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扶贫

陕西:来自平利县脱贫攻坚战的一线调查

2019-01-10 08:31 新华网  

秦巴山间、女娲故里,地处中国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平利县,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2600平方公里秀美山水间,脱贫攻坚捷报频传。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平利桂冠丰盈,脱贫攻坚不但领跑全市、而且领先全省。在平利23万淳朴乡民中,脱贫攻坚积累的平利“三精方略”、闪光的平利“补天精神”、全新的平利“新社区工厂模式”,赢得社会一片赞誉,奏响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

凝心聚力打赢“平利战役”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能打赢这场战役,能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摘取一个又一个桂冠,源于高瞻远瞩的“平利站位”,非同一般的“平利共识”,适合县情的“平利方略”和一以贯之的“平利号令”。

高瞻远瞩的“平利站位”。平利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俯视平利的贫困面和贫困深度,让人惊叹。据县委书记郑小东介绍,“十二五”末,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平利有数以万计的贫苦人民渴望幸福。决战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也许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一些,但我们的方略和思路因此也许就会更加清晰一些,更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遗余力、不负众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郑小东对平利脱贫攻坚的认识与平利脱贫攻坚的历史和现实高度契合,从政治站位的高度解决了平利脱贫攻坚的根本方略,使全县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了脱贫攻坚为重为先为大的理念,战略规划上构建了脱贫攻坚引向引领引导的格局,政策措施上聚集了脱贫攻坚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势。县长陈伦富在讲话中号召,“全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唯有这样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苦干实干,精准发力,才会在具体工作中主动寻找差距,补齐认识短板,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攻坚拔寨。”

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领跑全市、领先全省、名扬全国,或许有很多综合原因,但在最美乡村与非国贫县的交汇中,平利县高层决策者对全县脱贫攻坚高瞻远瞩的政治站位,功不可没。

秦巴山间、女娲故里,地处中国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平利县,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2600平方公里秀美山水间,脱贫攻坚捷报频传。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平利桂冠丰盈,脱贫攻坚不但领跑全市、而且领先全省。在平利23万淳朴乡民中,脱贫攻坚积累的平利“三精方略”、闪光的平利“补天精神”、全新的平利“新社区工厂模式”,赢得社会一片赞誉,奏响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

凝心聚力打赢“平利战役”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能打赢这场战役,能在这场决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摘取一个又一个桂冠,源于高瞻远瞩的“平利站位”,非同一般的“平利共识”,适合县情的“平利方略”和一以贯之的“平利号令”。

高瞻远瞩的“平利站位”。平利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俯视平利的贫困面和贫困深度,让人惊叹。据县委书记郑小东介绍,“十二五”末,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平利有数以万计的贫苦人民渴望幸福。决战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也许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一些,但我们的方略和思路因此也许就会更加清晰一些,更需要我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遗余力、不负众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郑小东对平利脱贫攻坚的认识与平利脱贫攻坚的历史和现实高度契合,从政治站位的高度解决了平利脱贫攻坚的根本方略,使全县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了脱贫攻坚为重为先为大的理念,战略规划上构建了脱贫攻坚引向引领引导的格局,政策措施上聚集了脱贫攻坚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势。县长陈伦富在讲话中号召,“全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唯有这样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苦干实干,精准发力,才会在具体工作中主动寻找差距,补齐认识短板,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攻坚拔寨。”

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领跑全市、领先全省、名扬全国,或许有很多综合原因,但在最美乡村与非国贫县的交汇中,平利县高层决策者对全县脱贫攻坚高瞻远瞩的政治站位,功不可没。

非同一般的“平利共识”。时间追溯到2015年2月5日,时任县长的郑小东认识到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对平利的贫困现状总结了三大特点:一是贫困面大。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人口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个别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可谓量大面广底子薄。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需要通过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的贫困人口众多,需要搬迁、危房改造和产业扶持、就业扶持、生态补偿的贫困人口众多,需要助学的贫困人口同样不少。这些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一般都要采取两到三种配套扶持措施综合施策。脱贫攻坚,对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而言,困难显而易见。三是返贫人口多。平利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气候多变,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大,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户,常常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

