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国产商业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2019-01-15 09:47 今传媒  作者:黄蕊

一、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类型电影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倾向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无论在哪个国家,时政历史对电影创作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必然注定拥有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背景的深厚积淀。到了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主要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决定了电影创作要受到主流政治色彩的渲染或政治利益的支配。因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电影的生命线拥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迎来了第一个新时期,随着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事业方针的提出,包括影视剧作品在内的艺术创作上,开始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影视创作也在力求摆脱旧俗,重建自己的规范。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电影创作的试探摸索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基本呈现了一种主流趋势——英雄主义赞歌。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已经从低谷走向高峰。1955~1956年电影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上升,这与当时对于文化领域宽松的政策息息相关[1]。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诸如《黄土地》《流浪汉与天鹅》《铁血》《小城春秋》《路》《我的母亲》《木棉袈裟》等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从主旋律上来看,均是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与宣扬,这一主题在这个时期非常显现。无论是倡导英雄主义还是倡导牺牲精神,都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动人的浪漫光彩。

(二)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商业影片在流变中花开无常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高潮时期,历经新中国成立10年之际,一方面得益于较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经过10年之久的电影创作也在逐渐寻找到政治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平衡。这时期的电影创作既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有新的经典内容的输出。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艺术高潮时期, 由政治开明的推动和逐渐习惯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经验的结晶, 民族化的艺术开始形成厚重的光彩。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艺术风格多样、电影叙事相对成熟、题材趋向现实主义的佳作集群出现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品有:《早春三月》《小兵张嘎》《舞台姐妹》《农奴》《李双双》《刘三姐》《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这一短暂时期的繁荣是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电影事业在制作和经验上成熟的体现。

而电影文化的繁荣随着“文革”的到来在70年代戛然而止。进入“文革”后,先后对十几年间拍摄的600多部影片实行全面的封存、禁映,十几年间的电影一夜之间枯萎凋零。这个时期所特有的政治本位的电影传播局面逐渐呈现出来。不仅如此,电影传播媒介的数量锐减,传播功能被弱化。电影创作受到了重创,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也都要按照政治的需求而传播,只有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影才会被广泛传播,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宣扬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电影,着实发挥了极大的教化百姓的作用与功能[2]。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重新看到了希望和生机。电影类型形成了武侠动作、城市喜剧和青春爱情这三大最具中国特色的范式,并发展出军事动作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类型电影与外部的产业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丰富互动[3],能够看到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和合作模式。中国电影观念已经从遵循政治方向定性创作的意念,开始转变到能够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外界的优秀内容,并且以足够包容的心态吸纳世界影视经验,因此,出现了众多真实厚重的作品。中国电影的理论创作在这一时期也在日渐丰富,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理论框架和西方的电影理论。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到了80年代,至今还在沿用的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红高粱》《孩子王》《霸王别姬》《无极》《黑色事件》等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纷纷涌现。就这样在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中,中国的商业影片带着属于它的时代印记经历了社会的沧桑变化。

(三)产业化改革的“新十年”,商业电影迎来春天进入21世纪,商业化的高速运转以及大众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深深植根与电影产业之中,电影体制改革,不断适应着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同时开放的市场环境带给电影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以“大片”为称谓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始活跃于荧屏之上,并且数量增长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不仅如此,商业大片的制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在大环境下有所突破,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影片和商业电影体现初见曙光,并且以更加充满活力的形象和姿态进入到一个更加全新的“新十年”阶段。

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在世界的电影市场和历史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以“80后”“90后”甚至“00 后”为代表的年轻观众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伴随这些年轻观众一同而来的是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属性,二次元文化、IP文化、新媒体社交文化、网络文化等开始与主流文化形态“分庭抗礼”,他们经历过互联网的洗礼,消费观影和消费意识被深深的烙上了网络的印记。这些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包括网络营销、明星话题等电影内涵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受此影响,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呈现出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同时,具有热度的IP电影成为票房的新的号召力。

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发展,社会文化、社会形态、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的变迁都在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着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自主化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创作,青春爱情片、喜剧片、惊悚片、神怪片、警匪动作片、武侠片、悬疑片等同时存在于大银幕上,构建出品种多样、繁荣热闹的中国类型电影的新图谱[4]。

