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

2019-01-04 13:10   

来源:新闻与写作微信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干部要掌握战略思维的方法。他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所以,“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注释1)。战略一词源于古代战争。在西方,战略(Strateg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ratego),意即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谋划如何打败敌人(注释2)。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孙子》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对战争的谋划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对战略的理解逐步拓展,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领域,向国家、组织、企业等不同的层次延伸,以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层级,其对战略的理解颇不相同。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意涵和立论的基础,那就是主体站在顶层的高度,对相关事务所做的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谋划。而所谓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的高级认识活动和智力活动,其思维指向是对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因而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能够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注释3)意思是,国家治理和烹饪技术其实是存在着共同的规律的,在思维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战略的意义上,做好鱼这道菜,要使用原料和众多调料,还要注意火候、时机的控制,其复杂的程度不亚于国家的治理,也需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新闻传播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所新闻学院(或系),规模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其涉及到学生、老师、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市场、技术等要素,没有全局意识,没有长远眼光,不能够统筹兼顾,是很难办好新闻教育的。清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战略的深刻认识,即战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与辩证性。对于新闻学院的院长而言,战略思维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新闻学院是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教书育人、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并行不悖,是学院的三大基本职能。围绕着这三大职能,学院的工作千头万绪,问题多多。新闻学院院长在考虑、处理学院具体院务,考虑学院的未来愿景,谋划学院建设和发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应该需要哪些思维品质?笔者从事新闻教育近四十年,曾在两所“985”高校担任过新闻学院院长,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在此想就院长的战略思维问题略述管见。

一、把握战略环境

任何战略的制订,都离不开一定的具体的环境。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是考虑环境因素对组织或系统运行的影响。”所谓环境,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者说是思维主体“周围的境况的总和”(注释4)。人类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系统,而新闻传播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就是在其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形势。政治家在面临重大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当前面临的形势(环境)。毛泽东是公认的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做的大会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形势分析,解读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注释5)。在此基础上,再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对党的路线政策的论述。这种论述很有说服力。新闻学院院长在思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时,也应该从环境把握开始。

新闻学院院长面对的环境,首先是宏观大环境,即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大环境看似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院没有直接关系,却间接地决定着新闻学院的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总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其间的不同阶段,会对教育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政治上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意识形态领域,都会反映到教育系统,并引起连锁反应。新闻学院的院长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对政治形势的变化了然于胸。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如此,在经济高度增长时,在一般的情况下财政预算也会随之增长,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当然会进一步改善;同时,民间资本的也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牵引作用。文化的繁荣,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文化信息产业市场,其对文化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是中观环境,指国内高等教育环境。新闻院系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或曰子系统。高等教育领域的些微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新闻院系的运作。如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上个世纪末中国的高校合并,直接地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生态。上个世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211工程”“985工程”及最近方兴未艾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对于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有世纪之交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刺激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质量下降之忧。其他还有政府职能部门主持的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各种检查、专业认证、竞赛等,都是影响高校运作的指挥棒,影响到学校的资源分配。不了解教育系统这个中观环境,学院的运作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是微观环境,指的是学校内部环境。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校内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决定学校有限的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譬如,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知名的工科为主的大学,虽然现在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了,文科、理科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对于文科的支持力度绝对要小得多。我在华科大新闻学院做院长十二年,深感在工科环境下办文科的不易。华科大的新闻学科也被纳入学校“985”建设规划,但是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投入,只是区区100万元,远远不到强势工科的一个零头。其他学校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同样是新闻学院,但是它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及其发展空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不了解学校,不认识校情,院长也难以做好战略规划。

准确地把握环境是新闻学院院长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环境,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学院与环境在资源、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换,决定了新闻学院能够以什么方式、获得多少办学资源,决定了新闻学院未来有多大的发展的空间。

