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从《爱人同志》看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与传播

2019-01-09 10:05   作者:周敏

来源:《视听》2019年第1期

摘要:影视文化是都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广东岭南文化根基深厚,影视文化是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爱人同志》的创作特色与传播表现,探讨广东影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发展方向。在创作上,广东影视文化要紧扣岭南文化生态圈的特点,“按南方标准生活,按南方标准创作”;在传播上,拥抱新媒体,利用整合媒介来提升广东影视文化创作的自信心与表达欲,树立“广东精神”,从而提升广东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号召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影视文化;文化自信;媒介整合;广东精神

影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广东岭南文化根基深厚,影视文化是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对外形象宣传的窗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影视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处不在的“商业”,二是弥散生活的“感性”。“商业”与“感性”构成独有的岭南文化生态圈。广东影视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北进”期间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态,但近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建设仍如火如荼,走在全国前列,在影视文化上却少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出现。同为大都市,北京和上海的影视文化做得很前沿,北京有《北京爱情故事》,上海有《欢乐颂》,而广州是缺失的,其原因是什么?广东现今最有价值的影视文化题材是什么?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去加强广东影视文化的产业化与传播力,如何向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让广东影视文化从“本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让广东影视文化真正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如何提升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力与传播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近期,一部反映广东本土文化与本土特色的电视剧《爱人同志》在全国多家电视平台播出,本文透过分析该剧的创作特色与传播表现,管中窥豹,旨在探讨广东影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发展方向。

一、《爱人同志》作品简介

《爱人同志》的故事发生在广东,取景于广东佛山,展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广东沿海一代年轻人投身革命洪流的时代风貌,在恢弘的大时代背景下,全景式描绘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该片从时间轴看是历史剧,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为发端,至中国共产党长征为结点,聚焦革命者的青春和成长;从内容上看是青春励志剧,讲述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大时代背景下,几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年轻人在革命浪潮中不屈服于命运,追逐信仰、经历命运抉择和爱情波折的故事;从演员配置和内核来看则更像偶像励志剧,没有“玛丽苏”式的谈情说爱,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细微处展现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情怀。故事的主角虽然都是“小人物”,却实现了由“小人物”命运到“大时代”情怀的巧妙过渡。它的故事、人物命运不仅描述了一种“青春”,也意在建设和引导“青春”。故事把时间限定到红军长征之前,剧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问题,蓬勃向上,共同成长。而这部电视剧的首播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从播出时效上看,跟现实生活进行呼应,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史”。

二、《爱人同志》的创作特点

(一)反映广东本土文化与本土特色

《爱人同志》这部电视剧是名副其实的“广东本土制造”,编剧唐栋、蒲逊来自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故事发生在广州、惠州一带,项目发起和剧本孵化也是在广东的制片公司,所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广东戏”。编剧蒲逊说:“我们想讲述广州这个城市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推动,所有事件都围绕广东,即使当革命的中心已经北上了,我们后半段选取的核心事件依然围绕广东,比如红色交通线、广东地下党输送物资和人员的通道,这些在以前的电视剧里都没有这样展现过。”

既然故事主体发生在广东,剧里也展示了很多广东文化的部分。比如为了还原上世纪20年代的岭南小镇,剧组在佛山西樵山搭建了一个小镇,真实还原当年的生活与革命场景;又如广州的“早茶”文化,拿木桶去白云山取水、在陶陶居泡茶等细节在戏里都有所表现,而这些细节也唤起观众对广州早茶文化的兴趣,有人专门找时间去喝早茶,甚至为此专门跑到广州陶陶居去体验。与此同时,这部电视剧不仅唤起大家熟知的广东文化,也推广了广东不为人所知的地域文化。比如“自梳女”文化,片中的“自梳女”陈桂不畏世俗偏见、流言蜚语,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未婚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自梳文化始于明代中后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由此出现一群女子相约不嫁的风俗,她们堪称中国女权主义者的先声。如果不看这部电视剧,很多外地观众是不知道“自梳女”这一文化的,正因这部电视剧的播出,让这一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得到广泛相传。

来源:《视听》2019年第1期

摘要:影视文化是都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广东岭南文化根基深厚,影视文化是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爱人同志》的创作特色与传播表现,探讨广东影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发展方向。在创作上,广东影视文化要紧扣岭南文化生态圈的特点,“按南方标准生活,按南方标准创作”;在传播上,拥抱新媒体,利用整合媒介来提升广东影视文化创作的自信心与表达欲,树立“广东精神”,从而提升广东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号召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影视文化;文化自信;媒介整合;广东精神

