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央企

中核集团与俄罗斯签署一揽子协议  合同金额超200亿元

2018-11-13 08:48 证券日报  作者:杨 萌

■本报记者 杨 萌

11月6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核集团相关单位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有关单位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签约仪式上,中核龙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阿芙利勘托夫机械设计局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执行合同》,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技术设计合同》等。

核技术应用具有技术含量高、替代难度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不仅可以加快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民用核技术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但其占GDP比重仅为0.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潜力巨大。

双方多次展开合作

此前,今年6月8日,上合青岛峰会前夕,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核集团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和《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框架合同》。这是迄今为止中俄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将有力带动双边贸易和产业合作,提升两国务实合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双边利益融合。

上述一揽子签署的合同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千亿人民币。根据合同约定,中俄将在田湾和徐大堡厂址合作建设4台VVER-1200型三代核电机组,双方将在中国示范快堆项目中开展设备供货和技术服务合作。

■本报记者 杨 萌

11月6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核集团相关单位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有关单位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签约仪式上,中核龙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阿芙利勘托夫机械设计局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执行合同》,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技术设计合同》等。

核技术应用具有技术含量高、替代难度大、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不仅可以加快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民用核技术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但其占GDP比重仅为0.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潜力巨大。

双方多次展开合作

此前,今年6月8日,上合青岛峰会前夕,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核集团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和《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框架合同》。这是迄今为止中俄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将有力带动双边贸易和产业合作,提升两国务实合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双边利益融合。

上述一揽子签署的合同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千亿人民币。根据合同约定,中俄将在田湾和徐大堡厂址合作建设4台VVER-1200型三代核电机组,双方将在中国示范快堆项目中开展设备供货和技术服务合作。

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中俄两国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一期工程1、2号和二期工程3、4号均采用俄罗斯AES-91型核电机组,三期工程5、6号机组采用中核集团M310+改进机型,额定功率118MW(1MW=1000KW)。其中,田湾二期工程于2012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成为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重启核电建设后第一个获准开工的项目。三期工程于2015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成为国家二代加核电机组建设的收官之作。

VVER机型是前苏联时期开发的压水堆机型,几十年来先后建造了几十种不同型号的VVER机型。VVER-1200是俄罗斯在AES-91和AES-92两种机型的实践基础上所开发。

为扩大合作,两国总理于2016年发表了《关于深化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双方在新建核电、快堆、核安全、第三国核电、核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经过2年多的谈判,中俄双方就上述三个项目的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以及同位素热源供货合同共7份文件达成一致,于今日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同时签署。

已拥有一批龙头企业

近年来,加速器、反应堆、同辐光源等一批科学装置的建成和投运有力支撑了我国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未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对辐射科学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与国际化。

在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下,近年来我国民用核技术领域迅速成长起来一批龙头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民用核技术发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电子辐照加速器制造、γ辐照装置及钴源生产、射线成像检测设备、医学诊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快进展,专利年申请量近万件。同方威视研制出一系列填补国际空白、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拥有国内外专利2000余件,其中国际专利500多件,900多件已经产业化;上海联影在国内外多地设有研发中心,申请专利1600多件,其中国际专利154件;中国同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钴—60源国产化,促进了中国辐射科学和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广核达胜公司在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央和省区市曾出台多项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将民用核技术产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扶持。201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在《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 年度)》中,明确了辐射科学和技术属于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领域。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列入鼓励类,并通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给予产业化支持。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在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发展非动力核技术,持续推动核技术在工农医、环保、资源勘探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2016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制定印发了《“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将“促进核技术应用,壮大核产业规模”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明确提出要加强核技术应用研究、加大核技术在农医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辐射加工产业发展。

此外,国家科技部在历次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中均给予研发支持。

据了解,我国辐射科学和技术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了科研开发的起步阶段、应用开发的产业化阶段以及快速发展三大历史阶段,现已步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已有400多家单位直接从事辐射科学和技术研发与生产,相关应用单位数千家,辐射科学和技术应用年产值超过约3000亿元,是2010年的3倍,为全社会提供近10万个就业岗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李楠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