一、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历史演进

(一)早期类型电影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倾向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无论在哪个国家,时政历史对电影创作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必然注定拥有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背景的深厚积淀。到了近现代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主要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决定了电影创作要受到主流政治色彩的渲染或政治利益的支配。因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电影的生命线拥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20世纪50年代,国产电影迎来了第一个新时期,随着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繁荣事业方针的提出,包括影视剧作品在内的艺术创作上,开始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影视创作也在力求摆脱旧俗,重建自己的规范。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电影创作的试探摸索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基本呈现了一种主流趋势——英雄主义赞歌。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已经从低谷走向高峰。1955~1956年电影产量和质量都开始上升,这与当时对于文化领域宽松的政策息息相关[1]。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诸如《黄土地》《流浪汉与天鹅》《铁血》《小城春秋》《路》《我的母亲》《木棉袈裟》等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从主旋律上来看,均是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与宣扬,这一主题在这个时期非常显现。无论是倡导英雄主义还是倡导牺牲精神,都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呈现出动人的浪漫光彩。

(二)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商业影片在流变中花开无常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高潮时期,历经新中国成立10年之际,一方面得益于较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经过10年之久的电影创作也在逐渐寻找到政治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平衡。这时期的电影创作既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有新的经典内容的输出。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艺术高潮时期, 由政治开明的推动和逐渐习惯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经验的结晶, 民族化的艺术开始形成厚重的光彩。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艺术风格多样、电影叙事相对成熟、题材趋向现实主义的佳作集群出现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品有:《早春三月》《小兵张嘎》《舞台姐妹》《农奴》《李双双》《刘三姐》《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等。这一短暂时期的繁荣是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电影事业在制作和经验上成熟的体现。

而电影文化的繁荣随着“文革”的到来在70年代戛然而止。进入“文革”后,先后对十几年间拍摄的600多部影片实行全面的封存、禁映,十几年间的电影一夜之间枯萎凋零。这个时期所特有的政治本位的电影传播局面逐渐呈现出来。不仅如此,电影传播媒介的数量锐减,传播功能被弱化。电影创作受到了重创,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也都要按照政治的需求而传播,只有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电影才会被广泛传播,如《地雷战》《地道战》等宣扬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电影,着实发挥了极大的教化百姓的作用与功能[2]。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制度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重新看到了希望和生机。电影类型形成了武侠动作、城市喜剧和青春爱情这三大最具中国特色的范式,并发展出军事动作这一正在崛起的新范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类型电影与外部的产业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丰富互动[3],能够看到海峡两岸的电影交流和合作模式。中国电影观念已经从遵循政治方向定性创作的意念,开始转变到能够用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外界的优秀内容,并且以足够包容的心态吸纳世界影视经验,因此,出现了众多真实厚重的作品。中国电影的理论创作在这一时期也在日渐丰富,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理论框架和西方的电影理论。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到了80年代,至今还在沿用的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红高粱》《孩子王》《霸王别姬》《无极》《黑色事件》等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纷纷涌现。就这样在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中,中国的商业影片带着属于它的时代印记经历了社会的沧桑变化。

(三)产业化改革的“新十年”,商业电影迎来春天进入21世纪,商业化的高速运转以及大众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深深植根与电影产业之中,电影体制改革,不断适应着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同时开放的市场环境带给电影产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以“大片”为称谓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始活跃于荧屏之上,并且数量增长呈现阶梯式上升态势。不仅如此,商业大片的制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在大环境下有所突破,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影片和商业电影体现初见曙光,并且以更加充满活力的形象和姿态进入到一个更加全新的“新十年”阶段。

得益于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步在世界的电影市场和历史舞台中占据一席之地。以“80后”“90后”甚至“00 后”为代表的年轻观众成为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而伴随这些年轻观众一同而来的是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属性,二次元文化、IP文化、新媒体社交文化、网络文化等开始与主流文化形态“分庭抗礼”,他们经历过互联网的洗礼,消费观影和消费意识被深深的烙上了网络的印记。这些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包括网络营销、明星话题等电影内涵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受此影响,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呈现出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同时,具有热度的IP电影成为票房的新的号召力。

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社会环境的变革而发展,社会文化、社会形态、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的变迁都在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着中国电影的类型化、自主化发展。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创作,青春爱情片、喜剧片、惊悚片、神怪片、警匪动作片、武侠片、悬疑片等同时存在于大银幕上,构建出品种多样、繁荣热闹的中国类型电影的新图谱[4]。

 