影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广东岭南文化根基深厚,影视文化是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对外形象宣传的窗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影视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处不在的“商业”,二是弥散生活的“感性”。“商业”与“感性”构成独有的岭南文化生态圈。广东影视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北进”期间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态,但近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建设仍如火如荼,走在全国前列,在影视文化上却少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出现。同为大都市,北京和上海的影视文化做得很前沿,北京有《北京爱情故事》,上海有《欢乐颂》,而广州是缺失的,其原因是什么?广东现今最有价值的影视文化题材是什么?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去加强广东影视文化的产业化与传播力,如何向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让广东影视文化从“本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让广东影视文化真正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如何提升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力与传播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近期,一部反映广东本土文化与本土特色的电视剧《爱人同志》在全国多家电视平台播出,本文透过分析该剧的创作特色与传播表现,管中窥豹,旨在探讨广东影视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发展方向。

一、《爱人同志》作品简介

《爱人同志》的故事发生在广东,取景于广东佛山,展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广东沿海一代年轻人投身革命洪流的时代风貌,在恢弘的大时代背景下,全景式描绘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该片从时间轴看是历史剧,以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为发端,至中国共产党长征为结点,聚焦革命者的青春和成长;从内容上看是青春励志剧,讲述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大时代背景下,几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年轻人在革命浪潮中不屈服于命运,追逐信仰、经历命运抉择和爱情波折的故事;从演员配置和内核来看则更像偶像励志剧,没有“玛丽苏”式的谈情说爱,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细微处展现革命者的浪漫主义情怀。故事的主角虽然都是“小人物”,却实现了由“小人物”命运到“大时代”情怀的巧妙过渡。它的故事、人物命运不仅描述了一种“青春”,也意在建设和引导“青春”。故事把时间限定到红军长征之前,剧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问题,蓬勃向上,共同成长。而这部电视剧的首播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从播出时效上看,跟现实生活进行呼应,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史”。

二、《爱人同志》的创作特点

(一)反映广东本土文化与本土特色

《爱人同志》这部电视剧是名副其实的“广东本土制造”,编剧唐栋、蒲逊来自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故事发生在广州、惠州一带,项目发起和剧本孵化也是在广东的制片公司,所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广东戏”。编剧蒲逊说:“我们想讲述广州这个城市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推动,所有事件都围绕广东,即使当革命的中心已经北上了,我们后半段选取的核心事件依然围绕广东,比如红色交通线、广东地下党输送物资和人员的通道,这些在以前的电视剧里都没有这样展现过。”

既然故事主体发生在广东,剧里也展示了很多广东文化的部分。比如为了还原上世纪20年代的岭南小镇,剧组在佛山西樵山搭建了一个小镇,真实还原当年的生活与革命场景;又如广州的“早茶”文化,拿木桶去白云山取水、在陶陶居泡茶等细节在戏里都有所表现,而这些细节也唤起观众对广州早茶文化的兴趣,有人专门找时间去喝早茶,甚至为此专门跑到广州陶陶居去体验。与此同时,这部电视剧不仅唤起大家熟知的广东文化,也推广了广东不为人所知的地域文化。比如“自梳女”文化,片中的“自梳女”陈桂不畏世俗偏见、流言蜚语,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未婚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自行盘起,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自梳文化始于明代中后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由此出现一群女子相约不嫁的风俗,她们堪称中国女权主义者的先声。如果不看这部电视剧,很多外地观众是不知道“自梳女”这一文化的,正因这部电视剧的播出,让这一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得到广泛相传。

 

