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今日要闻

“这块屏幕”刷屏之后:公平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

2018-12-14 10:00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钟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的水平线》(见报稿原题)刊发以后,引发网络热议。报道以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主要样本,介绍了通过网络直播教学,当地学校获得了四川名校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理念,实现“低进高出”,甚至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很多读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不过,也有很多人产生疑问:直播教育真的有那么神?网络直播教学并不是太新的概念,一些地方尝试远程教学也有了十几二十年。一些学校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力。端稳教育的水平线,则涉及到更多且更复杂的因素。

现代技术让人看到公平的希望

毫无疑问,报道介绍了一个现代技术促进社会公平的典型案例。网络不仅传递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打开了贫困地区学生的眼界。就像报道所言:“一些直播班学生,历经3年全英文教学,口语出众,在大学获益良多。”

更重要的是,当直播教学成果显现,当地看到优秀学生考上大学,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会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当社会上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强盛起来,认为学习不能改变命运的“读书无用论”自然就丧失了生存空间。而且,伴随着本地教育水平的改善,那些原来家里有条件前往城里上学的外流优质生源,也可能逐渐回归,由此形成地方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的水平线》(见报稿原题)刊发以后,引发网络热议。报道以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主要样本,介绍了通过网络直播教学,当地学校获得了四川名校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理念,实现“低进高出”,甚至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很多读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不过,也有很多人产生疑问:直播教育真的有那么神?网络直播教学并不是太新的概念,一些地方尝试远程教学也有了十几二十年。一些学校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力。端稳教育的水平线,则涉及到更多且更复杂的因素。

现代技术让人看到公平的希望

毫无疑问,报道介绍了一个现代技术促进社会公平的典型案例。网络不仅传递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打开了贫困地区学生的眼界。就像报道所言:“一些直播班学生,历经3年全英文教学,口语出众,在大学获益良多。”

更重要的是,当直播教学成果显现,当地看到优秀学生考上大学,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就会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当社会上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强盛起来,认为学习不能改变命运的“读书无用论”自然就丧失了生存空间。而且,伴随着本地教育水平的改善,那些原来家里有条件前往城里上学的外流优质生源,也可能逐渐回归,由此形成地方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然,差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填平。正如有人所质疑的,以升学率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尊崇的依然是“超级中学”的那一套。贫困子弟有机会跟大城市里的孩子“同堂上课”,课后需要勤勤勉勉,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赶上同龄人的进度,或者说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但他们看不到的是,城市学生在课堂以外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发展综合素质,以至早早地周游世界。

苛责是不公允的,提出“何不食肉糜”的质疑,只是一厢情愿。对接受直播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中,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他们的努力不应该受到嘲笑。

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矛盾,不可能单凭教育之力补平。农村孩子没机会和城市孩子获得相同的学习条件,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问题,是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问题。

而现在,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农村贫困地区高考升学率提高以后,有不少学生可能从此离开,扎根在大城市,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但总会有心怀家乡的年轻人寻求回乡。不管是哪种人,他们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家乡的发展,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理念,输入新的资源。在这里,教育扮演的是杠杆的作用,用相对微小的力量撬动整个社会的变迁。

网络直播要推动教育内向生长

网络直播只是一剂“催化剂”。如果认为只要技术进步了,就能彻底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面貌,只会陷入自我煽情的感动。技术促进了当地教育面貌的改变,但归根结底,包括教育在内的地方发展要焕然一新,必须依赖自我内向生长。

学生通过直播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以后,会更加认同城市学校和教师。成都七中的老师旅游时遇到看自己直播的学生,获得了意外的免费服务,就是直接的例证。令人忧虑的一点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挑战。人都摆脱不了功利,学生面对网络那头给自己带来希望的老师,和课堂里自己面前那个“平庸”的老师,该如何选择?

报道也指出:直播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

如果认为只要直播能解决升学率的问题,当地师资就不再重要了,只能做点辅助性的教学工作就好,那就落入了新的一种教育理念误区。本土教师不能成为远程授课教师的“影子”,而要坚守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心骨的职责使命。

我们当然相信,在开展直播教学时,发达地区、城市学校的教师愿意无保留地向网络那头的寒门子弟传播知识。然而,网络终究不能替代所有。网络教育有助于解决公平的问题,但实现不了多样化的目标。学生可以学同一套课本,做同一套试题,但学习也需要加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也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换言之,理想的直播教学,追求的应该是辅助性的角色。现在轰轰烈烈的网络直播教学,其长远目的应当是“不需要直播”。当教育的鸿沟得到补平,当地有能力独立开展合格的教育,网络直播的遥控器,就应当掌握在当地教师和学生手里。

直播教学不能只看对学生的影响,还要看对教师的影响。教师能不能从发达地区同行身上习得经验,进而将先进理念和方法本土化,才是评价地方教育水平是否获得真正意义上改善的指标。否则,让本地教师沦为协助网络教学、从事批改作业等琐事的“配角”,无疑是冷漠的,也是无法长久的。

公平从来不只是技术的问题

技术改变了资源流动的方向,打开了“输血”的阀门,让贫困地区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质资质。这是过去人们所无法设想的。

我们要看到,各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水平的善意。比如,一所学校只交了开通一个直播班的钱,但通过“偷录”直播,让其他班也接受同样的教育。提供直播教学的网校负责人知道此事,却并未深究。如果以先进的教育资源为筹码,构筑知识的高墙,直播教学显然无法实现其初衷。

近年来,一些名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比例偏少的问题,推出了面向农村落后地区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例如,北京大学“筑梦计划”、清华大学等校的“自强计划”,等等。这些专项招生计划为优秀贫困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让他们获得了在原有条件下很难抢到的名校录取通知书。

单单从技术上看,一套考题,一个分数标准,可能会实现表面的“公平”。然而,公平从来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是冰冷的,但人心是火热的。是人的因素,让教育的水平线端得更稳。

教育不光要看实力,更要看人的潜力。接受直播教学的农村学生,本来“底子”不好,获得城市教师的点拨以后,成绩上去了。重视人的可塑性,是推动这场改变时应当秉持的理念。

正因如此,世界一流大学在开展招生时,不管是针对本国学生还是国际学生,都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一些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入一流大学以后,获得了更好的平台,有的能够通过努力补齐差距,取得一流学术成就,就算跟不上发达地区同龄人的水平,也没关系,只要他回去以后能够成为家乡的佼佼者,改变当地面貌,就达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

这也给人们一个启迪:端稳教育的水平线,需要在多个维度发力。除了教学和应试的技术水平,还有招生录取的合理分配,还有评价与考核的多元化。也许资源是有限的,但赋予所有人的机会应当是公平的。(评论员 王钟的)

(责任编辑:胡爱善)

(责任编辑:陈琦)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