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图品百态

“瓷之源”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

2018-12-14 09:49 人民网-图片频道  


学术研讨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现场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2018年12月12日至13日,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浙江省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宝蕴楼举行。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是三次“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后,近年来“瓷之源”课题组在对浙江省北部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考古调查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召开的。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复旦大学教授郑建明《以德清为中心东苕溪流域在瓷器起源上的地位》主题报告后,观摩了相关原始瓷标本。随后与会专家就各自对原始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内容涉及原始瓷起源的考古学研究、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研究、实验考古研究、现代地质研究等内容。

围绕探寻中国瓷器的起源,与会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与研讨。他们一致认为,以德清为代表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这一时期的窑址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据了解,“瓷之源”课题组是以东苕溪流域先秦主要是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原始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以考古研究结合科学测试为手段进行原始瓷编年、物相分析、制作工艺等研究。经过几年运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一是瓷器的起源及其制瓷技术的演进。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这一时期的窑址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从商代开始,经过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发展,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在战国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其制瓷技术虽然有短暂的反复,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提高发展,原始瓷制瓷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也是中国早期瓷器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是探索中国瓷器早期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是原始瓷详细的编年体系。原始瓷是越文化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江南地区原始瓷主要出土于土墩墓中,由于土墩墓位于山脊或山顶上,单独成墩,很少有叠压打破关系,更多是孤立的器物单独成组,其年代的确定主要依靠类型学的排比,较少地层学上的证据。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窑址群中不少窑址如湖州南山商代窑址、德清火烧山西周春秋时期窑址等,可以根据地层学分别建立各自详细的编年体系。此外战国等时期的窑址年代跨度虽然较小,但数量众多,这是江南地区最丰富、集中、全面的原始瓷材料,对于分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原始瓷的衰落、成熟青瓷的出现及窑场在东汉时期的转移。先秦时期的原始瓷制瓷技术发展到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胎质细腻坚致,反映其瓷土的淘洗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基本不见生烧与完全剥釉现象,釉色青翠,玻璃质感强;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大量的器型一直沿续至汉代;装烧技术成熟,窑具大量出现,在支烧具方面,汉代所有的器类此时已基本出现。所有这些,均为汉代制瓷业的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鼎盛时期的原始瓷并没有直接演变成成熟青瓷,而是在战国中晚期随着越国的式微而迅速走向衰落。从原始瓷的衰落到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之间有一个漫长的“空白期”,而探索这一段“空白期”的窑业发展状况,对于探索原始瓷与成熟青瓷的转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本区域内除大量战国中晚期窑址存在外,还有一定数量西汉至东汉早期窑址,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这是本区域内独有的,对于探索两者的转承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无疑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东汉晚期开始的成熟青瓷,虽然本区域内仍然继续生产,但其中心产区无疑已转移至以上虞为中心的曹娥江流域,这种瓷业中心产区的大规模转移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深入地探讨。

四是越文化研究的切入口。使用原始瓷礼器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文化墓葬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原始瓷在越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作为瓷器的早期形态,与陶器有着重大的区别,它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可能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始瓷自其出现伊始,除一部分日用器外,即有礼器的存在,这种礼器类器物的生产,意义类似于本地区内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同,是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显赫物品,也是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物化形态。这种显赫物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和特别精细的技艺,只有贵族才能支撑生产这些东西所需的专职匠人和生产设施,因此它们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重要象征。东南地区原始瓷的发展,明显经历了西周早中期、西周末至春秋早期、战国早中期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大量体型硕大、造型复杂、纹饰繁缛、工艺精美的礼乐器的存在,不仅说明越文化有自身独特的礼仪制度,同时可能分别代表了东南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几个高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不断提高,直至在战国时期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国家阶段。

五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原始瓷器虽然是越文化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然而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越到后来这种联系越明显,战国时期的许多器物不仅是造型和纹饰,而且其组合上直接仿自中原的青铜器。

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专家们建议,德清境内有众多原始瓷窑址群、一定数量的东汉窑址,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德清县人民政府应该以国保单位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为主要依托,建设德清瓷之源考古遗址公园,做好相关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确立德清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打响“


学术研讨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现场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部分展品