(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爱人同志》的剧本创作于7年前,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江姐原型——江竹筠。编剧蒲逊、唐栋看到一些关于江竹筠的资料时,被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所触动,于是写了一个叫做《芳草碧连天》的剧本,初稿10万字。前广东电视台台长董智勇看了剧本以后,认为这是一个有思想性、艺术性,又不缺可看性的作品。于是在多方推动下,经过长达四年多的素材搜集,这部剧一步一步立项、孵化,走过了七年漫长而扎实的创作之路。编剧蒲逊曾说道:“我们的创作过程也是坚守的过程,很长时间也不知道这样的题材能不能被现在的观众接受,我和先生(唐栋)在创作上最坚守的一点是要把打动我们的东西传递出去。”正是因为他们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查找了浩如烟海的党史资料,从收集资料到撰写剧本,两位编剧耗费了大量心血,八次修改剧本、打磨故事,挖掘到了很多打动人心的故事,汇集到主人公身上。导演毛卫宁也说:“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观众通过这部剧,看到父辈祖辈年轻的时候怎么生活、怎么选择。这些人物的命运,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会感同身受。好好地讲故事,认真地讲、真诚地讲,会受到年轻观众欢迎。”

从编剧的创作态度上不难发现,基于生活原型,又抽离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态度是一切创作的基础,无论是文字作品、影像作品、广播作品甚至是当下流行的网络作品,现实生活是根基。一部作品的好与坏,不仅与作品本身有关,也与这部作品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息息相关。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把这一标准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跟现实生活对接,却不是一件容易事。现在不少影视作品为了争夺收视率,天马行空,靠离奇情节、奇装异服来吸引观众。无论是偶像剧、历史剧还是家庭伦理剧,甚至是一些红色经典改编剧中,脱离现实生活的桥段、雷人台词与细节处处可见。反观《爱人同志》的两位编剧,他们为了这个剧本深入基层,采访了几十名党史界的老同志,沉淀七年、八易其稿,才将第一代共产党人的“中国梦”展现出来,这也给予当下浮躁的创作界一种示范的力量。另外,现实主义并不是只能拍今天的生活,而是一种创作手法,需要创作者通过观摩生活,给予重新组合、审视和判断,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传递给观众,采取真实的接近于现实的创作手法,营造历史氛围,构建人物性格逻辑与情感逻辑,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

三、《爱人同志》的传播表现

(一)编排表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爱人同志》在2017年7月底至2018年1月先后在陕西卫视、央视八套、广东卫视、湖北卫视、河南卫视和多家地面频道播出,其中10月份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这样的编排手法很好地配合了1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堪称党代会的“献礼片”。同时,该片在爱奇艺、搜狐、腾讯、PPTV、暴风等五家网络平台播出,在网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收视表现。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反映“广东精神”与“广东文化”的电视剧在广东的电视媒体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东仅有广东卫视一家在11月份进行播出,其他地面频道都没有安排播出。反观河南、江苏、四川三个省份,卫视和地面频都有播出,尤其在河南,2018年1月15日起,河南卫视、河南影视频道、河南国际频道三个平台同时播出,这样多个渠道的全方位传播比单一平台的传播效果表现会更好。

(二)营销表现

以往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指产品只要质量好就不怕没人来购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与传播渠道的日益更新,再好的产品也要讲究营销手段,影视作品也是如此,“酒香也怕巷子深”。综观《爱人同志》的营销表现,总体而言表现一般,其中线上宣传效果高于线下宣传。从《爱人同志》拍摄起,同名微博以及演员的粉丝群微博就在造声势,进行各种宣传,比如幕前幕后花絮、导演心得、演员表现等;在央视八套播放过程中,同名官微也跟观众实时互动,通过小视频剧透、互动等方式,吸引观众的关注度。线下方面,《爱人同志》在2017年9月27日在北京举办过开播发布会,央视综艺频道和电视剧频道共同举办的央视推介会对《爱人同志》进行了宣传。反观广东媒介,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对《爱人同志》的宣传似乎着墨不多,这似乎是“含蓄低调、包容务实”的岭南文化的体现,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在本土文化的宣传意识上还有待加强,“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影视圈曾一度辉煌,《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和平年代》《外来妹》等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广派电视剧”一度成为响当当的名头。广东本土作家江冰教授(2015)认为广东影视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创作高潮,但近年来鲜有经典,一方面是文化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广东本土表达的宣传力度不够。时至2018年初,这个观点在《爱人同志》这部剧的营销表现上似乎仍然得以体现。

 

