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热点动态

中外院士专家热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2018-11-13 17:08 人民网-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李依环)近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暨第十三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浙江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主办。国内外工程教育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浙江大学牵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未来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工程技术攻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项目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按2016年数据统计,我国拥有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将在基础设施领域累计投入约8万亿美元。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素质、国际化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指出,要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科技人才的沟通,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积极服务于国际化、战略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邹晓东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将成为沿线地区一流大学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此次会议一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开拓新天地、创造新局面,为打造全球工程教育共同体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益的思路。” 邹晓东说。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李依环)近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暨第十三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浙江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主办。国内外工程教育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浙江大学牵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未来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工程技术攻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项目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按2016年数据统计,我国拥有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高等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将在基础设施领域累计投入约8万亿美元。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素质、国际化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指出,要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科技人才的沟通,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积极服务于国际化、战略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邹晓东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将成为沿线地区一流大学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此次会议一定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开拓新天地、创造新局面,为打造全球工程教育共同体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益的思路。” 邹晓东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各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这其中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因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技术和管理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等方面谈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孙永福指出,对于工程人才培养,要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学校与社会层面合作,要探索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的模式,同时建立“一带一路”智库联盟。

“当前我们所在的环境、行业、教育机构、学生人群等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学科、新材料等未来会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欧洲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Luis Manuel Sanchez Ruiz表示,高等教育院校目前也尝试在教学法上创新,适应当前基于问题式和翻转式的学习方式,也更为注重学校和产业层面的交流融合,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合作,力求带动教育全方位的能动性。此外,政府也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学科领域中加大投入。

“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非合作带来了新机遇。非洲工程教育协会主席Funso Alphonsus Falade从非洲工程教育的模式及可以从中国学到的经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他表示,当前非洲的大学跟中国大学在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合作越来越深入,这也为非洲加强工程教育打造了有利的环境,能够更好进行工程教育培训,让学生具备被市场需要的技能,也进一步推动了非洲实现工业化的时间。

推动“新工科”建设

主动引领瞄准未来的工程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从产业变革、技术变革、学科的分化和融合等方面阐述当前工程教育所处的环境与形势。朱高峰表示,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可能完全统一模式,因而需要科研人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来进行特色化选择、研究和决策,聚焦某一方面、某一个点或某一领域作出新的探索。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出台系列政策,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新工科建设要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主动变革,要把学科导向变成产业需求导向,破除专业分割壁垒进行跨界交叉融合,把被动适应变成主动支撑引领。

当前,中国的“新工科运动”如火如荼。吴岩表示,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成的30个项目群正在加速推进,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蓬勃兴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等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工科模式正在成型。

“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程教育模式由学科体系转变为工程过程体系,强调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平衡发展。”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表示,学校实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以来,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不断由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由松散型向系统化转变,由单一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办学,向学生教师与课程、研究和办学的全方位深度合作转变。 

(责任编辑:孙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