来源:新闻与写作微信公众号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干部要掌握战略思维的方法。他认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所以,“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注释1)。战略一词源于古代战争。在西方,战略(Strategy)一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ratego),意即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谋划如何打败敌人(注释2)。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孙子》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对战争的谋划一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对战略的理解逐步拓展,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领域,向国家、组织、企业等不同的层次延伸,以致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层级,其对战略的理解颇不相同。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意涵和立论的基础,那就是主体站在顶层的高度,对相关事务所做的关系全局、涉及长远的谋划。而所谓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的高级认识活动和智力活动,其思维指向是对问题的整体性解决,因而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能够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注释3)意思是,国家治理和烹饪技术其实是存在着共同的规律的,在思维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战略的意义上,做好鱼这道菜,要使用原料和众多调料,还要注意火候、时机的控制,其复杂的程度不亚于国家的治理,也需要通盘考虑、顶层设计。新闻传播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所新闻学院(或系),规模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其涉及到学生、老师、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市场、技术等要素,没有全局意识,没有长远眼光,不能够统筹兼顾,是很难办好新闻教育的。清人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战略的深刻认识,即战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与辩证性。对于新闻学院的院长而言,战略思维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新闻学院是一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机构,教书育人、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并行不悖,是学院的三大基本职能。围绕着这三大职能,学院的工作千头万绪,问题多多。新闻学院院长在考虑、处理学院具体院务,考虑学院的未来愿景,谋划学院建设和发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应该需要哪些思维品质?笔者从事新闻教育近四十年,曾在两所“985”高校担任过新闻学院院长,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在此想就院长的战略思维问题略述管见。

一、把握战略环境

任何战略的制订,都离不开一定的具体的环境。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是考虑环境因素对组织或系统运行的影响。”所谓环境,以新闻传播教育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者说是思维主体“周围的境况的总和”(注释4)。人类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系统,而新闻传播教育就是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就是在其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这里所说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形势。政治家在面临重大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当前面临的形势(环境)。毛泽东是公认的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1945年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做的大会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形势分析,解读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注释5)。在此基础上,再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对党的路线政策的论述。这种论述很有说服力。新闻学院院长在思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时,也应该从环境把握开始。

新闻学院院长面对的环境,首先是宏观大环境,即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大环境看似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院没有直接关系,却间接地决定着新闻学院的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运行,总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其间的不同阶段,会对教育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政治上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意识形态领域,都会反映到教育系统,并引起连锁反应。新闻学院的院长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对政治形势的变化了然于胸。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如此,在经济高度增长时,在一般的情况下财政预算也会随之增长,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当然会进一步改善;同时,民间资本的也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牵引作用。文化的繁荣,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展文化信息产业市场,其对文化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是中观环境,指国内高等教育环境。新闻院系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或曰子系统。高等教育领域的些微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新闻院系的运作。如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上个世纪末中国的高校合并,直接地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生态。上个世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211工程”“985工程”及最近方兴未艾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对于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有世纪之交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刺激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质量下降之忧。其他还有政府职能部门主持的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各种检查、专业认证、竞赛等,都是影响高校运作的指挥棒,影响到学校的资源分配。不了解教育系统这个中观环境,学院的运作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是微观环境,指的是学校内部环境。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学校内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决定学校有限的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譬如,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知名的工科为主的大学,虽然现在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了,文科、理科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其对于文科的支持力度绝对要小得多。我在华科大新闻学院做院长十二年,深感在工科环境下办文科的不易。华科大的新闻学科也被纳入学校“985”建设规划,但是学校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投入,只是区区100万元,远远不到强势工科的一个零头。其他学校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同样是新闻学院,但是它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及其发展空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所以不了解学校,不认识校情,院长也难以做好战略规划。

准确地把握环境是新闻学院院长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环境,都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学院与环境在资源、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换,决定了新闻学院能够以什么方式、获得多少办学资源,决定了新闻学院未来有多大的发展的空间。

 