艰巨的脱贫任务,成为压在县委书记郑小东心头的一块“巨石”。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郑小东寝食难安。他深知,平利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群众已经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相对而言,脱贫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如果还是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肯定难以完成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平利有的村还很穷,有的农民还很苦,如果不下功夫去改变群众的生活现状,就无法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给23万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基于对县情特征和脱贫工作的清醒认识,脱贫攻坚战役伊始,县委、县政府就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和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最大考场。2016年召开的县十六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全县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蓝图。提出全县工作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但绝不为了脱贫而脱贫,而是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发展机遇。坚持将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立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和实践基础,在全县喊响“贫困村脱贫之日就是美丽乡村建成之时”的口号。把全面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平利作为脱贫攻坚的更高目标,不仅要让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要让群众生活的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这是决心,也是承诺!平利县把带领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作为最大的责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的思路和举措。围绕脱贫攻坚,全县从上到下逐步达成共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追赶超越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以脱贫攻坚为引领的绿色产业、城乡统筹、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民生保障六大重点,用三年时间,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真正把平利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乡村”。

三年过去了,平利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县委的决策下,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平利县决战脱贫攻坚战果辉煌,“补天精神”谱写的“补天之歌”,响彻三秦大地。

适合县情的“平利方略”。找准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后,平利县结合县情特点,经过精准研判、精准识别,提出精准扶贫加质量脱贫的“平利方略”,打出了“一个统揽、两个动力、十个全覆盖”的攻坚“组合拳”。

一个统揽:坚定不移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上下要把工作重点重心、主要时间精力、注意力和执行力向脱贫攻坚聚焦,所有的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所有可支配的资金、项目等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统揽,县委始终以脱贫攻坚为大、以脱贫攻坚为先、以脱贫攻坚为重,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政治任务、关键战役进行安排部署,县十六次党代会将“决胜脱贫攻坚同步迈进小康,为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而努力奋斗”作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历次县委全委会都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发展主题。其次是在组织机制上统揽。按照“县抓推进、镇抓落实、村抓实施”的攻坚要求,构建了县指挥部、“八办两组”、镇作战部、村作战室的作战体系,全县各镇各部门都把主要的干部力量投入到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工作上,所有贫困村都落实了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书记镇长、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工作队、一名农技专干,真正在组织机构和干部力量上做到了统揽。然后是在财力物力上统揽。全县所有项目、资金向脱贫攻坚集中,做到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倾斜行业政策、优先落实扶贫措施“四个优先”,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再次是在目标考核上统揽。实行脱贫攻坚考核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捆绑挂钩”,对县级领导实行量化考核,对各镇各部门负责人实行积分管理,脱贫村评估验收结果与干部扶贫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最后是在用人导向上统揽。县上坚持后备干部推荐必须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新提拔干部从脱贫攻坚一线产生,树立脱贫攻坚一线选干部的用人导向,真正使脱贫攻坚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

两个动力:充分激发调动党员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和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的两个内生动力。在调动干部党员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方面,先后出台了《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选用干部实施办法》《鼓励科级及以下干部帮扶扶贫企业管理办法》《贯彻“三项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制度办法。2017年,县上拿出15个科级领导岗位定向选拔优秀扶贫干部。今年上半年,县委提拔交流重用干部63人,其中,涉及脱贫攻坚43人,占比68%,形成了“脱贫攻坚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另外,在评优树模上也向脱贫攻坚倾斜,县上每年重奖一批脱贫功臣、优秀扶贫书记、优秀第一书记、优秀扶贫工作队长。今年上半年,全县有4个党组织被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3名同志被授予“全市优秀党组织书记”、5名同志被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3名同志被授予“全市优秀第一书记”、2名同志被授予“全市优秀驻村工作队长”。在调动贫困户“我要脱贫”内生动力方面,大力实施扶志、扶智“双扶”工程。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新民风建设“八个一”活动,即每个村组建一支新时代农民宣讲队、一个民风积分爱心超市,每户悬挂一个新民风“中国结”、赠送一套脱贫政策“大礼包”,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公布一次善行义举榜,每年评选一次脱贫自强标兵、组织一台扶贫扶志文艺演出,以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带动贫困户自强自立。另一方面,探索“支部+X+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采用生产奖补、劳务奖补、以工代赈、以购代捐等方式,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问题。

