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探究

2019-01-09 10:12   作者:李军侠

摘要:本文以网络语言的出现作为研究切入点,论述互联网环境为政治传播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通过网络政治传播的典型案例分析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对网络语言模式下政治传播的话语构建进行语言、舆论、文化三个层面的理论探寻,从而形成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之间关系的梳理。

关键词:网络语言;政治传播;舆论监督;网络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在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语言的交际方式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的特点日益突出。网络语言是时代变革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出的新型交际符号系统,通过使用网络语言了解民意民情、引导公众舆论、传播政治理论、做好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我国政治传播活动的重要主题,这也意味着我国政治生态环境将与网络联姻。

一、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的联姻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络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交流模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中便生长出了新的语言交际模式,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土壤,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流时,为了适应特定的网络交际环境而采用的语体。从符号学上来说,它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和载体,在传统语用基础上改造或创造的蕴意新颖、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它不单指人们使用较多的网络流行语,还包含了具有网络特征的语言文体、表情符号、语调和交际模式。由于诞生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自身带有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亲民性等传播特点,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网络环境下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的政治传播中,我们不难发现“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世界那么大”“厉害了,我的国”这些词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或某些政府领导的新闻报道和政治讲话中。尤其是在主流媒体开通的新媒体官方平台,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新闻通讯、消息报道、网民参与、政治理论传达等动态中看到网络语言。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语言使用的层出不穷使我国政治传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这无疑是我国网络政治传播活动的再度进步。

本文对几个政治传播中网络语言运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寻求这一现象的本质。

二、网络语言下政治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给力”登上党报头条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用到了“给力”一词。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人民日报》将网络热词纳入标题,让大众感到意外。随后,《成都商报》《济南时报》《扬州晚报》等10余家报纸新闻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给力”一词,甚至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也出现了这一流行词。主流报刊和央视春晚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曾被多重解读。不可否认的是,“给力”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给严肃的主流媒体增添了时代气息,丰富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全国政协发言人的“你懂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两会首场发布会上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你懂的”这一网络语言也就此一夜走红。政协发言人运用“你懂的”仅仅三个字,就拉近了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将过去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姿势变为平等交流的姿态,将原本严肃的政治问答变成了与民众的亲切对话。

(三)“我妈是我妈”引网友吐槽

2015年4月,“我妈是我妈”成为了网络热词。事件起因是,北京的陈先生准备出境旅游,需要老家江西的母亲作为紧急联络人。陈先生当时是北京市户口,母亲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他被要求证明他和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件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吐槽。“我妈是我妈”这一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出了网民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事繁琐、程序重重,导致国民生活不便的不满情绪。后来李克强总理专门对该事件做了批示,要求减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规矩,使公权力真正发挥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作用①。

(四)“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走红网络

2016年10月,一组名为“长征路上小红军”的表情包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线,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喜爱。表情包的主角是身穿帆布上衣、肩挎绿色书包、头戴五星八角帽的小红军,以过草地、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等长征故事为背景,每一个表情都配有不同的文字,例如“不忘初心”“比你聪明比你强”“加油好少年”等。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它直接加强了对长征这一红色政治主题的宣传力度,也间接推动了长征精神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

(五)“厉害了,我的国”刷爆朋友圈

2018年3月,“厉害了,我的国!”这一流行语刷爆了朋友圈,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事件起源于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公映。影片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和成就,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超级工程及科研成果。“厉害了,我的国”是人们对国家进步而发出的由衷感叹,它也引发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激发了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摘要:本文以网络语言的出现作为研究切入点,论述互联网环境为政治传播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通过网络政治传播的典型案例分析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对网络语言模式下政治传播的话语构建进行语言、舆论、文化三个层面的理论探寻,从而形成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之间关系的梳理。

关键词:网络语言;政治传播;舆论监督;网络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在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语言的交际方式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的特点日益突出。网络语言是时代变革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出的新型交际符号系统,通过使用网络语言了解民意民情、引导公众舆论、传播政治理论、做好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我国政治传播活动的重要主题,这也意味着我国政治生态环境将与网络联姻。

一、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的联姻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络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交流模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中便生长出了新的语言交际模式,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土壤,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流时,为了适应特定的网络交际环境而采用的语体。从符号学上来说,它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和载体,在传统语用基础上改造或创造的蕴意新颖、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它不单指人们使用较多的网络流行语,还包含了具有网络特征的语言文体、表情符号、语调和交际模式。由于诞生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自身带有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亲民性等传播特点,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网络环境下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的政治传播中,我们不难发现“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世界那么大”“厉害了,我的国”这些词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或某些政府领导的新闻报道和政治讲话中。尤其是在主流媒体开通的新媒体官方平台,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新闻通讯、消息报道、网民参与、政治理论传达等动态中看到网络语言。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语言使用的层出不穷使我国政治传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这无疑是我国网络政治传播活动的再度进步。

本文对几个政治传播中网络语言运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寻求这一现象的本质。

二、网络语言下政治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给力”登上党报头条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用到了“给力”一词。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人民日报》将网络热词纳入标题,让大众感到意外。随后,《成都商报》《济南时报》《扬州晚报》等10余家报纸新闻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给力”一词,甚至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也出现了这一流行词。主流报刊和央视春晚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曾被多重解读。不可否认的是,“给力”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给严肃的主流媒体增添了时代气息,丰富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全国政协发言人的“你懂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两会首场发布会上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你懂的”这一网络语言也就此一夜走红。政协发言人运用“你懂的”仅仅三个字,就拉近了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将过去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姿势变为平等交流的姿态,将原本严肃的政治问答变成了与民众的亲切对话。

