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从《一本好书》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再创新与价值输出

2019-01-09 10:06   作者:常珂

来源:《视听》2019年第1期

摘要: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重要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全新景观,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井喷式爆发也导致众多节目同质化。如何创新已是当今文化类节目在创作上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一本好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内核的分析,挖掘该节目的成功之处,从而给文化类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价值输出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其上线开播两期,便拿下了豆瓣评分9.3的好成绩。该节目全新的形式、环节设置以及场景化舞台让行业惊叹的同时,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认知。以2001年播出的《百家讲坛》为例,该档以读书为主的文化节目是邀请专家学者从专业化的视角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家背景,从而解读经典名著。《一本好书》这档综艺节目摒弃传统的读书类节目对文学作品的学术化解读,而是以舞台剧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回溯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

一、《一本好书》的创新路径

(一)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演绎

《一本好书》选取的文学作品来自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无人生还》等经典书籍。节目组在书目题材的选择上采取多元化策略,涉猎推理类小说、爱情类小说、讽刺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研究类书籍以及科技理论类书籍。

相较于以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舞台剧的形式致敬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或者书籍往往是模糊的、无形的,虽然对人物和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但这些描写都比较抽象。舞台剧则不同,它会以具体的、有形的方式将细节进行栩栩如生的场景化再现,以此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审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能够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化。例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阿里萨喜欢在夜晚为女主人公独奏小提琴,书中只是抽象地描写这首小夜曲。但在舞台剧中,琴声和人物从书中走出来,观众不仅可以用耳朵听到阿里萨那充满爱意的琴声,而且也可以用眼睛看到阿里萨拉小提琴时从期待到慢慢绝望的神情。阿里萨离开镇子之前在女主人公的窗下拉小提琴,那时女主人公家的狗叫起来了,满城的狗叫起来了,他停止演奏,狗叫也停止了。这种无声与有声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听觉冲击,场景化的再现更加凸显主人公的寂寥,主人公在舞台上活起来了,文学形象在戏剧的助力下活起来了,这有助于那些没有看过书的观众或看过书还不理解的读者能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作品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改编,能够充分引起大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这种改编有利于促进文学与戏剧、文学与读者、戏剧与观众之间产生联系,推动戏剧与文学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本好书》中舞台化的演绎不仅仅是指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该节目还将历史研究类书籍以脱口秀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节目中演员王自健以说书的形式趣味解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种讲述并不枯燥,而是以幽默又接地气的语言将书中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达到晦涩难懂的书籍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

(二)双现场模式的交替呈现

《一本好书》的节目定位为“真人秀”,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也可以归类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流程上看,节目的每一期分为三个环节:背景介绍、现场表演、嘉宾解读。背景介绍用朗读的手段将每本书的作者、创作的背景等图文信息向观众进行导读。第一现场的表演与第二现场的嘉宾解读以时空间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一现场由演员表演,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将三个片段串联起来呈现出书的一个局部。每本书刻意地只精选局部章节,这能够引导观众自发地沉入到遐想之中,达到吸引观众去寻找和阅读原著的目的。第二现场则是主持人陈晓楠,作家蒋方舟、朱大可、止庵,学者吴伯凡,编剧史航等人以专业的角度围绕舞台剧表演的情节进行解读。第一现场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嘉宾的交谈与点评将晦涩的概念简单化,在解读相关背景的同时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个现场的交叉呈现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动眼到动脑的迅速切换。

来源:《视听》2019年第1期

摘要: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重要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全新景观,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井喷式爆发也导致众多节目同质化。如何创新已是当今文化类节目在创作上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一本好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内核的分析,挖掘该节目的成功之处,从而给文化类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价值输出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其上线开播两期,便拿下了豆瓣评分9.3的好成绩。该节目全新的形式、环节设置以及场景化舞台让行业惊叹的同时,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认知。以2001年播出的《百家讲坛》为例,该档以读书为主的文化节目是邀请专家学者从专业化的视角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家背景,从而解读经典名著。《一本好书》这档综艺节目摒弃传统的读书类节目对文学作品的学术化解读,而是以舞台剧的形式立体、生动地回溯书中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

一、《一本好书》的创新路径

(一)文学作品的舞台化演绎

《一本好书》选取的文学作品来自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包括《月亮和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无人生还》等经典书籍。节目组在书目题材的选择上采取多元化策略,涉猎推理类小说、爱情类小说、讽刺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研究类书籍以及科技理论类书籍。