二、明确战略定位

定位原本是一个营销学的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学者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合写了一本畅销书《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他们在书中认为,定位不是对产品做事,而是要对预期客户做工作,即在预期客户的脑海里给你的产品定一个位,确保该产品在预期客户的心目中占据有一个有价值的地位(注释6)。后来这一概念延伸到了其他社会领域。如“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注释7)。”学院是大学次一级的办学实体,或曰大学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学校定位的原则自然也适用于学院。

定位是战略思维的核心。如何理解学院的定位?新闻学院院长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定位?愚意以为,学院的定位是指在学院竞争的环境中,学院领导人为学院在目标公众心目中,确定一个有价值的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定位与品牌有相通之处。作为新闻学院院长,在思考学院的定位时,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第一,要考量学院及学科在国内信息传播行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其次,要考量学院学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中的位置;其三,要考量本学院、本学科在校内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位置。事实上,这三种考量与前述的环境把握是相对应的,准确地把握了环境,定位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正如学校的定位,新闻学院的定位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学院的定位至少涉及以下内容。

首先是发展目标定位。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百特·赫钦斯曾经指出:“大学需要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愿景,如果它有一个愿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愿景;如果没有愿景就是无目标性,就会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注释8)”大学是学院的放大,学院是大学的缩小。赫钦斯的话对学院也是完全适用的。基于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科生态,新闻学院在未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具体来说,在未来中长期(10至20年)发展规划中,新闻学院在校内的位置如何,在国内同行中的位置如何。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学校、各个学院基本上都把国内一级学科评估的结果、QS世界大学及学科排行榜以及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1%学科和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作为目标导向。对于新闻学院而言,国内一级学科评估最重要,QS排行榜近年来也逐渐地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前者重在国内同行中的位置,后者则是国际同行的位置。由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意识形态特性,中外新闻传播学科在可比性上存在着不少争议。所以国内一级学科的排行榜就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最近一次即第四届一级学科排行榜,将参评学科(院)分为三档九级,即A+、A、A-、B+、B、B-、C+、C、C-(注释9)。所以,新闻学院院长考虑学院定位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学院在未来要达到哪个档次,进入到什么位置;在未来发展的不同阶段,学院分别应该完成那些具体的指标。

其次,学院类型的定位。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学校的地位和水平的不同,有的学院被定位为研究型学院、有的学院被定位为教学研究并重型学院、有的学院被定位为教学型学院。一般而言,研究型学院以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培养为主,研究生规模大于本科生规模,学术研究是学院基本的工作;教学研究并重型学院的硕士培养本科生培养齐头并进,研究生规模小于本科生;教学型学院则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这三种类型犹如金字塔结构,研究型学院位于塔顶,数量少;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是教学型学院,数量最多;居于中间位置的是教学研究并重型,数量多于研究型学院少于教学型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必须根据学院、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院未来究竟定位于什么类型的学院。

其三,学科发展定位。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文科,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依托的平台和教学资源是大不一样的。现在国内办新闻教育的学校,有综合性大学,有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工学类、农学类、法学类、管理类、艺术类、体育类大学。基于学校的性质和资源供给的差异,不同学院在学科发展上可以有不同的定位。有的新闻学院可以围绕新闻传播学科,发挥文科的特色,做深做强;有的可以依托人文社会学科,并与之交叉,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有的还可以与理工科大跨度交叉,实现与传统文科的差异化发展等。不论是选择哪一条路径,只要是能够发挥学校既有资源的优势,延续学校的传统,就能够实现做大做强学科的目的。

其四,培养目标定位。这主要是就人才培养而言的。现代大学有三大职能,第一个就是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规格如何?是通才、还是专才?瞄准什么样的人才市场,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的市场?是面向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是面向传媒行业还是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是面向国内还是国外?这是新闻学院院长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容回避。人才培养是需要条件的,包括物质条件、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虽然条件是可以改善、可以创造的,但是超越基本条件盲目地拔高目标的定位,就容易出现目标落空的可能。

