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是怎样炼成的?

2018-12-13 13:1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尹琨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在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时,曾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中如是形容编辑工作的苦与甘。日前,中国编辑学会公布了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近这些最少也有15年编辑工作经历的优秀编辑,探寻“曾读人间未见书”的他们,在从小编成长为名编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他们见证时代变迁

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

1928年出生的巢峰今年已有90岁高龄。当听到他从事编辑工作已有64年时,许多人感叹“比自己的年龄都大”。《辞海》是巢峰一辈子割舍不下的事业,更是伟大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一面明镜。在他看来,历史和时代每走一步,在《辞海》中都会留下它们的印记。《辞海》所收各学科的用语、人名、地名、事件等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从《辞海》第三版至第六版的编纂出版过程中,巢峰秉承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辞海精神”,充分施展了作为出版家和辞书编纂家的才干。在主持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时,他制定了《1979—2000年辞书发展规划》,包括大、中、小型辞书共计468种,推动一大批重点辞书问世,填补了国家文化建设中的许多空白。

“这么多年来,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巢峰的告白令编辑同仁、晚辈深感动容。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在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时,曾在《自题校勘四库书砚》中如是形容编辑工作的苦与甘。日前,中国编辑学会公布了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走近这些最少也有15年编辑工作经历的优秀编辑,探寻“曾读人间未见书”的他们,在从小编成长为名编的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

他们见证时代变迁

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

1928年出生的巢峰今年已有90岁高龄。当听到他从事编辑工作已有64年时,许多人感叹“比自己的年龄都大”。《辞海》是巢峰一辈子割舍不下的事业,更是伟大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一面明镜。在他看来,历史和时代每走一步,在《辞海》中都会留下它们的印记。《辞海》所收各学科的用语、人名、地名、事件等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从《辞海》第三版至第六版的编纂出版过程中,巢峰秉承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辞海精神”,充分施展了作为出版家和辞书编纂家的才干。在主持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时,他制定了《1979—2000年辞书发展规划》,包括大、中、小型辞书共计468种,推动一大批重点辞书问世,填补了国家文化建设中的许多空白。

“这么多年来,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巢峰的告白令编辑同仁、晚辈深感动容。

“巢峰老前辈是我学习的标杆。”谈及获得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的感受,人民出版社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郑海燕表示,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创精品力作。从事编辑工作18年来,郑海燕与时俱进,结合时政热点策划的一系列图书,实现了“双效俱佳”的目标。

围绕《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划工作,郑海燕与记者分享了挖掘选题的过程。“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热点中的关键词。我发现市场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更多以文章、访谈形式进行,这对于图书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郑海燕想要策划一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图书的想法日渐明朗。

“图书策划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策划编辑没有思路,任由作者按自己的意愿写稿,等稿子交到出版社,发现内容和文风不对时,再大刀阔斧地修改或者退改已经来不及了。”为此,郑海燕与作者前期就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四个角度,确立了循序渐进、从解决问题入手的写作思路,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做到通俗易懂。

“32个寒暑春秋,一路跋涉,一路攀登,孜孜于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弘扬红色文化。”这是评奖小组写给江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游道勤的颁奖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正如他在“新世纪江西文化十年”丛书首发式上所说,我们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一项项基础文化设施、一部部精品舞台艺术、一件件美术佳作、一篇篇沉甸甸的学术论文,彰显了江西10年文化建设的厚重与精彩,更使得丛书的编辑有了现实的依托、生活的依托。

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游道勤担任策划和组稿编辑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发展问题》《信仰永恒: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等图书,先后被列入国家相关重点出版工程。

他们坚守工匠精神

当我们坐在办公桌前,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看稿子

精益求精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杨宗元从事编辑工作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2002年刚入社,杨宗元便接手了《康德著作全集》这个社里的重点出版项目,一做就是10年。

“在学术出版领域,编辑要付得起辛苦,耐得住寂寞。”杨宗元在编辑《康德著作全集》的过程中,不仅做好编辑本职工作,努力改正书稿中存在的错误,更把自己当作读者,把没有错误但觉得不好懂的地方用铅笔加批注,为译者润色译文提供参考。杨宗元的细心得到了译者李秋零的赞许,评价她“编辑业务精熟”,使“汉译《康德著作全集》避免了诸多生涩和错误之处”。

回想20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历,杨宗元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朴素而深刻。她说,无论是做文编还是做终审,无论出书的压力有多大,编辑要始终把图书质量放在第一位。学术出版是学术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承的桥梁,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执着守望。