(三)“我妈是我妈”引网友吐槽

2015年4月,“我妈是我妈”成为了网络热词。事件起因是,北京的陈先生准备出境旅游,需要老家江西的母亲作为紧急联络人。陈先生当时是北京市户口,母亲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他被要求证明他和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件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吐槽。“我妈是我妈”这一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出了网民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事繁琐、程序重重,导致国民生活不便的不满情绪。后来李克强总理专门对该事件做了批示,要求减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规矩,使公权力真正发挥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作用①。

(四)“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走红网络

2016年10月,一组名为“长征路上小红军”的表情包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线,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喜爱。表情包的主角是身穿帆布上衣、肩挎绿色书包、头戴五星八角帽的小红军,以过草地、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等长征故事为背景,每一个表情都配有不同的文字,例如“不忘初心”“比你聪明比你强”“加油好少年”等。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它直接加强了对长征这一红色政治主题的宣传力度,也间接推动了长征精神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

(五)“厉害了,我的国”刷爆朋友圈

2018年3月,“厉害了,我的国!”这一流行语刷爆了朋友圈,并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事件起源于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公映。影片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和成就,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超级工程及科研成果。“厉害了,我的国”是人们对国家进步而发出的由衷感叹,它也引发了全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激发了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三、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之间的话语构建

从上文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之间的话语构建主要表现在语言、舆论、文化三个层面。

(一)语言层面:优化政治修辞,创新语言范式

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语言,在政治过程中实现政治说服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以及效果等要素。我国的主流媒体作为政治传播的主要阵地,为了适应群众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也要不断优化政治修辞,进行语言上的革新。例如《人民日报》就进行过不少改革和尝试,它的多次改版,以及“走转改”的文风改变都体现了对读者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国的政治传播主体学会运用新型的网络词汇、网络语调来结构自己的传播主题,创新政治传播的语言范式。

与传统的政治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有如下几大特征。第一是简短扼要,网络语言通过对原有汉语语言的缩略化、谐音化来指代网络语境下的特定含义。这种符号形式无疑使语言更加精炼,提高了交流速度。第二是形象生动,网络语言中的图片、表情、特殊字符等符号,摆脱了传统汉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单调与乏味,变得外观形象、语义生动,增强了语言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②。第三是幽默有趣,网络语言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幽默性,它增强了网络环境下交流者之间的愉悦感,同时也会拉近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第四是参与互动,网络语言天生带有“网感”,这种“网感”使受众在某个网络热词出现后迎合网络潮流,不自觉地加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从而引发参与性互动、规模性使用的现象。所以说,网络语言如同一股新鲜的空气注入到了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中,它有利于改变政治传播语言的文风,丰富政治传播语言资源,拓展政治话语表达的空间。

(二)舆论层面:监测语言环境,把控网络舆情

纵观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网络语言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2013年的“中国梦”到2015年的“我妈是我妈”,再从2016年的“洪荒之力”到2018年的“厉害了,我的国”,这些网络语言与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公众议题有关,它们所承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从网络舆论监督的方面来说,网络语言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网络环境下也存在谣言盛行、思想偏激、表达失序等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等政治传播主体就要时刻关注网络语言所引发的舆论环境,通过关注网络语言特别是网络热词,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进行网络空间或社会现实中的舆情控制和舆论引导,实现社会大环境的有效治理。

网络语言是网络舆情的风向标,也是网络政治传播的重要指针。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致力于培育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环境,致力于建设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这是新时代我国政治生态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正如《人民日报 》曾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所谈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③总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矛盾、利益冲突的高发期,只有加强监测网络语言环境、把握舆情治理的力度,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环境健康发展。

(三)文化层面:弥合文化差异,普化政治理论

文化差异是导致网络时代政治传播效果不强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国家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当前的主流文化。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本身类似于一种狂欢文化、娱乐文化、民间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复调。苏联美学家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是一种在正统的官方文化之外的“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这种文化以全民性、取消等级、正反颠倒和粗鄙为特征,它的基本形态就是诙谐和笑④。主流文化一直承担着大众的教育、认知、审美等功能,对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只有弥合文化差异,在网络环境中适当引入主流文化的传播才有利于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语言是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因此消除语言差异也成了弥合主流与网络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政治传播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点,如宏大的叙事、固定的修辞、严肃的语境等。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娱乐文化,则呈现出碎片化的叙事、不严谨的修辞、轻松活泼的语境等特征。要消除话语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政治传播主体就必须要学会掌握网络语言。只有借助于这一新的语言工具与网络受众进行对话沟通、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取得更理想的传播效果。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主流媒体使用了“给力”“正能量”“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风格活泼的网络语言,引起了民众的广大响应和认同,极大促进了官方文化的有效传播。另外,如前文所讲的“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对长征精神的宣传,通过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的有效结合,使政治传播主体与社会大众拥有了更广泛、更流畅的对话,推动了当代主流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播。

四、结语

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我国的政治传播主体正在以包容的态度,把握其内在规律,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笔者相信,我国的政治主体只要不断跟进时代发展,就能够寻求与网络语言之间更多的契合点,从而使我国的政治传播呈现出更新的面貌与更大的活力。

注释:

①蒋伊晋,彭美.李克强批示“证明”荒唐事 各个部委如何反应?[N].南方都市报,2015-6-15(AA10).

②许子为,张顾为,何淼.网络语言的功用与政治理论传播的契合度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③叶皓.新媒体时代,信息是堵不住的[N].人民日报,2010-11-09(015).

④陈默.媒介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42-147.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