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十八洞村的今天

2018-11-12 08:08 人民日报  作者:王  选

“山青青,路宽敞,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唉嗨嗨……”

嘹亮山歌拨开薄雾,灶房炊烟升起,十八洞村的一天,在忙碌中推开日子的窗户。

年轻的导游施芳丽身着苗族服饰,满脸带笑。活泼开朗的她,给我们介绍着村子的情况。她对家乡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充满自豪,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村口,村民们身着盛装,拉着“十八洞欢迎您”的横幅,端着米酒,迎接宾客。要进村,得喝拦门酒。苗歌不停,酒不停。当然,能跟阿妹对上两首歌,定会掌声四起。

进了村子,青石板铺路,踩踏有声,青草点缀。黄泥竹篾的苗族房屋,依山就势,立在半面坡上。村内干净整洁。有人在商店忙着给游客介绍土特产,有人赶着骡子运送建筑材料,有人正在为苗家乐准备一天的食材。一切素净清心,一切恬淡自然。枯藤老树,在房前屋后生长着新芽。鸟鸣婉转,如珠玉般溅落在瓦片上。远眺,群山碧绿,云雾像面纱,缭绕在山腰。

在十八洞村,真的看见了绿水青山,看见了朴素的笑,也看见了苗寨人红红火火的日子,犹如屋檐下挂着的辣椒,把内心的幸福和阳光一起调和成生活的味道。

曾经的十八洞村,因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自然禀赋先天不足、村民观念陈旧落后,成为极度贫困的村庄。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山青青,路宽敞,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唉嗨嗨……”

嘹亮山歌拨开薄雾,灶房炊烟升起,十八洞村的一天,在忙碌中推开日子的窗户。

年轻的导游施芳丽身着苗族服饰,满脸带笑。活泼开朗的她,给我们介绍着村子的情况。她对家乡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充满自豪,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村口,村民们身着盛装,拉着“十八洞欢迎您”的横幅,端着米酒,迎接宾客。要进村,得喝拦门酒。苗歌不停,酒不停。当然,能跟阿妹对上两首歌,定会掌声四起。

进了村子,青石板铺路,踩踏有声,青草点缀。黄泥竹篾的苗族房屋,依山就势,立在半面坡上。村内干净整洁。有人在商店忙着给游客介绍土特产,有人赶着骡子运送建筑材料,有人正在为苗家乐准备一天的食材。一切素净清心,一切恬淡自然。枯藤老树,在房前屋后生长着新芽。鸟鸣婉转,如珠玉般溅落在瓦片上。远眺,群山碧绿,云雾像面纱,缭绕在山腰。

在十八洞村,真的看见了绿水青山,看见了朴素的笑,也看见了苗寨人红红火火的日子,犹如屋檐下挂着的辣椒,把内心的幸福和阳光一起调和成生活的味道。

曾经的十八洞村,因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自然禀赋先天不足、村民观念陈旧落后,成为极度贫困的村庄。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这首苗歌是早些年十八洞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贫穷如同一顶摘不掉的帽子,紧紧扣在村子的头上。守着大自然馈赠的秀美山水,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

2013年11月3日,用施芳丽的话说,做梦也没想到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对十八洞村人来说,这一天,是会被历史铭记的一天。总书记走进苗寨,与苗族同胞促膝谈心,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

几年时间里,花垣县对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紧扣“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找准村里所具备的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旅游服务五个优势。同时,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先后实施农村“五改”(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此外,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发展猕猴桃产业,是村里创新扶贫模式的生动实践。

前两年,听说村里要发展特色产业,在浙江打工多年的施芳丽夫妇回来了。借助优惠政策,小两口办起了原生态蜜蜂养殖。2017年初,村里招讲解员,施芳丽积极报名。她的身份从一个“打工妹”变成“养蜂人”,最后成了讲解员。每一天,她都用自己的笑容迎接着八方宾客,自豪地介绍着家乡的巨变。

除了好起来的基础设施,兴起来的特色产业,更令人欣喜的是,精准扶贫激发出了十八洞村人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动力。心不贫,志更坚。

当我们坐在平整干净的院落,面对青山幽涧,听跟我同岁的龙先兰讲起他的故事时,他的羞涩和淳朴,像竹篱笆上的瓜花一样。

龙先兰原生活穷困,老人留下的破木房摇摇欲坠,连灶都是用几块土砖随意堆起来的。天长日久,染上酗酒的恶习,走到哪,喝到哪,醉到哪。

2014年初,扶贫工作队队长将他作为联系户,反复鼓励引导,并进行资助。他试养了四箱蜜蜂,当年收入五千多元。2015年,到周边村寨及县内外的一些养蜂基地取经后,他贷款三万元修蜂箱、引进蜂种、扩建蜂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2016年,龙先兰养殖的蜂群发展到了五十多箱,产出生态蜂蜜三百多公斤,仅此一项就收入六万元。

村里举办相亲会,已成为公益活动热心人的龙先兰,与邻村姑娘吴满金牵手成功。而当时他给妻子吴满金表演的才艺是俯卧撑。在吴满金眼里,这几十个俯卧撑,是一个小伙子的憨厚和朴实,是一股对生活的韧劲儿。

在吴满金的补充下,龙先兰腼腆地讲完自己的故事。此刻,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四五年前的“酒鬼”,竟然“脱胎换骨”,变成一个敢干、肯干、会干的“致富模范”。而这一切,都是精准扶贫的功劳。

几年来,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焐热了全村人的心。“等靠要”的人少了,“主动干”的人多了。像龙先兰一样,大家从过去“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现在,村里的特色种植、养殖初具规模,乡村旅游热火朝天,电商扶贫成效初显。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村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且“造血”功能日益强劲。2017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余元,顺利摘掉祖祖辈辈头上戴着的穷帽子。

午饭是在村里的苗家乐吃的。柴火炖的鸭肉、小炒熏肉、南瓜汤、炒青菜、烩豆腐,就着清香的米饭,还有下饭的辣子酱,竟然那么好吃。甚至连平日吃惯的土豆丝,也是那么合胃。我们围桌而坐,连连称赞,好吃好吃。一桌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灶膛里的余火,温暖了屋子,饭香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飘向窗外。

屋外,篱笆架上的葫芦仿佛在荡着秋千,一株倚石而眺的樱桃树正舒展着枝叶,一条条石板路在行人的脚步声中伸向未来。

老人们在村口摆起小摊,向来自各地的游客推销自家产的猕猴桃、花生、腊肉等,游客时而驻足品尝,时而与老人们攀谈。

我常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繁荣。而新时代的乡村该是怎样的模样,我想,十八洞村给出了响亮的答案。


(责任编辑:蒋琪)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