,可他却出乎意料地主动申请到原济南军区弹药修配站工作。且不说那个单位驻地偏僻荒凉,销毁废旧弹药的工作更是危险重重,几乎可以说是“与死神同行”。

但张保国看重的是,相比在科研部门,身处弹药修配第一线,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以致用。作为那个单位为数寥寥的大学生,张保国正好赶上全军弹药修理装配站正规化达标建设,他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其中,最终按期保质完成了新弹药修理车间三条流水线的建设工作。

张保国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继续琢磨:一些构造复杂的废旧炮弹用落后低效的传统销毁方式,常常只能一炸了之。“要是能把炮弹里的炸药和倒空了炸药的炮弹钢材全部回收利用,能为国家节省多少钱啊?”他很快行动起来,经过数月的调研和潜心研究试验,“弹丸装药倒空制片装置”研制成功。

“我希望能用自己所长,还社会和百姓一片祥和与安宁”

上世纪90年代,济南市在大规模城市建设施工中发现大量战争年代遗留的各种炮弹、炸弹。处理销毁这些危爆品成为公安机关急需解决的难题。作为几乎年年都有科研成果面世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张保国收到多方邀约。

一边是自己倾注多年心血并已有所成就的军械弹药研究工作,一边是貌似性质相同实则“军地有别”,而且刚刚起步、危险重重的公安排爆工作,究竟何去何从?张保国选择离废旧炮弹和危爆品更“近”一步:“我希望能用自己所长,还社会和百姓一片祥和与安宁。”

1999年,张保国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然而,即使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上任伊始接到的排爆任务,也足以让张保国充分认识到公安排爆工作的“隔行如隔山”。

1999年9月的一晚,正参加军转培训的张保国接到电话,一个出租屋内疑似有炸弹。赶到现场后,张保国在出租屋里发现了9枚大小和构造不一的土炸弹。面对这些与以前熟悉的制式爆炸物完全不同的未知炸弹,张保国不由得紧张起来:这些土炸弹里装的是什么炸药,怎么排除……一切都是未知数。

“该怎么处理?”张保国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突然,他瞥见了墙角的两个水桶,灵机一动:对!用水泡,先隔绝火源。第二天,张保国把这些土炸弹带到郊外的山沟引爆,才彻底消除了危险。

“相较于军工企业制造的制式爆炸物,犯罪分子手工制作的非制式爆炸物,结构、原理我们都不熟悉,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识别、破解、排除,排爆的危险更大。”张保国坦承,实践出真知,那次“用水泡”的办法其实相当危险,因为之后他才认识到,一些自制的土炸弹在潮湿环境或投入水中,有可能发生遇水后发热自爆的情况。所以,后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公安爆炸物品处理规范和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不得投入水中”。

两个多月后,济南市邮政局在邮件分拣中发现爆炸可疑物。张保国再次临危受命,但当时既没有检测设备,也没有防护器材,张保国只戴了一顶从派出所借来的钢盔,找了一床被子将爆炸可疑物包起来,捧起来轻手轻脚地转移出去。

“我十分清楚,万一发生爆炸,钢盔和被子几乎没有任何防护作用,当时紧张得直冒冷汗,双手都僵硬了。”面对随时可能爆炸的可疑物,张保国并不讳言他有过胆怯。但让他战胜胆怯走向可疑物的,是那一个个惶恐又信任的眼神,是那份自他选择这份职业起就恪守于心的忠诚与责任,“但我必须去做,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是那个最先站出来的人。”

“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

但幸运不会一次次地眷顾张保国。

2005年3月,张保国带队在山里销毁爆炸物品,废弃弹药中的老旧发烟罐突然泄漏起火。“快跑!”张保国用力推开身边的同事,飞快冲过去踢飞发烟罐。但他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瞬间蹿起大火将他包围……最终,他全身8%的面积被烧伤,小指和无名指扭曲变形,落下七级伤残。

危险并没有让张保国退缩。受伤出院后的第三天,他又出现在排爆现场,尽管手上还缠着厚厚的绷带。

其实,早在2002年,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就已成立,孤身在排爆战线奋战了3年的张保国终于有了队员和专业排爆工具。但他并没因此松一口气。其他队员都是普通的军队转业干部,从事这份危险工作缺少经验。而作为排爆队负责人,张保国最不愿意看到有同事因为排爆而受伤,甚至丢了性命。因此,排爆中队成立之初,张保国就立下一条“规矩”:“我是共产党员,是排爆队长,就是第一排爆手。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

毋庸置疑,“排爆手”这个称呼与紧张、危险等因素紧密相连。然而,无论是2002年公安机构改革实行双向选择,还是2005年因公受伤致残,数次转岗机会张保国都主动放弃,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排爆一线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排爆本领。

张保国有个习惯,没事时经常去商场转悠购买最新款的开关来研究,因为这些开关很可能就是他将来在工作中会遇到的爆炸装置配件。多年来,他从未丢掉爱琢磨、爱钻研的习惯,已掌握了4大类100多种爆炸装置的爆炸原理和模型,并自主研发了车底安检系统,还先后撰写发表十多篇专业论文,成为全国排爆领域实践与理论俱佳的领军人物。

19年来,张保国先后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枚),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完成重大活动的防爆安检、备勤任务900余次。这些成绩,也让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

这些闪光的奖章和耀眼的荣誉,彰显着张保国在生死之间逆向而行的勇气和信仰,也映照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大写的人生”——

“15年‘军队战场’,19年‘公安战线’,虽然职业不同,但忠诚与责任永远不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蓝茹)

(责任编辑:芈金)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