二、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传播状况及转变

(一)主旋律电影影响下的主流价值观时期

关于主旋律电影的界定,业内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笔者看来,所谓主旋律电影,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相关联,并且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的电影内容。而这些电影内容直接反映着关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社会进步等思想方针,强调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重大题材影片。人物必定是英雄人物,换言之一定是对国家、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做出重大贡献的。价值导向必定是爱国、风险、牺牲等。比如电影《大决战》《重庆谈判》等属于以历史大事件为背景的影片类型;《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邓小平》《任长霞》等则是以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为背景题材的影片类型。这两类作品无论是呈现历史原貌还是刻画历史人物,最终传达的都是关于民族团结和进步、伟人伟大和传奇的主流价值观。与传统主旋律电影相比,近期的新主旋律电影从《建国大业》开始,到《十月围城》《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甚至《竞雄女侠秋瑾》等影片,呈现出与传统主流电影不同的新的特点和变化,近期的主旋律电影既符合传统主旋律电影定义的基本内涵,比如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思想等,但其电影类型更向商业片靠拢。新主旋律电影具有新的价值体系规范,明显融入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一种创新,在意识形态表达上不再强势。下一节会具体探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商业电影。

(二)价值观的乱象时期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横空出世,开创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先河,《英雄》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而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国产商业大片先后走进人们的视野,问鼎各大影院。这些大片不仅投资体量令人瞠目,演员阵容更是空前,一次又一次热播潮流,创下中国影视票房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也正是由于这些商业大片的出现和热播,使得低沉十多年的中国电影行业看到了春天和希望。但是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影片一度陷入叫座不叫好的境地里,原因在于影片所表现的价值观引发很大争议。比如《英雄》,不但拍摄场面雄伟壮阔、美丽大气,而且演员演技都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但影片传递出的“为了追求和平,可以放弃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价值观实难得到社会认同。比如《无极》,奇幻的题材、戏剧的表演、东方写意的美术,都是大手笔,可谓是一部东方奇幻史诗电影,但影片在豆瓣评分仅5.1。其影片传达的“为了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可以放弃尊严”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背道而驰,引发极大争议。但同时,这一时期也不缺乏宣扬,以正能量为主旋律的电影。比如,《任长霞》《惊涛骇浪》《暖》《世界》《孔雀》等。可这些影片却是叫好不叫座,真正愿意为这些电影买单走进电影院的人却并不多,也因此导致这些电影承载的价值观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大众迫切需求那些能够把主流价值和商业市场相融合的电影[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百花齐放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影视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作为主流价值文化传播渠道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除此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下,中国电影市场也开始呈现出新的活力。产业化改革不断深化,促使电影行业蕴藏着巨大能量,这些创作势能直接推进了中国的商业电影迈入细分化的正轨。新世纪近十年以来,中国电影产品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2010年,美国好莱坞影片《阿凡达》首次在中国票房破10亿,一年后,2011年同样是来自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变形金刚3》成为第二部在中国票房突破10亿的影片。在中国电影最高票房被外来作品“霸占”的两年后,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内地第三部票房破10亿的国产影片。并且,在2012年以后,超过10亿票房的国产影片如雨后春笋,强势“霸屏”。

新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的“爆款”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类型并举的现状,其中四类电影现象引人关注:第一类是以《美人鱼》《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2》《西红柿首富》《羞羞的铁拳》《煎饼侠》《夏洛特烦恼》《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等为代表的“疯癫喜剧”;第二类是以《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捉妖记》等为代表的古装大片成为主打的神怪大片;第三类是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代表的特战英雄电影,第四类是以《芳华》《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等为代表的致青春主题电影[6]。