十个全覆盖:即“脱贫攻坚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队驻地、电子考勤、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市场主体结对帮扶贫困村、新社区工厂、电商淘宝店、民风积分爱心超市、“红黄绿”督办清单、精准扶贫O2O”全覆盖。脱贫攻坚帮扶单位全覆盖,就是137个村落实一个单位驻村帮扶。扶贫工作队驻地全覆盖,县镇统一为所有村配建或者租用扶贫驻地,开办伙食、安排干部宿舍,解决扶贫阵地问题。电子考勤全覆盖,为所有村安装电子考勤系统,监管驻村帮扶干部吃住在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全年1万余名党员干部与18000余户贫困户连心交友,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每个干部都有贫困户朋友。市场主体结对帮扶贫困村全覆盖,落实215家市场经营主体与137个村定点帮扶,与11236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5年以上帮扶协议。新社区工厂全覆盖,在79个贫困村每个村引进发展至少一家新社区工厂。电商淘宝店全覆盖,每个村配套建设至少一家电商淘宝店。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全覆盖,每个村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结合基层党建、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对群众勤劳致富、孝老爱亲、诚实友善、保护环境、热爱集体、助推脱贫六个方面进行量化积分,村上依托生活超市建立“民风积分爱心超市”,群众在超市兑换积分物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弘扬新风正气。“红黄绿”督办清单全覆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搬迁建房、教育支持、医疗保障、收入越线、满意度等各项脱贫指标落实情况,实行“红黄绿”动态管理,每月一走访,每月一更新,每月一检查,每月一评议。未落实、不满意的“红色”预警,主要领导跟踪督办落实;有欠账、基本满意的“黄色”提醒,分管领导负责立行立改;已经完成、群众满意的用“绿色”标注,帮扶干部持续巩固提升,全程反映干部的帮扶过程和贫困户的脱贫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精准扶贫O2O全覆盖,就是将O2O电子商务模式引入脱贫攻坚,组建县、镇、村、组四级线上微信服务群,组建线下精准扶贫O2O服务站,形成“线上线下”、网络+实体服务体系,实现贫困群众按需“点菜下单”,干部线下“接单服务”。目前,已经基本在137个村实现全覆盖,为党员和贫困群众咨询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对接贫困需求、解决日常困难、互相联络感情、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提供零距离、无缝隙、多样化、高效率的便民服务。

从全县的宏观谋划到一家一户的精准施策,平利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从领导的亲力亲为到一般干部的真情付出,彰显勤劳务实、苦干真干的硬作风。脱贫攻坚成为全县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由此迸发出巨大合力,助推平利县2016、2017两年退出贫困户5365户1689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9%。三年来,平利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先后通过命名;平利跻身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平利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栏目和省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人社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对平利精准扶贫进行专题调研;2017年第二、三、四季度及2018年上半年,脱贫攻坚考核连续获得全省第一,2017年度考核获得全省优秀,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平利脱贫攻坚工作在全省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全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平利成为全省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平利被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新型工业强县”;2017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综合排名全省第24位,较2016年前进8位,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

平利脱贫攻坚做法多次被中省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推广价值的“平利经验”,平利抢抓脱贫攻坚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福祉获得最多的时期。

“三苦三真”锻造的“平利精神”

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马虎,既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还要往精里做、往心里做,而这个过程,必须下足苦工和真功。

领导真抓苦抓,抓出了新变化。“村里的群众都知道他是县委书记,经常到村里忙扶贫。村民有啥事,都喜欢问他,问村里的发展,问近期的打算,他成了村里的一员。”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支部书记王开堂说。

在自己包联的长安镇双杨村,郑小东一有时间,不是到村上蹲点调研,就是到贫困户家里了解情况。在熟悉村情实际后,他为双杨村量身打造了一个脱贫规划:确立了支部党建、基础设施、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农村“三变”改革、新民风建设6大重点工作,决心把双杨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脱贫村样板。

三年间,双杨村铺设全县唯一一条21.2公里的通村沥青路,新建通组路11.6公里、连户路1.5公里、产业路32公里。新建便民桥12座、河堤1.6公里、安全饮水5处、铺设饮水增容管网32公里、灌溉水窖2个、污水处理设施4处。建成标准化村委活动室900平方米、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40平方米、标准化村级幼儿园1所,全村实现了“通行道路修到户、安全饮水接到户、农村电力供到户、通讯信号联到户、电视设备装到户”的目标。建成市级农业园区1个、县级农业园区2个,发展经营主体16家,种植绞股蓝1500亩、魔芋1200亩、核桃2000亩、中药材1500亩。2017年,全村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户均增收450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较2015年的7600元增长22.45%。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2017年顺利摘下贫困帽。

