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军事

“精算师”冲锋在一线(强军梦)

2018-10-14 05:16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龙伊

《孙子兵法》有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在南部战区,就有这样一位“多谋善算”的战场“精算师”,他的胜战本领就是以算制敌,通过精密的筹划计算,研究仗怎么打,最大限度优化排兵布阵,规避战争风险,科学评估调整,为“中军帐”指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他,就是被誉为战区“首席精算师”的某部部队长廖新华。

得知南部战区亟须联合作战人才,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报了名,理由很简单:“军人,就应该离战场近一点。”

广博钻研

记者见到廖新华,他戴着眼镜、谈吐儒雅,颇有学者风范。仔细了解之后方知,他的确学识渊博,是战区有名的军事专家:出版专著3册,在军内外核心刊物发论文百余篇,学术成果和作品多次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他的爱好分不开。

廖新华家中,客厅左右两墙橱柜通至棚顶,左边摆着数百台战机模型,右边则书籍密布,颇为壮观。了解得知,廖新华从小有两大爱好,一好读书,二好军事,至今未变。从前沿理论到作战运用,从武器装备到各军兵种,廖新华可谓“沾军则喜”;爱书如命的他,去战区时,将500余公斤书籍从北京快递至广州,认真研读。要做好工作,廖新华既要通读群书,又得心有战斗蓝图,工作与爱好高度契合,羡煞身边同事。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在廖新华办公室书架上,几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瓶身精致透明,还标注了沙土采集地点和时间等信息。看似普通纪念品的沙土,在廖新华眼里却有“大学问”:“不同区域沙土漫反射系数不同,甚至同一个区域不同时间也不一样,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打击精确度。”这些沙土,是他准备送往专业机构测试的标本。

“军人应该张开敏锐的触角,时刻洞悉世界的风云变幻。”廖新华这样勉励自己。每到一地,他都会将其当成预定战场审视,查看周围环境;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影响;踩踩路面,评估适合行进的武器装备……钻研,融入了廖新华的生活。凭着这种钻研精神,他掌握了大量跨军种、跨领域知识,带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被战友称为作战问题“活字典”。

上兵伐谋

南部战区某联合作战研究室,一场关于红蓝方演习对抗的方案陷入僵局。红方作战方案取胜把握有多少?这时,廖新华站起来说:“方案可不可行,让数据来说话。”随后,一场缜密的“数据战”在作战研究室打响,廖新华带领团队精细推算弹道参数曲线,反复推演红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拦截区域……不久,红蓝方对抗演习如期举行,廖新华带队研究推算的红方作战方案,让红方一鼓作气赢得胜利。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建立了红蓝方的模拟对抗体系,演算法、建模型,在反复的实践中,一系列难题在精确计算中迎刃而解。

有时数据具有迷惑性,虚假的数据会导向错误的决策。廖新华的原则是,让数据说话,但不唯数据。既看结果,也看原始数据;追根溯源、由果及因,先倒推再顺推,反复论证推演,以保证结论正确、每个数据都经得起实践的推敲。

参谋吴朝波刚到廖新华团队时,就差点因数据不准确栽跟头。在某课题研究攻关时,凭多年经验,吴朝波没有计算就草率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廖新华一眼识破报告中“水分”,打回吴朝波重算。后来,吴朝波发现个别数据与实际偏差甚远,结论根本站不住脚,如果战场上按这个方案打,后果不堪设想。多算胜,少算不胜,廖新华用精准的计算,为指挥员提供作战参考,数据成为制胜攻略。

填补空白

万事开头难。没有经验可循,该部队职能定位是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一连串的问号,等待廖新华去拉直。

廖新华认为,战区参谋团队应像精密的齿轮,优势互补、环环相扣。因此,他为每名队员都设计了“成长路线图”,队员据此锤炼专业优势、弥补欠缺不足。两年多时间,廖新华打造出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先后向军委和战区联指机构输送优秀参谋10余名……支撑联合作战的参谋团队,在主战实践中迅速崛起。

实践出真知,实干出成果。廖新华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一次,团队一名参谋上交了一份33页的调研报告,他下笔删成6页。廖新华常说,备战打仗须务实,“概略瞄准要误事,虚头巴脑害死人。”

“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上!”廖新华自觉强化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担当,带领团队住通铺、吃泡面,夙兴夜寐钻研推演算法,提出核心能力框架……他的目标很清晰:战区联合作战是项全新的事业,自己必须打好基础,跑好“第一棒”。

来到战区,一周内,他将会议室改造成为各席位交互作业的工作室;不到一个月,他带队参加战区等级部署推演,研究制定运行机制和标准作业手册;一年多时间里,他与科研机构合作,带队研发专业软件,建立起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姜博西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4日 06 版)

