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08:41 中国文化报
展览现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伟大的母亲河长江滋养了中华大地,也润泽着长江沿线的人们。湖北就是其中的明珠之一。9月30日,带着米芾的书风,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姜燕的《考考妈妈》、闻立鹏的《红烛颂》等一大批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它们都“从长江走来”。
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从长江走来——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9月30日至10月2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美术创作首次全面、集中地进京展示。展品时间跨度近百年,囊括了湖北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领域100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117件精品力作。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全景式反映湖北美术创作的面貌,是湖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举措。当天的开幕式由湖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严荣利主持。
美术大省敢为先行
“湖北美术家多年来锐意创新,在继承传统过程中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的养分,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展览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这是湖北美术对中国美术的一大贡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说。事实上,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举办的本次展览,立足荆楚沃土,以长江文化为主题,除了展示改革开放至今涌现出的代表性作品,也意在溯源,对近现代以来湖北美术发展的源头进行梳理。
展览现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伟大的母亲河长江滋养了中华大地,也润泽着长江沿线的人们。湖北就是其中的明珠之一。9月30日,带着米芾的书风,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姜燕的《考考妈妈》、闻立鹏的《红烛颂》等一大批中国美术史上的名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它们都“从长江走来”。
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从长江走来——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9月30日至10月2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美术创作首次全面、集中地进京展示。展品时间跨度近百年,囊括了湖北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领域100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117件精品力作。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全景式反映湖北美术创作的面貌,是湖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繁荣文艺创作的重要举措。当天的开幕式由湖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严荣利主持。
美术大省敢为先行
“湖北美术家多年来锐意创新,在继承传统过程中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的养分,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展览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这是湖北美术对中国美术的一大贡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说。事实上,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举办的本次展览,立足荆楚沃土,以长江文化为主题,除了展示改革开放至今涌现出的代表性作品,也意在溯源,对近现代以来湖北美术发展的源头进行梳理。
“湖北有若干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站得住脚的,应该给予很重要的评价。湖北美术在改革开放时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不可磨灭的。湖北人勇于创新,人才很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的评价从三个层面指出了湖北美术的成果和特点。
20世纪前半叶,湖北美术兼收并蓄,既注重“阐扬国故”,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美术思想的传播。包括中国画领域的“三老”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油画领域的唐一禾、杨立光、刘依闻、闻立鹏等艺术家均是其中的代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湖北美术工作者情系长江、击水中流、顺势而上,用视觉、图像来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繁荣创作,屡获大奖,使湖北享有“美术大省”之美誉。以“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让湖北成为“新潮美术”重镇,主旋律美术的厚度和探索性美术的活力以及创作的丰富和理论的共振,共同构成了湖北美术新景观。
邵声朗、魏扬以及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等对中国画展开不同层面的探索。新潮美术时期大放异彩的魏光庆、肖丰、王心耀、袁晓舫等成为油画的中坚力量,湖北超写实主义的油画成果也令全国瞩目。版画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以傅中望、项金国等为代表的雕塑家受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力图在雕塑的形式语言和材料上有所创新。水彩画家刘寿祥、陈勇劲等成为继魏正起、白统绪后的中坚力量。进入新世纪后一批年轻的力量也成长起来,在图像化现实、互联网络、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文化地理学意义
这是今年继广东、安徽、山东之后,第四个以全省面貌进京展示改革开放40年成果的展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说:“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艺术史的研究,各地都对本土文化资源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表明了中国现代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本土性、地域性越来越明显。而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从以前的自发状态到如今自觉的文化选择,这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这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梳理的做法,还促成了不同地区间、美术馆等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
“在今天信息化时代,艺术家所面临的艺术生态及获取艺术资源的方式,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艺术家所能想象的。”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更进一步指出,本次展览令人思考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的个性与地域性的关系、艺术作品与时代性的关系。“我们在当代湖北杰出的艺术家比如朱振庚、周韶华、李世南、尚扬等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卓越的创造力,也感受到湖北这片热土对他们艺术的滋养。”她说。
长江对于湖北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湖北美术的影响也如此。批评家孙振华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湖北画得好的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长江沿线的城市如武汉、沙市、宜昌等,黄金水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同审美的形成。作为九省通衢的这种便利性,也使湖北人有一种兼容南北的特点,他们奔放不羁,自由挥洒,有一种很独特的文化性格,敢为先行,“给点阳光就灿烂”。湖北美术也体现了这种特色,只要给它一点合适的土壤条件马上就会有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说:“湖北美术家从来不满足于做一个地方性的艺术家,新时期湖北走出了很多艺术家、理论家,这是湖北美术对于全国的影响和贡献。”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很形象地概括了湖北美术创作“在路上”的审美状态,他说:“这是一种很奇特的乡愁。”他认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层面的启示和思考。
群体力量助力美术繁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看到展厅里一幅辛克靖的年画《万长天涧送飞泉》特别有感触。“上世纪50年代的年画表达了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农村的生产活动是以群体呈现的,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移山填海的改造活动。画中的人欢天喜地,服装鲜艳,神情愉悦,每个人都情绪饱满,有自己的角色,相互呼应,互相生发,整个画就是一台戏。”他联想到现在的主题性创作和人物情节创作,绝大部分的类型都是表情严肃,画中人没有交流,这个现象特别值得反思。其实不仅是主题创作的深度,作品的收藏、展示、研究的活跃更反映了一个地区美术生态的情况。
在本次展览现场,来自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河南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馆长前来参与开幕和研讨,是湖北美术在新时期以来走向繁荣的另一个表征。他们对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带领的相关承办团队的工作表示赞赏。
一方面,湖北美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美术理论根基深厚,以皮道坚、彭德、孙振华、鲁虹等为代表的美术批评队伍与艺术创作队伍共同作用,成为当代美术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另一方面,以湖北美术馆为代表,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合美术馆、汤湖美术馆等美术馆群体的频频发声,以内容丰富的展览、相得益彰的发展定位、互有补益的管理模式使得武汉常常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以美术馆为依托,各种美术展览、研讨、收藏、交流、公教等活动此起彼伏。
“在新中国成立69周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历程,我们对祖国的万里江山、故乡的绿水青山有了更深情的回望,对扬帆起航的前程有了更多诗一般的向往。”湖北省美协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徐勇民的话代表了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心声,“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们将会用更加绚烂的色彩,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经典,创作新时代的华章,构筑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因为他们从长江走来,他们热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