双杨村为平利脱贫攻坚积累了丰富经验。

领导率先垂范,走在前列。为了抓脱贫,县委书记郑小东在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在他率先垂范的感召下,全县县级领导每人至少将50%以上的精力用于脱贫攻坚,至少承担一项脱贫攻坚专项重点工作、包联一个镇、包抓一个贫困村,在一线指挥作战、一线现场办公、一线解决问题,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在另一个贫困村——县长陈伦富包联的城关镇徐家坝村,也发生了可喜变化。徐家坝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86户524人。陈伦富包抓徐家坝村后,首先也是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紧盯市场需求,实行支委包抓、大户带动,采取“党支部+三变改革+贫困户”“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培育了5家专业合作社。引进盛丰源食品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农产品回收、入股分红、技术培训等不同合作模式,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形成了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产销一体的产业格局。目前,村上公共服务配套极大改善,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村级活动场所提升改造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主干道绿化美化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极大提升。

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脱贫困决不还!双杨村和徐家坝村只是平利县领导干部苦抓真抓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县党员干部始终把全县的贫困村记在心里,县委书记郑小东更是带头吃在村住在村,经常走村入户暗访督查,深入贫困村调研产业、倾听民意、破解难题。2017年,郑小东累计到镇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80余次,走遍了所有贫困村。县长陈伦富紧紧抓住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三万”产业建设、“两房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和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多次现场办公,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县党员干部作出表率。从个例到群体,从定点帮扶到宏观决策,真抓苦抓的示范效应已经渗透到平利的每一个干部心中。

干部真帮苦帮,帮出了真感情。长安镇双杨村第一书记卢深坤,从组织任命为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起,就把双杨村作为自己的家。2017年冬天,搬迁式扶贫安置工程竣工,五保户徐留金老人愉快地从大山深处搬进安置社区新居,但由于寒冷天气导致安置社区周边的供水管网全部上冻,交钥匙安置区的80余户贫困户没有水吃。卢深坤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第一时间找来水管,几经周折,翻山越岭,直到在后山山沟里找到水源,从沟里将山泉水引到安置区的进水池,解决了80户贫困户的供水问题。

看到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看到自己诉求很快得到解决,徐老汉紧握住卢深坤的手,“谢谢你,卢书记,我代替这80多户贫困户谢谢你!”由于卢深坤肯吃苦,能吃苦,很快便在众多第一书记中脱颖而出。2017年先后荣获全县“优秀第一书记”、“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最美青年”荣誉称号,并被组织提拔重用。当徐留金听说卢深坤要调走时,抹着眼泪说:“这样的干部我们真的舍不得,他和我们这些最底层的贫困农民心连心,好像一家人!”

把贫困户当做亲人,全心全意为贫苦群众着想,让广大贫困户感觉到了帮扶干部的温暖,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的温暖。目前,全县帮扶部门一半以上、各镇三分之二以上的干部都在一线攻坚克难,万名党员干部与18000余户贫困户连心交友,千名驻村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一门心思抓脱贫。

如今,走进平利每一个贫困村,随处可见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干部群众亲如一家的生动场景。面对任务重、压力大的脱贫攻坚工作,有的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有的带病仍然不离岗位,有的下雨搭着雨棚、晚上打着探照灯赶进度、赶工期。他们走村串户、无怨无悔,干部“脱皮”换来了群众的“脱贫”,换来了贫困村崭新的面貌,也换来了群众的情感认同。

群众真干苦干,干出了新面貌。全县干部把老百姓脱贫致富当作头等大事真帮苦帮实帮,这种真心盼望群众致富的初心,也让群众认识到了幸福的日子是双手创造出来的。

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颜家余曾是一位“懒汉”,如今变得勤快了。

“50多岁,整天无所事事。一到饭点,就去别人家锅里舀饭吃。”说起过去的颜家余,双杨村党支部副书记曹世顺摇头叹气,“不种地、不打工,整天找不到人”。

2017年6月,双杨村组织村民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20多人,一一列举颜家余的种种懒惰行为,苦口婆心帮他认清自己的问题。这场集体“吐槽”,让这位汉子红了脸。评议结束后,颜家余只说了五个字:“我错了,我改!”如今,颜家余主动在村上一家茶叶产业园打工。