2018年12月12日至13日,由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浙江省文物局、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瓷之源”十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宝蕴楼举行。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是三次“瓷之源”学术研讨会后,近年来“瓷之源”课题组在对浙江省北部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的考古调查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召开的。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复旦大学教授郑建明《以德清为中心东苕溪流域在瓷器起源上的地位》主题报告后,观摩了相关原始瓷标本。随后与会专家就各自对原始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内容涉及原始瓷起源的考古学研究、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研究、实验考古研究、现代地质研究等内容。

围绕探寻中国瓷器的起源,与会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论证与研讨。他们一致认为,以德清为代表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这一时期的窑址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据了解,“瓷之源”课题组是以东苕溪流域先秦主要是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原始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以考古研究结合科学测试为手段进行原始瓷编年、物相分析、制作工艺等研究。经过几年运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一是瓷器的起源及其制瓷技术的演进。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群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甚至更早。这一时期的窑址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既有成熟性,又有原始性,具有瓷器早期形态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瓷,为探索瓷器起源和中国瓷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从商代开始,经过西周与春秋时期的发展,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在战国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其制瓷技术虽然有短暂的反复,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提高发展,原始瓷制瓷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过程,也是中国早期瓷器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是探索中国瓷器早期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

二是原始瓷详细的编年体系。原始瓷是越文化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江南地区原始瓷主要出土于土墩墓中,由于土墩墓位于山脊或山顶上,单独成墩,很少有叠压打破关系,更多是孤立的器物单独成组,其年代的确定主要依靠类型学的排比,较少地层学上的证据。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窑址群中不少窑址如湖州南山商代窑址、德清火烧山西周春秋时期窑址等,可以根据地层学分别建立各自详细的编年体系。此外战国等时期的窑址年代跨度虽然较小,但数量众多,这是江南地区最丰富、集中、全面的原始瓷材料,对于分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原始瓷的衰落、成熟青瓷的出现及窑场在东汉时期的转移。先秦时期的原始瓷制瓷技术发展到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胎质细腻坚致,反映其瓷土的淘洗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基本不见生烧与完全剥釉现象,釉色青翠,玻璃质感强;器物种类丰富多样,大量的器型一直沿续至汉代;装烧技术成熟,窑具大量出现,在支烧具方面,汉代所有的器类此时已基本出现。所有这些,均为汉代制瓷业的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鼎盛时期的原始瓷并没有直接演变成成熟青瓷,而是在战国中晚期随着越国的式微而迅速走向衰落。从原始瓷的衰落到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之间有一个漫长的“空白期”,而探索这一段“空白期”的窑业发展状况,对于探索原始瓷与成熟青瓷的转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本区域内除大量战国中晚期窑址存在外,还有一定数量西汉至东汉早期窑址,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这是本区域内独有的,对于探索两者的转承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无疑是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东汉晚期开始的成熟青瓷,虽然本区域内仍然继续生产,但其中心产区无疑已转移至以上虞为中心的曹娥江流域,这种瓷业中心产区的大规模转移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深入地探讨。

四是越文化研究的切入口。使用原始瓷礼器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文化墓葬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原始瓷在越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作为瓷器的早期形态,与陶器有着重大的区别,它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同时可能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始瓷自其出现伊始,除一部分日用器外,即有礼器的存在,这种礼器类器物的生产,意义类似于本地区内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同,是一种象征身份与地位的显赫物品,也是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物化形态。这种显赫物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和特别精细的技艺,只有贵族才能支撑生产这些东西所需的专职匠人和生产设施,因此它们的出现,是社会分化的重要象征。东南地区原始瓷的发展,明显经历了西周早中期、西周末至春秋早期、战国早中期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大量体型硕大、造型复杂、纹饰繁缛、工艺精美的礼乐器的存在,不仅说明越文化有自身独特的礼仪制度,同时可能分别代表了东南地区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几个高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不断提高,直至在战国时期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国家阶段。

五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原始瓷器虽然是越文化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然而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均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越到后来这种联系越明显,战国时期的许多器物不仅是造型和纹饰,而且其组合上直接仿自中原的青铜器。

通过此次学术研讨,专家们建议,德清境内有众多原始瓷窑址群、一定数量的东汉窑址,是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德清县人民政府应该以国保单位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为主要依托,建设德清瓷之源考古遗址公园,做好相关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确立德清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打响“

(责任编辑:陈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