相较于以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舞台剧的形式致敬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或者书籍往往是模糊的、无形的,虽然对人物和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但这些描写都比较抽象。舞台剧则不同,它会以具体的、有形的方式将细节进行栩栩如生的场景化再现,以此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审美。同时,表演者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能够将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化。例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阿里萨喜欢在夜晚为女主人公独奏小提琴,书中只是抽象地描写这首小夜曲。但在舞台剧中,琴声和人物从书中走出来,观众不仅可以用耳朵听到阿里萨那充满爱意的琴声,而且也可以用眼睛看到阿里萨拉小提琴时从期待到慢慢绝望的神情。阿里萨离开镇子之前在女主人公的窗下拉小提琴,那时女主人公家的狗叫起来了,满城的狗叫起来了,他停止演奏,狗叫也停止了。这种无声与有声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听觉冲击,场景化的再现更加凸显主人公的寂寥,主人公在舞台上活起来了,文学形象在戏剧的助力下活起来了,这有助于那些没有看过书的观众或看过书还不理解的读者能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作品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改编,能够充分引起大众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同时,这种改编有利于促进文学与戏剧、文学与读者、戏剧与观众之间产生联系,推动戏剧与文学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一本好书》中舞台化的演绎不仅仅是指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该节目还将历史研究类书籍以脱口秀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节目中演员王自健以说书的形式趣味解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种讲述并不枯燥,而是以幽默又接地气的语言将书中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达到晦涩难懂的书籍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

(二)双现场模式的交替呈现

《一本好书》的节目定位为“真人秀”,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也可以归类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流程上看,节目的每一期分为三个环节:背景介绍、现场表演、嘉宾解读。背景介绍用朗读的手段将每本书的作者、创作的背景等图文信息向观众进行导读。第一现场的表演与第二现场的嘉宾解读以时空间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一现场由演员表演,用特定的、夹叙夹议的方式,将三个片段串联起来呈现出书的一个局部。每本书刻意地只精选局部章节,这能够引导观众自发地沉入到遐想之中,达到吸引观众去寻找和阅读原著的目的。第二现场则是主持人陈晓楠,作家蒋方舟、朱大可、止庵,学者吴伯凡,编剧史航等人以专业的角度围绕舞台剧表演的情节进行解读。第一现场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嘉宾的交谈与点评将晦涩的概念简单化,在解读相关背景的同时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两个现场的交叉呈现有利于引导观众从动眼到动脑的迅速切换。

 

(三)满足受众需求的舞美设计

舞台美术是戏剧以及其他舞台演出的硬件。在舞美设计上,无论是现场的布景与道具、灯光的调控,还是演员的妆容与服装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物质条件的依赖性。以往的综艺节目都使用单面式舞台,即演员对着观众表演。《一本好书》突破了这种传统的舞台设计,采用环形舞台即360°沉浸式舞台,观众在中间,演员围绕观众表演。这种设计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完美结合。《月亮与六便士》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空间地点在不断地变化。从欧式建筑的住宅到巴黎脏乱的小酒馆、空荡简陋的画室,再到无人的街头,这种高转场效率和场景的无缝隙切换都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灯光的变换在《万历十五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昏暗的定陵到明亮的书房、朝堂和卧室,光线的调控十分到位,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既符合观众的心境也贴近人物所处的情境。从万历的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再到老年时期,不同的时空片段在同一个空间流畅衔接,给观众带来极强的代入感。除此以外,节目组在道具和服装上也最大程度还原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在场景搭建上,欧式住宅、巴黎小酒馆、中国宫廷、花园别墅、轮船、邮局等建筑都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审美;在演员服饰上,欧式燕尾服、欧式女装、宋代的朝服、宫女的宫服、后宫嫔妃的头饰、三体人的长袍等既体现时代感也凸显人物的外在形象。

(四)对白、独白、旁白交叉融合的人物语言

台词不仅是电影、电视剧的心脏,而且也是舞台剧的心脏。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冲突、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剧情的走向都依靠演员的台词来完成。《一本好书》中演员在语言上运用对白、独白与旁白相融合的方式。在观看整个节目的过程中,观众明显可以感觉到对白的次数要少于独白与旁白。但演员之间每一次的对白都是一种转折,都会推动剧情的发展。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离开家时冷静沉着的毛姆与歇斯底里的斯特里太太之间的对白,正是这场对白才导致毛姆去巴黎与斯特里会面。德克的妻子布兰奇死后,毛姆与斯特里之间进行了大段激烈的对白,这场对白可以看作是斯特里离开巴黎寻找新生活的一个动因。演员之间的对白看似很简单,但却能引导后续剧情的发展和走向。

“独白是指角色在规定情境当中产生的内心活动,并用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它也就成为一种从内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段。”①《月亮与六便士》中德克在妻子布兰奇自杀后回到家中,当他看到斯特里留下的妻子的裸画时,德克的心里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因妻子的裸画对斯特里充满嫉妒和愤怒,另一方面他又感知到那是斯特里突破枷锁后以崭新的灵魂创造的真正的美。一段充满着华丽词汇的、无交流对象的自言自语式独白刻画了一个内心十分矛盾,又执着于追逐美的艺术家的形象。

旁白在影视剧中往往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旁白分为第一人称旁白和第三人称旁白。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毛姆、《万历十五年》中的老年万历、《三体》中的罗辑、《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老年阿里萨还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老年海莲,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旁白贯穿始终,这种演绎加旁白的方式给观众一种亲切感,也让受众更能体会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万历十五年》中老年万历以第一人称的旁白说道:“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生下来就得当皇上,就得背负天下,就得成为让天下所有人满意的神一样的孩子啊。”“贵为天子不过是制度所需要的一种象征物罢了。”“万历”的旁白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诠释剧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角色之间的对白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人物的独白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旁白能叙述和说明事件发展的脉络,并表达主人公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演员在舞台上将这三种语言形式巧妙融合,一方面能将每本书的精华内容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观众在听的过程中也更能感知到语言与文字的魅力,有助于观众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二、《一本好书》的价值输出