平利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三苦三真”精神,体现的是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的党性修养,体现的是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的务实作风,真抓实干、敬业奉献的进取精神,体现的是牢记宗旨、真情为民的群众路线,干群一心、攻坚拔寨的强大合力。三年来,“三苦三真”的平利精神已经成为平利的一个精神符号,是脱贫攻坚战役留给干部群众的一笔宝贵财富,让广大干部的党性得到了锤炼,作风得到了转变。这种“三苦三真”精神,已经在平利大地上深深扎根,在各条战线上普遍渗透,也成为决胜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

“四个三”构成的“平利经验”

党组织力量的三方联盟(帮扶单位部门、帮扶工作队、村”)是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石;现代商业020模式的三级管控(县、镇、村)是脱贫攻坚的现代管理;定性定量结合、公开公平公正的三色对标(黄、红、绿)是脱贫攻坚的立体监督;固本强身的三变改革(资金、项目、分红)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千军万马上战场,不能容忍怠战,更不能允许混战,引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组织,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战场考核考察的公平公正问题,堵住了弄虚作假的源头,形成了防范发生腐败的机制,有序推进的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了脱贫攻坚人力物力资源合理配置。

党组织三方支部联盟,是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石。

七一前夕,平利县检察院与大贵镇广兴寨村支部联盟举办了一次表彰活动,同时启动了支部共建扶贫菜园项目。

平利县检察院把党建主业与脱贫主责有机融合,通过整合帮扶单位、贫困村党员和驻村临时党支部力量,组建支部联盟,全面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实现联盟联心联手,凝聚了攻坚合力,确保了帮扶实效。

首先是把党员连在贫困户上,打牢驻村帮扶基础,32名干警全部落实帮扶责任,选拔8名近三年待提拔的后备干部,分批到村开展驻村帮扶支援行动。其次是把党小组挂在片上,拓宽增收渠道,整合支部联盟61名党员,按片划分为4个党小组,落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民风建设等任务,党小组内所有党员捆绑成团,同奖同罚。按照美丽乡村标准,统筹做好村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协调交通、水利等职能部门,帮助村上升级改造活动阵地。新建产业路4.7公里、河堤0.8公里、铁索桥1座、产业用电3.5公里,村容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同时积极谋划产业,坚持长短结合、“三产”融合,提出了围绕“三二一,百千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采取土地流转、进厂务工、配股分红等方式,把产业大户聚在党旗下,贫困户连在市场主体上、绑在产业链条上。通过支部联盟,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下沉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改进了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县检察院精准预防精准扶贫工作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广。

平利县检察院检察长陈猛深有感触:支部联盟就是把检察院的党建主业与脱贫主责有机结合,实现机关党建与农村党建大融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和主战场,通过“支部共建、联盟联心”,共过“联盟党日”、开办“联盟讲堂”、评选“联盟之星”,强化产业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有效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保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与农村支部联盟对应的是社区党建联盟。药妇沟社区距平利县城2公里,近年来随着社区人口增多,新社区工厂发展和电商的迅速崛起,社区管理成了难题。为此,药妇沟社区党支部、新社区工厂党支部、县职教中心党支部、女子创业协会党支部和县电商协会党支部联合组建成药妇沟社区支部联盟。各加盟支部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取长补短开展支部联建,其中,药妇沟社区党支部负责牵头引领,新社区工厂党支部负责吸纳就业,职教中心党支部负责提供技能培训,女子创业协会党支部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等方式助推脱贫攻坚,电商协会党支部负责带动知识青年创业。通过“事务共商、服务共做、党员共管”,有效整合了各种资源,形成了区域性大党建格局。

在支部联盟的带领下,药妇沟社区大力实施“支部+社区工程+贫困户(搬迁户)”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嘉鸿手套、丝印厂等一批小微企业入驻社区开办新社区工厂,实现了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目标,成功探索出“社区+工厂”“支部+新社区工厂+贫困户”发展机制,药妇沟社区也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O2O三级管控模型,强化脱贫攻坚的现代管理。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需要精准。正是对脱贫攻坚有着清醒地认识,平利县一边抓脱贫任务,提升脱贫质量,一边探索新的模式,促进脱贫更加精准。

县上结合平利实际,与相关部门商讨,把商业营销的O2O模式引进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管理以及社区、村组等服务进行无缝对接,打造精准扶贫的“平利模式”。