《孙子兵法》有云,“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在南部战区,就有这样一位“多谋善算”的战场“精算师”,他的胜战本领就是以算制敌,通过精密的筹划计算,研究仗怎么打,最大限度优化排兵布阵,规避战争风险,科学评估调整,为“中军帐”指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他,就是被誉为战区“首席精算师”的某部部队长廖新华。

得知南部战区亟须联合作战人才,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放弃了原本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报了名,理由很简单:“军人,就应该离战场近一点。”

广博钻研

记者见到廖新华,他戴着眼镜、谈吐儒雅,颇有学者风范。仔细了解之后方知,他的确学识渊博,是战区有名的军事专家:出版专著3册,在军内外核心刊物发论文百余篇,学术成果和作品多次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他的爱好分不开。

廖新华家中,客厅左右两墙橱柜通至棚顶,左边摆着数百台战机模型,右边则书籍密布,颇为壮观。了解得知,廖新华从小有两大爱好,一好读书,二好军事,至今未变。从前沿理论到作战运用,从武器装备到各军兵种,廖新华可谓“沾军则喜”;爱书如命的他,去战区时,将500余公斤书籍从北京快递至广州,认真研读。要做好工作,廖新华既要通读群书,又得心有战斗蓝图,工作与爱好高度契合,羡煞身边同事。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在廖新华办公室书架上,几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瓶身精致透明,还标注了沙土采集地点和时间等信息。看似普通纪念品的沙土,在廖新华眼里却有“大学问”:“不同区域沙土漫反射系数不同,甚至同一个区域不同时间也不一样,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打击精确度。”这些沙土,是他准备送往专业机构测试的标本。

“军人应该张开敏锐的触角,时刻洞悉世界的风云变幻。”廖新华这样勉励自己。每到一地,他都会将其当成预定战场审视,查看周围环境;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影响;踩踩路面,评估适合行进的武器装备……钻研,融入了廖新华的生活。凭着这种钻研精神,他掌握了大量跨军种、跨领域知识,带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被战友称为作战问题“活字典”。

上兵伐谋

南部战区某联合作战研究室,一场关于红蓝方演习对抗的方案陷入僵局。红方作战方案取胜把握有多少?这时,廖新华站起来说:“方案可不可行,让数据来说话。”随后,一场缜密的“数据战”在作战研究室打响,廖新华带领团队精细推算弹道参数曲线,反复推演红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拦截区域……不久,红蓝方对抗演习如期举行,廖新华带队研究推算的红方作战方案,让红方一鼓作气赢得胜利。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建立了红蓝方的模拟对抗体系,演算法、建模型,在反复的实践中,一系列难题在精确计算中迎刃而解。

有时数据具有迷惑性,虚假的数据会导向错误的决策。廖新华的原则是,让数据说话,但不唯数据。既看结果,也看原始数据;追根溯源、由果及因,先倒推再顺推,反复论证推演,以保证结论正确、每个数据都经得起实践的推敲。

参谋吴朝波刚到廖新华团队时,就差点因数据不准确栽跟头。在某课题研究攻关时,凭多年经验,吴朝波没有计算就草率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廖新华一眼识破报告中“水分”,打回吴朝波重算。后来,吴朝波发现个别数据与实际偏差甚远,结论根本站不住脚,如果战场上按这个方案打,后果不堪设想。多算胜,少算不胜,廖新华用精准的计算,为指挥员提供作战参考,数据成为制胜攻略。

填补空白

万事开头难。没有经验可循,该部队职能定位是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一连串的问号,等待廖新华去拉直。

廖新华认为,战区参谋团队应像精密的齿轮,优势互补、环环相扣。因此,他为每名队员都设计了“成长路线图”,队员据此锤炼专业优势、弥补欠缺不足。两年多时间,廖新华打造出一支70多人的专业团队,先后向军委和战区联指机构输送优秀参谋10余名……支撑联合作战的参谋团队,在主战实践中迅速崛起。

实践出真知,实干出成果。廖新华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一次,团队一名参谋上交了一份33页的调研报告,他下笔删成6页。廖新华常说,备战打仗须务实,“概略瞄准要误事,虚头巴脑害死人。”

“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上!”廖新华自觉强化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担当,带领团队住通铺、吃泡面,夙兴夜寐钻研推演算法,提出核心能力框架……他的目标很清晰:战区联合作战是项全新的事业,自己必须打好基础,跑好“第一棒”。

来到战区,一周内,他将会议室改造成为各席位交互作业的工作室;不到一个月,他带队参加战区等级部署推演,研究制定运行机制和标准作业手册;一年多时间里,他与科研机构合作,带队研发专业软件,建立起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姜博西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4日 06 版)

(责任编辑:袁勃)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