(一)文学与综艺携手推动“精神文化”的传播

我国传统的电视媒体一直追求的节目宗旨就是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部分,也必须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体现其社会价值。当前的很多综艺节目都进入泛娱乐化模式的怪圈中,节目制作的时候往往过于浮躁,用刺激人们眼球、炒作的方式来获取收视率。过于追求娱乐功能导致电视综艺节目忽略了精神文化的传播。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打造优质的综艺节目势在必行。在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众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的时代背景下,以轻松的、大众可接受的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精神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本好书》找到了文学与电视综艺节目之间的纽带,通过舞台化演绎的形式将经典文学作品以视觉化的方式传播给互联网和电视受众,并深深印在受众的脑海中。演员以生动化的演绎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的文字魅力和思想精髓,由此感召和影响人们去阅读,去追求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丰盈。这种轻松的、深入浅出的传播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经典作品的雅俗共赏。同时,这也促进了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转变,能够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受众在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下更容易接受文化的内涵,而且节目的播出也能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响应国家提出的积极传播精神文化的号召,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演员与创作团队协力引领“工匠精神”的回归

近年来,“工匠精神”被频繁重提,这种精神不仅仅是指在工作中要敬业、创新或者专注,它更是一种情怀、坚守与责任。随着人们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转变,“工匠精神”已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除了“匠士”,更多领域的“士”也脱颖而出。

《一本好书》这档致力于原创的节目,从流程到细节都处处体现着演员与创作团队的专业和敬业。在演员的选择上,该节目以“戏比天大”为标准,摒弃了当红流量艺人。同时也以符合限薪令的标准来邀请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派演员。这些实力派演员以公益心看待节目的推广,他们对艺术和节目的尊重源源不断地向演艺界的艺人传递着大情怀与正能量。如今的演艺界以一味追求流量为获利手段,演员的敬业精神已显得难能可贵。节目播出期间,观众的弹幕都是在感叹演员的台词功底以及演技。关正文曾提到每期拍摄只录制两天,从早上六点一直拍到第二天四点,比如五十多岁的演员王洛勇熬夜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又比如赵立新和王劲松苦练台词。这些均体现了演员对职业的敬畏、热爱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各种互动与传播,感染着更多的受众,引领工匠精神的回归。

以关正文为首的创作团队从2013年到2018年一直专注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导演关正文2015年就在微博上说道:“我们选择坚持自己,做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并且享受传播的过程。”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到2016年《见字如面》、2017年《汉字风云会》再到2018年《一本好书》,这些质与量并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正是该团队不断坚持、追求突破的“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除此以外,节目的播出平台“腾讯视频”,近年来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输出内容上一直都致力于打造有意义、有意思的优质内容,以实现不负用户“好时光”的初衷。从2017年《明日之子》《吐槽大会》《脑力男人时代》等节目的火爆播出可以看出,腾讯视频一直都致力于做有质量的节目,并且不断创新、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当前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很多节目为了收视率只注重看点和卖点,并没有将节目应有的知识性与娱乐性进行有机的统一和平衡。《一本好书》作为一种文化类综艺节目,让观众娱乐的同时,也牵引出观众对文字背后的思考。例如,《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斯特里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这是青年人步入社会后普遍要面临的问题。斯特里的故事启发了观众的集体思考,即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应该是勇敢地追逐梦想还是怯懦地向现实低头?选择生存还是死去?执着还是放弃?节目播出期间,观众发布的弹幕也出现了对不同文明和世界观的激烈讨论:斯特里是否是渣男?斯特里是否三观不正?文学作品是让人们了解人性还是判断人性?

整个节目中,观众看似是在被动地接受节目所传达的各种信息,事实上,他们是能够从节目中获得自信或找到自己的影子。《三体》这个关于宇宙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现实的真相,浩瀚的星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宇宙的危局也是个人的危局。就像罗辑一样,每个人存在于世间都是有价值的。这无疑是在肯定个人的价值,是对受众的一种鼓舞,能够传递给受众一种社会认同感。《万历十五年》展现给观众的是青少年时代万历被严厉管束的生活,这不仅是在解读万历本人,也是在唤醒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成年人的记忆。观众集体记忆的碰撞与节目中的人物和故事一起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一本好书》证明了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舞台化的演绎。这种转变既可以在形式上融文化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也可以在内容上具备思想深度、文化深度、温度和人文情怀。这为传统媒体的精神文化传播提供了启示,也为今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如何进行有价值的传播提供了借鉴。

注释:

①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237-238.

参考文献:

1.单晓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中国报业,2016(04):38-39.

2.武楠.新时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引领和创新突破——以央视《朗读者2》为例[J].当代电视,2018(10):43-44.

3.高辛凡.《朗读者》:倡导感性“阅读” 启发理性思考[J].当代电视,2018(11):67-68.

4.谢愚.《一本好书》:引领观众 回归经典[N].金融时报,2018-11-09(009).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