同样执着于编辑工作的还有文物出版社考古图书编辑中心主任蔡敏。他常说,“当我们坐在办公桌前,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看稿子。”从事编辑工作32年,蔡敏笑称难免会有“职业病”。“有人说我爱挑错别字,还有人说我要求太严、标准太高。”蔡敏说,“求乎上,得乎中;求乎中,得乎下。编辑对质量的追求不能松懈。”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与医学出版事业部主任吴雪梅至今清楚记得刚入职时担任《现代分子生物学》责编的经历。“作者最初交来的插图有500幅之多,而把所有插图放在一本书中显然不现实。”为此,吴雪梅用整整一周时间,把插图和内容一一进行关联匹配,用将近30个例子,说明了一些图需要被删掉的原因:“分子生物学在国内刚起步,这个时间推出的教材需要非常清晰的定位。比如三羧酸循环图,因为在生物化学里也要用到,不是现代分子生物学要解决的重点,所以应该删掉。”吴雪梅的建议得到作者充分的认可,最终精选出276幅图片入书,该书出版后,很好地推动了课程在全国的开展。

“编辑工作由一个点生发,可以无穷衍生,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能做足、做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话,道出了优秀编辑们追求卓越的共同心声。

他们始终勤学不辍

什么时候你放弃了学习,也便远离了出版的中心

在韩敬群看来,编辑出版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与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打交道。为了能够获得与各个领域优秀作者平等对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优秀编辑的座右铭。

“什么时候你放弃了学习,你也便远离了出版的中心。”韩敬群说,书稿的内容是变化无穷、难以预测的,而我们的知识储备却是很有限的。编辑过程便是以我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应对无穷变化的书稿内容的过程,这就需要以“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精神,永远不要放弃求取新知。

对蔡敏来说,学习是刚入行时,从编辑前辈“传帮带”中收获的宝贵财富。“比如如何开拓作者,如何策划选题,就是要看书,看学术期刊。刚开始看可能只是熟悉了人名,看得多了,就会知道谁在哪个领域的研究比较多,可以去找谁约哪方面的稿子。”

《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的出版,与蔡敏的学习积累密不可分。文物出版社曾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了一批老一辈考古专家的学术论集,其中一本就是《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蔡敏拿到书稿后,看到黄文弼后代整理的他当年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时的日记,被作为附录附在后面。由于对黄文弼的生平有所了解,蔡敏“慧眼识珠”,提出将日记单独出版的建议。《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也成为早期出版界关注西北考察团的著作之一。

对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委员会委员兼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何军民来说,学习的对象既有身边的榜样,更包括编辑大家巨匠。每每谈及此,何军民都如数家珍。邹韬奋服务大众的出版理念,使得《生活周刊》和《生活日报》影响力不断增强。张元济向著名人士约稿,坚决抵制格调低下的图书杂志,坚守了正确的文化取向。前辈大家的行为,永远指引着中国编辑出版人前进的方向……

以名家大家作为学习对象,也让何军民树立了“优秀编辑要有鲜明编辑风格”的工作思路。“鲜明的编辑风格不仅表现在规划、执行、研究等具体能力上,也对职业道德和品格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何军民说,“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没有甘于奉献的心态,也就没有对文化精品的反复打磨,也就很难创造出版高峰。”

他们顺应行业之变

完成新时代编辑的重要使命离不开与时俱进

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身,从事编辑工作26年的吴雪梅经历了两次。1996年,吴雪梅编辑的生物图书开始尝试制作试题库和多媒体课件。随着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的结合进一步紧密。吴雪梅迎来了从多媒体课件到新形态教材的第二次转型。

比起谈自己,吴雪梅更愿意谈工作。交谈中,她不时拿起手机演示与高教社纸质教材配套的图片、视频、PPT、微课等数字教学资源。“现在做编辑跟过去不是一个劲儿。”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吴雪梅表示,现在要去琢磨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需求,更好地顺应行业和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给传统出版带来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数字时代,当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时,优秀编辑需要用高超的营销能力抢占读者注意力,把优质内容传播到需要他的受众中去。

说起湖南科技社,就不得不提到曾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的《时间简史》。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主打产品,该书至今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湖南科技出版社原社长黄一九在上任之初,就认真分析了该书畅销的深层次原因,并决定将原来按出版时间先后分辑出版改为按学科门类分辑出版。改版后的丛书每年都增加新的出版物,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黄一九做深做透的思路下,《时间简史(插图版)》《果壳中的宇宙》《时间简史(普及版)》《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一批霍金的著作相继问世,掀起了多个科普图书热销的高潮。

“完成新时代编辑的重要使命离不开与时俱进。”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主任郑殿华同样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在专业学术领域的应用。他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人文社会科学年度报告数字服务平台,用创新与进取弘扬“商务精神”。

结合工作实践,郑殿华认为,新时代编辑要有与新的出版形态相适应的技能。只有从单纯的文字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主动学习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推动内容生产向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才能快速适应新形势、新业态下编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