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财经>金融

倪荣庆:以“几家抬”思路探索普惠借贷新模式

2018-11-27 14:38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点金.png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再次议及小微企业占80%的民营企业长期难以翻越的“融资的高山”——小微企业在国家发展布局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所获得金融服务存在显著落差。这是企业的尴尬,也是金融从业机构的尴尬。

今年,央行多次定向宽松释放万亿资金以纾缓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然而,“在受信贷约束的企业中,超过七成为小微企业”,一份今年下半年的研究数据仍直指金融供需不平衡之痛。如此力度的开闸放水,为何依旧难解小微企业资金之渴?原因在于,流动性传导至小微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如果没有“毛细血管”体系,仍没法有效输血到末端的小微企业。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供需两侧之间的“屏障”。在供给侧,传统融资服务机构既有的融资体系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在面对地理分布分散、结构数据缺乏、需求复杂多样的小微企业时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生命周期短、经营情况不稳定、服务成本高等现状使其成为传统融资服务机构的“次级客户”。反观需求端,小微企业所处行业繁杂,数量众多,经营状况也千差万别,衍生出多元的信贷需求,在制式化的服务框架中难有与之适应匹配的信贷产品。

点金.png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再次议及小微企业占80%的民营企业长期难以翻越的“融资的高山”——小微企业在国家发展布局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所获得金融服务存在显著落差。这是企业的尴尬,也是金融从业机构的尴尬。

今年,央行多次定向宽松释放万亿资金以纾缓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然而,“在受信贷约束的企业中,超过七成为小微企业”,一份今年下半年的研究数据仍直指金融供需不平衡之痛。如此力度的开闸放水,为何依旧难解小微企业资金之渴?原因在于,流动性传导至小微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如果没有“毛细血管”体系,仍没法有效输血到末端的小微企业。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供需两侧之间的“屏障”。在供给侧,传统融资服务机构既有的融资体系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在面对地理分布分散、结构数据缺乏、需求复杂多样的小微企业时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生命周期短、经营情况不稳定、服务成本高等现状使其成为传统融资服务机构的“次级客户”。反观需求端,小微企业所处行业繁杂,数量众多,经营状况也千差万别,衍生出多元的信贷需求,在制式化的服务框架中难有与之适应匹配的信贷产品。

所幸,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服务网点覆盖不足、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技术加持,推动金融机构从“最后一公里”行进至“最后一百米”。而“最后一百米”的攻克之道,在于“修渠”。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启了以技术为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之路,重构自身服务系统,为小微企业架设独立的服务体系,为解决上述全球共性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和技术支撑。我们看见不少行业的先行者们已在这条征途上启程、探索和前行。

科技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打通“最后一百米”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现阶段也遇到了现实问题。一是目前我国广大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线上化程度普遍较弱,约80%的交易在线下场景发生。现有企业征信系统和线上大数据系统对小微的线下交易场景覆盖率不高。小微企业的数据积累缺失,难以应用,最终导致小微借贷的风险评估难、成本高。二是小微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较弱,对线下金融服务依赖度仍然很高。

单纯依靠技术短时间无法解决小微人群的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技术和线下金融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又满足小微人群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央行易纲行长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几家抬”思路很有启发——倡导协同财政、央行、监管部门多家之力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站在行业视角,信贷服务机构间的“几家抬”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路径:释放在信贷领域有充足经验的平台型服务机构潜能,借助其资源挖掘、聚拢和匹配的能力,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这对市场供给两侧都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以平安普惠为例,立足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城镇普通工薪阶层等传统金融体系覆盖不足的金融弱势人群。受到易纲行长“几家抬”思路的启发,结合自身长期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开始了“聚合模式”这种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的探索。即,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聚合借贷服务平台,凭借标准化的聚合机制连接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多类信贷业务参与主体,共同为小微人群服务。

聚合模式下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方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有助于为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主动脉”到末端的小微企业之间打造有效的“毛细血管”体系。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时代命题。十余年的实践佐证,聚合模式为解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我相信它的潜能不止于此:未来,通过延展聚合的界限,聚合模式能够帮助金融服务机构辐射更广泛的普惠金融人群,比如通过引入助农机构、公益性团体,孵化低息信贷产品,为农村振兴发展融资缺口提供解决方案。如此,甚感未来可期。(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点金工作室 专稿 作者:平安普惠副总裁 倪荣庆)

(责任编辑:李栋)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