平利县在全市率先组建了县、镇、村(社区)、组四级微信服务群,建立“线上”网络服务体系,实现贫困群众“点菜下单”;设立县、镇、村、组四级精准扶贫O2O服务站,设立“线下”实体服务站点,实现干部“接单服务”,架起了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建立联动处理机制,按照“集中受理、分类办理、限时办结、过错问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谁答复”“属地管理”等原则,通过微信建群四级分组、信息传递四级分流、问题整理四级分类、事务处理四级分办的“四级四分”法,建立覆盖全县、上下互动、便捷高效的脱贫攻坚O2O服务体系。

通过精准扶贫O2O,平利县把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紧密连在了一起,贫困群众线上随时反映、党员干部线下快速办理,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小事就是党员干部最大的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实现了服务“无盲区”、干群“零距离”。

“红黄绿”三色公开对标,实现脱贫攻坚的全程监督。

对脱贫攻坚工作满不满意?贫困户产业发展、健康状况、建房搬迁等情况进展如何?脱贫实不实,这些脱贫攻坚的具体环节怎么反映,如何督察?这一个个问号,是基层扶贫干部和脱贫群众时刻面对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往是靠问,靠听,靠汇报,如果没有细化方案,也无法全面具体的了解扶贫成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书记郑小东顺应群众期待,多次进行调研、汇集、研讨,结合省市政策,探索创新出“红黄绿”精准攻坚督察办法。每一位干部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联村领导、帮扶干部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都制表放大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此倒逼各级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下足“绣花”功,墙上公开张贴的这张“红黄绿清单”,子目全覆盖、工作无遗漏。为了“红黄绿”对标清单管理规范化,县上出台了《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红黄绿”台账管理办法》,在“红黄绿”督办清单上,贫困户产业扶持、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搬迁建房、教育支持、医疗保障等各项脱贫指标落实情况一目了然,干部的帮扶和贫困户的脱贫过程均有记录。

“红黄绿”清单管理让很多贫困户的问题迎刃而解。今年3月,长安镇双杨村贫困户朱义国自主发展的绞股蓝产业园,由于受到霜害,损失惨重。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帮扶干部一边鼓励他坚定信心,一边为他想办法。很快,在干部帮扶下,朱义国对受霜害的绞股蓝进行了补栽。1个月后,朱义国的绞股蓝产业园重新焕发出新绿,朱义国“产业栏”标注颜色也由黄转绿。如今,平利79个贫困村不仅实现了“红黄绿”全覆盖,既有效杜绝了帮扶过程中的急躁症、浮漂症、虚假症、懒惰症,以严和实的作风,又锻造了“四铁”干部队伍,促使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真正沉下身、安下心、干成事,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对“红黄绿”账单上墙,长安镇党委书记魏传伟如数家珍:针对“红黄绿”清单,脱贫村每周一召开例会,干部汇报整改情况、存在问题,重新制定本周台账,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联村领导、帮扶干部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都在墙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现在平利县已经把“红黄绿”清单管理与O2O有机结合,牢牢把握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的要求,成为在脱贫攻坚战场考核考察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的重要依据。着力考察识别干部在困难面前的担当情怀,考察识别干部对复杂情况的驾驭能力,考察识别干部脱贫帮扶的宗旨意识,考察识别干部的清正廉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考察干部,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借助精准扶贫O2O与“红黄绿”精准脱贫办法,采取交叉检查、明察暗访、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多轮次、滚动式督导检查。对扶贫脱贫工作进展缓慢、措施不力、成效不显的,定期抽查复核,“蹲点”督导,形成了防范腐败发生的机制,防止了形式主义,对数字脱贫、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

固本强身的“三变”农村改革,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证。

平利县有个叫“殷刚集团”的综合企业,因土地流转的“三变”改革和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土地流转得钱,配股红利分钱,入企打工挣钱”。50多岁的中原村贫困户高龙胜没想到,从2016年开始,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后,每年收益3000元,政府配套的配股资金,每年还分红。同时,在殷刚的绞股蓝产业园打工,每月收入达2000多元。

像高龙胜这样的贫困户,拿着土地流转资金,享受配股分红,还能在企业务工的,光在殷刚集团的产业园就有80人之多。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让农民有事干能赚钱?平利县以产业扶贫为载体,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积极盘活农村土地、支农资金和农村劳动力三大资源,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工人的“三变”改革新路子。