四、思考与展望

影视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传播符号乃至文明符号,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表征。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他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广东作为传媒大省,应掌握文化传播主动权,找准广东文化定位,建构起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文化传播体系,从而打造鲜明的广东文化形象,进而提升广东的文化软实力。在2017年9月25日召开的广东省电视剧工作座谈会上,相关领导也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要以习总书记文艺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电视剧强省建设,再筑新时代广东电视剧高峰。基于此,笔者认为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影视创作上的“文化认同”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民族会养成特定的生活风俗和精神文化,在影视创作上就是要用镜头语言反映身边事与身边人,从人群中千千万万个熟悉的“你”和“我”中去提炼既熟悉又陌生的“你”和“我”。如果说北京的影视文学是京派文化,胡同里各个阶层泾渭分明,形成“圈子化”,上海的影视文学是海派文化,追求特立独行、风格迥异,是典型的消费文化,那么广东的影视文学则是粤派文化,主要表现在无处不在的“商业”和弥散生活的“感性”。粤派文化源远流长,从晚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周刊》中的文艺大众化、诗歌民族化的表现,再到现代以张欣、黄爱东西为代表的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创作,广东的本土文学一直不乏创作者。与北京、上海不同,“北上广”里的广州是最低调也是最包容的,这里是打工者的天堂、财富的聚集地,它输出平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亿万富翁和摆地摊的人都一样穿着拖鞋出来吃肠粉。清远文化馆的陈露馆长(2017)曾谈到:“广州的‘平等精神’最为称道,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三次政权,所推动的民主意识与岭南人素有的自由散漫意识契合重叠,造就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因此,广东的影视文化创作要突出平民意识与务实价值观。与此同时,广东题材有四大优势:近代史、改革开放、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无论是年代剧、革命剧还是都市剧、偶像剧,影视作品创作都要反映鲜活的当下生活与脉动节奏,“按南方标准生活,按南方标准创作”,并引发市民对广东影视文化的心理认同与情感认同。

(二)影视传播上的“广东精神”观

有了本土创作,就得有本土传播。不仅本土传播,更要对外传播,如前所述“酒深也怕巷子深”。广东电视台曾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最早在地方台中开办早间新闻,最早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报道,最早实现新闻节目直播,最早在地方台中开办国际新闻①,制作了全国第一个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译制了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八十年代播出了轰动全国的《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等综艺节目,这一系列开先河之举符合当时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先试先行的时代特质。然而时至今日,广东经济高速发展依旧,但广东影视媒介的影响力与广东经济的影响力已极不匹配。尤其在互联网语境下,现代媒介迅速发展,不仅传播技术大大升级,传播理念也与时俱进,广东影视文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转型提升。

首先,在理念上,不论是政府宣传部门,还是影视传播机构,要认识到影视传播的影响力,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喻国明说,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②。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硬实力,也需要文化软实力与巧实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也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力量。广东按其地域划分,可形成文化战略上的“一核三带”观:“一核”即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广府文化,“三带”即以粤东地区为中心的潮汕文化带、以粤西地区为中心的雷州文化带、以粤北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带。基于“一核三带”的布局,应发挥各自文化优势与资源优势,带动广东影视文化传播,为“幸福广东”塑造品牌效应。

另外,在技术上,要有竞争机制与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现代媒介营销都强调“IP”理念。所谓IP化,就是围绕一个核心产品进行相关衍生品开发和产业链打造,如《爱人同志》这部影视剧如果在广东宣传到位,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小说、文化衫、旅游景点、手机游戏、APP等,都可以进行开发,这不仅是对这部剧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广东本土文化的推广,其传播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加强本土文化创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宣传与整合意识,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还要利用新兴的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对广东本土文化进行宣传。另外,市场永远有盲点,关键是如何在一片红海市场中寻找蓝海经济。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以“广州都市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公众号有100多个,但能琅琅上口被公众所熟知的不多,尚未形成品牌识别,对广州市民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如何发挥不同媒介的特长与优势,对广东都市文化进行整合营销与品牌传播,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化,城市影视文化创作本质上不是追求内容、形式上的“新、奇、特”,而是发现生活之美,凝聚文化之善,创造思想之真。广东的影视创作要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树立文化自信,从广东鲜活的现实生活和脉动节奏出发,与当下日益多元的都市生活与都市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在传播上,拥抱新媒体,通过整合媒介来展现广东影视文化创作的自信心与表达欲,树立“广东精神”,从而提升广东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号召力与凝聚力。

注释:

①徐惠如.增强“三力” 打破境外电视“不可战胜”的神话[J].传媒,2012(2) :27-28.

②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现代传播,2003(1) :4-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影视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研究”(GD17XYS35)、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之子课题“文化传播视域下广州影视文化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