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科技业界

抢滩刷脸支付 安全问题谁买单

2018-12-14 08:30 北京商报  作者:崔启斌 宋亦桐

不带钱包出门,用手机生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以后出门买东西可能连手机都不用掏了。12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刷脸”支付产品——“蜻蜓”,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

银联近日也正式对外宣布推出“刷脸”支付,而微信此前也早已在深圳、南京等零售商户上线微信“刷脸”支付终端。至此,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抢滩“刷脸”支付新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消除用户对账户资金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的担忧,也有待观察。

支付巨头蜂拥“刷脸”消费市场

未来无论是大的医院、超市、餐厅、品牌零售店,还是路边的便利店、夫妻店甚至菜市场,刷个脸就能把钱付了。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支付宝此次宣布推出的这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 “蜻蜓”,可以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将“刷脸”支付产品接入人工收银机,并放置在收银台上,顾客只要对准摄像头就能快速完成支付。

除了支付宝外,近日,银联也正式在北京、上海多家商场推出“刷脸”支付服务。据介绍,顾客在付款时无需携带手机和银行卡,也不需要输入密码,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而微信此前也早已在深圳、南京等零售商户上线微信“刷脸”支付终端。在推动“刷脸”支付落地的工作上,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蜂拥入局。麻袋研究院行业研究员苏筱芮分析认为,支付巨头布局“刷脸”支付主要是为了和自身的生态系统联系更密切,“刷脸”支付能够准确识别独立的用户个体、提升支付体验,对于支付公司积累有效用户颇具优势。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就国际环境而言,谷歌、苹果等国外领先科技公司早在数年前就推出了刷脸支付功能并累积了一批粉丝;就国内环境而言,近几年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刷脸”支付上纷纷发力,例如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推出的“刷脸”取款业务,为了应对竞争,国内支付巨头纷纷布局。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扫码支付、NFC支付,“刷脸”支付摆脱了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用户体验有了新的改变。作为市场领导者,支付需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引领潮流中才有望保持市场份额的持续领先,所以无论“刷脸”支付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支付模式,巨头们都会走在探索的前列。

不带钱包出门,用手机生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以后出门买东西可能连手机都不用掏了。12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宝宣布推出一款“刷脸”支付产品——“蜻蜓”,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

银联近日也正式对外宣布推出“刷脸”支付,而微信此前也早已在深圳、南京等零售商户上线微信“刷脸”支付终端。至此,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抢滩“刷脸”支付新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消除用户对账户资金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的担忧,也有待观察。

支付巨头蜂拥“刷脸”消费市场

未来无论是大的医院、超市、餐厅、品牌零售店,还是路边的便利店、夫妻店甚至菜市场,刷个脸就能把钱付了。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支付宝此次宣布推出的这款全新的“刷脸”支付产品—— “蜻蜓”,可以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80%。将“刷脸”支付产品接入人工收银机,并放置在收银台上,顾客只要对准摄像头就能快速完成支付。

除了支付宝外,近日,银联也正式在北京、上海多家商场推出“刷脸”支付服务。据介绍,顾客在付款时无需携带手机和银行卡,也不需要输入密码,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而微信此前也早已在深圳、南京等零售商户上线微信“刷脸”支付终端。在推动“刷脸”支付落地的工作上,国内三大支付巨头已形成合力蜂拥入局。麻袋研究院行业研究员苏筱芮分析认为,支付巨头布局“刷脸”支付主要是为了和自身的生态系统联系更密切,“刷脸”支付能够准确识别独立的用户个体、提升支付体验,对于支付公司积累有效用户颇具优势。

苏筱芮进一步指出,就国际环境而言,谷歌、苹果等国外领先科技公司早在数年前就推出了刷脸支付功能并累积了一批粉丝;就国内环境而言,近几年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刷脸”支付上纷纷发力,例如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推出的“刷脸”取款业务,为了应对竞争,国内支付巨头纷纷布局。有业内人士预计,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三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相比扫码支付、NFC支付,“刷脸”支付摆脱了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用户体验有了新的改变。作为市场领导者,支付需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引领潮流中才有望保持市场份额的持续领先,所以无论“刷脸”支付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支付模式,巨头们都会走在探索的前列。

难颠覆“二维码”支付技术

今年以来,有“刷脸”支付功能的自助收银机具已在零售、餐饮、医疗等大型商业场景中得到使用。但金融科技的创新,始终离不开监管的约束。对于“刷脸”支付,目前尚无较为详细的监管文件。但央行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288号)文中提出,鼓励银行使用人脸识别潜入开户流程。随后在2018年10月9日,央行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规定了移动金融服务场景中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等内容。该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以声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首次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可。

苏筱芮向记者表示,从技术方面来说,尽管并非“完美无瑕”,但“刷脸”支付解决了传统支付方式的诸多痛点,对于支付领域仍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存在。但从普通消费者使用来说,“刷脸”支付的到来,使得用户在支付方面又多了一个选项。就像二维码普及后仍有现金支付,“刷脸”支付的发展,会带来支付方式的革新,但不会替代二维码支付方式。

薛洪言也强调称,整体上看,支付工具的演进,要在便捷性、安全性、成本、用户接受度等方面取得均衡,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优势,彼此之间很难完全取代。相比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对硬件设备、光线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在推广阶段也会遭遇用户隐私保护等难题,很难成为广普和主流的支付方式。

“组合验证”提升安全等级

事实上,“刷脸”这种方式,在借贷领域已经运用得相当普遍,主要是为了识别借款人的真实性。而“刷脸”在普通消费方面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刷脸”支付在安全隐私方面也引起了一定质疑。因为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如果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户个人隐私极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其实,有不少金融产品已经为‘刷脸’支付的用户培植打下了良好基础,除了借贷领域对借款人的识别,再比如开通网银,需面对摄像头‘摇摇头’、‘眨眨眼’认证;又比如股民在开户时需要录制小视频。这些用户对于同样用到‘刷脸’形式的支付行为,心理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苏筱芮说道。

苏筱芮强调,“刷脸”支付主要解决了用户识别问题,但仍有一定的差错率存在,而这些差错率导致的金融安全问题,导致各方仍存有较多疑虑,因此目前“刷脸”多应用于低风险领域,在高风险领域的应用尚未铺开。对于支付巨头来说,苏筱芮建议,要注重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对用户的隐私资料进行安全加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建设予以重视;此外,要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对心理上不接受“刷脸”支付的用户不强求,对愿意“刷脸”但有心理包袱的用户,也可以考

(责任编辑:孟哲)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