围绕贫困户脱贫致富,县上按照“财政出资、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原则,根据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虚拟量化配股,实现“农民”变“股民”。按照《平利县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三变”改革配股办法》,鼓励支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参与“三变”改革,所有贫困户户均5000元的配额,作为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企业的股金,使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变资产。仅2018年,全县就安排3031.5万元资金,对接102家经营企业,支持33个计划脱贫村和8个深度贫困村“三变”改革、脱贫致富。委托县农商银行依法依规向6家实施主体投放配股资金,为确保实施主体按配股额度每年兑现保底分红,实现“股民”分“股金”。县上委托县农商银行依法依规实施主体投放配股资金,咬住实施主体带动贫困户作为资金配股的关键环节,强化利益联结,通过资源流转、代养(种)回购、协议用工等途径,实现“资源”变“资本”,促进贫困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利、联心,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增收,按时真脱贫、稳定不返贫。

新社区工厂探索的“平利模式”

平利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移民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搬迁式扶贫、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布局这三支画笔,共同在平利美丽乡村的画布上画出灿若繁星的一个个社区。昔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的苍凉景象,如今变成“楼群园林美如画,走完亭廊是我家”的美丽新村。

脱贫攻坚催生的新社区工厂实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在平利县,走进任何一个社区,都会看到“新社区工厂”这五个字,走进新社区工厂厂区,你会看到几十台排列整齐的机器和专心生产的工人,这也是该县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的一大亮点。

盛夏时节,当大多数人躲在空调和风扇下时,平利县药妇沟社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为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居民吴丰珍搬迁后的新生活。提及新社区工厂,吴秀珍一脸满足,“以往住在山里,遇上下雨就担惊受怕,平时耗着家里的几亩地,生活很艰难。如今搬进社区,不仅在新社区工厂挣到了钱,而且照顾到了老人,又顾了家,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简直是新旧两重天。老板说我工作积极,能吃苦,提拔我当领班,月收入3000多元呢”。

平利嘉鸿手套厂的业主奚精华告诉我们:“我在外打工多年,家乡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好政策吸引我回乡创业,可受到自身文化程度和资金的限制,企业遇到发展瓶颈。县上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到我,帮我招聘工人、培训工人,同时还为我发放了创业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我一定会把这笔钱用到扩大工厂经营上,争取把我的手套厂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增收脱贫。”

这样的新社区工厂,在平利随处可见,分布在平利搬迁扶贫的各个安置社区;这样的老板这样的员工,你无须刻意寻找,他们活跃在山乡社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区能有这样的勃勃生机,贫困人口能有这样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皆源于脱贫攻坚催生的新社区工厂。

脱贫攻坚催生的新社区工厂解决了脱贫攻坚派生的后续难题。平利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让数以万计的贫困户的住房难题得以解决。自2011年起,累计搬迁28555户83307人。在推进移民搬迁过程中,贫困群众以前住在山上,依靠土地仅能维持温饱。如今搬到社区集中居住,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山林,如果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生活来源就没有保障,乡亲们在摘掉“贫困”帽子以后,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怎么办?为加快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脱贫”目标,自2014年起,平利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层反复论证,终于形成了“易地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稳定就业奔小康”的思路,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县上抓住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的发展机遇,结合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一楼门面房大量闲置的现状,确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区百工厂”的建设规划,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思路,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家庭手工业新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新社区工厂发展工作办法》等优惠政策。从领导包厂,到部门联厂,再到干部驻厂,从规划立项、选址建设、登记注册,再到工人招聘、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店小二”式的优质服务,为新社区工厂发展创造一流环境。筑巢引得凤凰归,依托农村社区,发展“每年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吸纳就业20人以上”的劳动密集型新社区工厂,努力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2015年,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在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创办了手套加工厂,紧接着江苏凯灵汽车零部件、广东泽建电子等纷纷入驻药妇沟社区……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都是订单和销售“两头在外”、工艺简单、便于物流运输、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采取连锁式发展模式,发展速度迅猛。

截至目前,全县兴办新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工人月均工资超过2000余元,取得了“创业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倍增效应。

脱贫攻坚催生的新社区工厂固化为脱贫攻坚的“平利模式”。兴办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平利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坚持把新社区工厂与移民搬迁、城镇化有机结合,精心制定“一城十镇百村百社区百工厂”发展规划,严格遵循靠近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四靠近”原则,统一建设农村社区112个,其中大型安置区25个。