其五,学院规模的定位。一个学院的规模究竟多大为宜,没有一定之规。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发展目标、物质条件、学院类型、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及质量保证的需求,一个新闻学院的办学规模应该是可以测算的。一个研究型的新闻学院,本科硕士博士齐全,三到五个本科专业,学生规模千人左右,其中研究生占50%以上,全职教师五十五人左右,基本上可以顺利运转;教学科研并重的学院,本科加硕士,以本科为主,三到五个专业,学生一千五百人左右,教师五十人左右,也能正常运转;一个教学型的新闻学院,两到四个本科专业,没有研究生,学生一千五百人左右,全职教师四十人左右,也能够顺利运行。学院不能贪大求全。在师资规模的设定上,既要考虑效率,又要保证质量。学生的规模更是应该控制,尤其是最近几年持续的扩招,师生比已经达到了极限。专业的规模也要适中,不是越多越好,专业的设置要考虑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考虑到专业之间的互补,以达到资源的节约。

其六,服务面向的定位。服务社会是大学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当然,学院类型、目标及学科发展定位的差异,会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服务面向的定位。因为一个学院能够给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其自身的资质和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一个教学型的学院、一个发展目标定位在C档的学院,期待其向社会提供高端智库的服务,自然是不现实的。同样,一个学科背景和学术资源单一的学院,期待它面向全社会,提供超越传媒行业的全方位的服务,也是难以做到的。服务面向的定位,必须基于学院现有的条件、资源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准,不能随意拓展或拔高。

 

三、确定战略规划

在明确了学院的战略定位之后,下一步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战略规划,为战略的最终实现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到了这一步,院长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目标而放弃一些次要的东西。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最高目标是由许多具体的次级目标组成的,在一般人看来,这些目标都很重要,有时他们被次级目标“障目”,而看不到最高目标。但是由于精力有限、资源有限,新闻学院不可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主要矛盾。诸葛亮的《隆中对》被誉为成功的战略谋划,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但是作为大战略家的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在评点《隆中对》时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深谙中国古代兵法,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中汲取教训,坚定地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确定为重大的军事原则。英国学者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称毛泽东“既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最伟大的军事家”(注释10)。新闻学院院长不是政治家,不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在学院这个层面,他立足于全局与长远的战略思考,也应该学习毛泽东的大局观。在次级目标上要选择最重要、最关键、具有全局意义的目标,集中力量实现中心突破。

战略规划还有四个重要的环节。第一个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学院各个主体的责任。学院战略目标的实现,院长当然负有主要的责任。但是院长只是学院的灵魂、领军人物,其具体目标和任务,还需要学院各个组成单位、各个行为主体来承担。谁能担任前锋,谁适合担任后卫,那个团队可以拿下这个重要指标,那个重要指标应该由谁来负责,院长心中应该有数。排兵布阵,事关战争的结局。学院战略任务的分解,也是战略规划的重点。

第二个环节是划分战略阶段。一个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总归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对这一个长时段,不能够等量齐观。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将总的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如果每个阶段的任务都完成了,总目标自然会最终达成。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了十四年,按照毛泽东的战略设想,整个抗日战争划分为三个大的战略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抗战的历史表明毛泽东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中国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共十五大报告又在完成了邓小平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之后,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很显然,两个一百年是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化。这种战略阶段对于高等学校、对于新闻学院的发展同样也是适用的。一个学院要达到战略总目标,可能要经历漫长的奋斗历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把总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不同的阶段,这一方面可以减轻总目标的压力,另方面有能够让我们及时地领略到奋斗的成果,鼓舞我们的信心。