借助苏陕扶贫协作平台,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带队外出招商,采取亲自上门、亲自洽谈、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的过硬措施,成功引进了杭州合力电子、香港嘉鸿手套、江苏阳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装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工业园区,辐射11个镇发展新社区工厂83家,形成了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大产业集群。根据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就业扶贫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新社区工厂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把新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4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设立新社区工厂发展办公室(落实6名科级领导、抽调4名优秀干部),建章立制推动新社区工厂健康快速发展。

新社区工厂探索的脱贫模式让平利声名远扬。“新社区工厂+贫困户”脱贫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平利也逐渐被外界广泛关注。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以学者的视觉走遍平利新社区工厂以后感叹道:“平利新社区工厂模式之所以足够给力,就是因为它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支点’,凝聚并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群体处处长赵昱站在全国农民就业培训的高度认可:“平利县的新社区工厂模式,符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趋势,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增收,可以作为一种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在全国推广”。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在“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通过深入平利县对当地“新社区工厂”调研考察,在一批爱心企业大力支持下,与平利县共同发起“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项目”,并以平利县作为试点,共同解决新社区工厂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而探索多方力量合力推动脱贫攻坚的“社会化精准扶贫”新路径。

“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新社区工厂的真实写照。新社区工厂让这些离开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的搬迁群众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尤其是妇女和中老年人群体都能有事可干,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就能安心住下来,不仅稳住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更稳住了大家的心。新社区工厂化解了农村“三留守”问题,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成了“上班族”,农村社区以前那种无所事事、整天打牌混日子的现象不见了,重塑了文明新风,增进了社会和谐。有群众自编打油诗:“打工不再离家园,出门一丈就挣钱,挣钱顾家两不误,老少团聚美梦圆!”

除此以外,新社区工厂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型城镇化打下了好基础,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不仅引回来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而且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从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生活方式和生产业态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搬迁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易地搬迁的后顾之忧,是城镇化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发展新社区工厂,将这些劳动力逐渐培养成了熟练的产业工人,他们必将为承接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奠定坚实的劳动力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新社区工厂的兴起,手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涌现,技能培训、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等配套产业也会跟进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平利在全国首创“新社区工厂+贫困户”脱贫模式,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列为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2017年在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在第四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上被评为“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把平利作为“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平利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已在陕南多个县区落地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以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到处都有动人的“平利故事”

在平利,为了脱贫攻坚,到处都有动人的故事。

脱贫攻坚与农村党建工作的同步推进,一个个濒临瘫痪的农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脱贫攻坚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一大批创新型、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在脱贫攻坚的三项机制考核考验和考察中茁壮成长;一大批农村改革举措在脱贫攻坚的引领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以解决……细数脱贫攻坚战场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基层党组织位于脱贫攻坚最前沿,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还是要靠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引领作用。

正阳镇张家坝村由于支部书记位置已经空缺,没有领头人,导致该村支部人心涣散,各项工作无法正常推进。镇党委经过考察,经民主评议,认为镇财政所副所长张凤宝人老实,有担当、重品行、勤作为,适合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张家坝村脱贫任务,张凤宝坦言,开始他犹豫不定,担心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后来经过组织做工作,意识到自己作为老党员,应该服从安排,将担子挑起来,不辜负组织厚望。

要干就要干好。张凤宝上任后,首先健全支部机构和村委班子,将全村28名党员的思想统一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向群众承诺绝不优亲厚友,所有事务公平公正公开,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从调查摸底到制订规划、因户施策、协调动员、督促落实、矛盾调解,张凤宝带领村委班子几乎天天跑、周周去、月月到。

就在一心工作的同时,张凤宝77岁的老母亲身患肺癌。在母亲最需要他的时候,为了工作,他不得不将照顾母亲的重担交给妻子。

在他的率领下,村委上班子苦干实干,通过旧改新、集中安置和交钥匙工程,使得群众住房彻底变样,在脱贫验收中,张家坝村如期完成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母亲患绝症,不能在身旁尽孝,村民有事情,却第一时间赶到,张凤宝没有做成“孝子”,倒是成了村民不可缺少的“书记”。6月5日,在北京市举办的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第二季启动仪式上,张凤宝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样有温度有泪点的感人故事,在平利还有很多很多……..

古往今来,人们都说老百姓是天、人民是天。脱贫攻坚,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平利干群弘扬“三苦三真”的“补天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补天之歌”。

(责任编辑:蒋琪)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