第三个环节是确定战略重点。一个学院总是由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点组成,而每个专业、学科点又会汇聚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学缘不同的学者。就个体而言,他们都会认同自己的专业、自己做的事情的价值。加上传统的人文科学研究习惯于小农经济个体生产的方式,不习惯于合作与协同。如果任由教师个人自由发展,就不会有合作,也不会有重点。这样对老师个人而言,可能是坚持了个人的兴趣和自由天性;可是对一个学院来说,没有凝练,无法彰显自己的特色。一个没有特色的学院,在与其他学院竞争中,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所以一个头脑清醒的院长,必须心中有数,要知道学院的重点,将来可能突破带来整体提升的关键点在哪里,并且将自己可能控制的资源向那里集中。所谓重点,是在全局的衡量中比较出来的。重点也是大事,它是相对于小事、非重点而言的。高明的院长应该能够“议大事、懂全局。议大事,可以使我们有比较远大的眼光,不然就会鼠目寸光。(注释1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过去有很多研究方向,有很多的闪光点,但是在与同行的比较中又不很突出。后来下决心凝练学术方向,突出重点,将资源集中到重点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今天三大方向: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研究、战略传播研究。力量集中了,亮点就更亮了。一旦重点取得突破,就会带动整体大幅度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决定战略措施。当学院明确战略定位,确定战略规划之后,最重要者莫过于采取具体的战略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什么定位、规划、重点,全部会沦为空话。作为新闻学院院长,是学院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学院战略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一般而言,根据学校章程和校长的授权,新闻学院院长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学院战略的实现。首先是学术队伍建设。人是兴业之本,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没有一流的学者,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新闻学院。在这方面,既要从外面引进一流的人才,又要立足于自己培养,通过少量的引进人才激活存量。要采取措施保证优秀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其次是改革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学院运转是否顺畅,其绩效的高低,都与其体制机制有关。管理体制好,运转流畅,人的潜力就能够充分地发掘出来。在高校现有体制下,学院层面与体制机制相关的,涉及到管理的制度、规范,运行的流程、环节,激励与奖惩,薪酬制度等。当学院站立在一个新的起点,瞄准了新的战略目标时,原有的体制机制可能也会面临着变革的压力。其三是开放办学。如今我们置身于媒介化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水乳交融,难以分离。大学中新闻学院与其他文科学院最大的不同,乃在于新闻学院面对着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随着资讯传播技术的进步,传媒生态的转型,新闻传播教育对传媒文化产业的依赖日益加深。再加上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新闻教育不能完全在校内办,应该打开大门,开放办学,向社会开放、向国际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在学校之外,努力从外部筹措更多的教学资源。其四是文化建设。学院的发展和竞争,不仅表现在硬实力,诸如物质和数据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它主要体现为学院的文化精神。新闻学院院长应该注意到,在新一轮的学科竞争中,软实力占有的权重会大大提升。

总之,新闻学院院长的战略思维是院长对关系学院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根本性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谋划,是一种的高级认识活动和智力活动,其思维的指向是针对问题或目标任务的整体性解决。“战略思维能力意味着,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注释12)”从认知与思维的规律而言,战略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可能比较模糊,随着战略实施和现实的反馈,战略思维会越来越清晰,由初期的粗线条,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周密。在这个意义上,院长的战略思维是一个持续的迭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院战略思考的主体始终是院长本身,虽然其间会有来自下面的种种反馈,但是战略思维与战略实施的指向,在本质上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院长主体意识的强弱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战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战略思维的精准性。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刘献君著:《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3.老子著:《道德经》第六十章。

4.刘献君著:《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5.毛泽东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8-393页。

6.参见(美)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著,谢伟山、苑爱东译:《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

7.刘献君著:《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8.克拉克·科尔著:《大学的功用》,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9.参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10.鲁家峰:《毛泽东评点<隆中对>:诸葛亮战略失误在何处》,《学习时报》2017年02月14日。

11.朱九思著:《朱九思全集》,下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第380-381页。

12.人民日报评论部:《以战略思维谋全局》,2014年3月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