四大类影片成为新世纪近十年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主导和显面。但在现象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能够感受到对爱国、诚信、敬业、文明、友善、法治、公正等真善美的价值观凸显。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电影创作催熟着中国商业电影市场的繁荣。同时,通过这些商业影片的内容输出,也在重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新世纪以来的商业片正在重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全面市场化、商业化的生产机制,从制片源头上完成观念创新 中国电影的制片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内地基本上是制片厂厂长负责制下的导演中心制,有制片主任,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到了改革开放之初,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为核心,制片制度仍然延续甚至进一步强化了导演中心制。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商业化生产机制的推进,制片人的重要性才重新受到重视,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制片人和 “监制”,他们主要在风格、类型上把关,也涉及市场定位与投资方面的考量,这些制片人、导演、监制一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电影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在中国电影市场变革的浪潮中接受洗礼,从制片观念、影视制作和内容输出等方面能够起到对商业电影进行全面把关的作用。反观目前的中国商业电影,成功突破10亿票房又叫座叫好的内容,无一不是出自这些人之手。从制片源头上一改曾经认为电影是工具、国家机器的思想,从而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绽放出更多的思想之花,因此也让观众在商业电影市场上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二)小人物、小故事,细微之处彰显伟大光辉 在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塑造过分追求高、大、全。这种形象的塑造或许可以满足当时社会下人们对于现世价值的追求,但这样的电影作品未免让人觉得离“我们”太远。新时代以来的“爆款”商业影片则一改这种存在距离感的输出方式,通过那些可以打动人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来构成影片内容,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接地气,容易被影迷接受。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巧妙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这种植入是通过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性格、行为来体现和传达核心精神。比如,以目前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战狼2》为例,主人公冷锋本是特种兵部队的一名普通军人,电影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零缺点、神圣的高、大、全的中国军人的形象。而是用一个“痞帅”的形象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军人形象。冷锋有着与大家心中传统军人形象不太一致的“痞”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是一名极具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的顶级军人。他是神枪手,反应敏捷赶超人类体能极限,战术高超头脑灵活,更有着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一身中国功夫[7]。

这个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军人人物内心善良、并充满正义感。遇见欺凌牺牲战友遗孀的“恶人”,他并没有展现出一种拥有博大胸怀的军人形象,而是凭借自己一身功夫将坏人一招致命。这个人物看到这里才会让人觉得他是立体的,因为他的行为充满争议。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才会有缺点和过失。就因为这个错误也让冷锋接受了最严厉的惩罚。从监狱走出来的冷锋,混迹在非洲,当大家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再一次挺身而出。他拯救国家,解救同胞,同时也为了一己私欲(追杀杀害未婚妻的禽兽)再次与恶势力做斗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再次出现的时候才让人觉得这是合理,是打动人的。通过这种细腻、细微的角色塑造形式,却传达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人性的善良。

(三)辉煌的民族历史,催生和召唤着能够传承文化和品格精神的优秀作品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电影当属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范畴,直接体现着国家软实力,是反映国家当下社会状况。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逐渐凸显,国产商业影片大量涌现的同时,国外商业大片也纷纷扎堆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阿凡达》《变形金刚3》《侏罗纪世界》《生化危机:终章》等好莱坞电影纷纷在国内电影市场实现票房超过10亿的“0”的突破,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巨大,成为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割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商业电影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国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在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兼容多民族特征。传统的文化精神、道德标准使电影展现的重要主题,镜像中的中国人彰显了善良、勇敢、进取的民族品格,这些都在重构着当下中国商业影片的的社会价值观,并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四)借鉴国外成熟的元素进行精良制作和技术突破,通过优质内容重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战狼2》以大场面、大制作、强试听的观看体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制作团队大胆借鉴好莱坞制作手法,并专门聘请好莱坞的顶尖专业团队共同针对影片的技术部分进行精心雕琢和打造,才有后期为影迷呈现出来的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打斗场景,这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战狼2》的成功之道。但实际上,除了像《战狼2》这类动作片外,像《捉妖记》《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类影片在特效技术上同样是大手笔,电视剧产品都早已经告别“五毛钱”特效时代,在大荧幕上的影片在特效技术上更是十分严谨。即便是像《唐人街探案2》《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这类故事感很强的影片,也没有放弃对拍摄制作的追求,影片中呈现的很多精彩的片段均是实景拍摄。这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电影人对待电影这一文化产业的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众多传播渠道中,商业电影越来越成为传播中国价值观的中坚力量。成功突破10亿票房,又叫好叫座的商业影片在题材选择和价值传播上开始回归最朴实、最传统的民族力量、民族内核上。然后运用纯熟的制作手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包装并将其推向市场。事实证明,这种策略使国产商业电影实现了商业利益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赢结局。加之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观影者的审美疲劳,使美国好莱坞影片开始在中国市场受到冲击,带有中国精神的商业电影开始扛起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时代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超过10亿,甚至是超过50亿票房的优秀国产商业片出现。这些成功的商业片在重塑和传播本土价值观的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容为王,讲述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取材角度犀利,直击社会痛点;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至上;创新驱动的产业和文化机制。在新时代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依然是一个不变的主旋律,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今天,更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商业电影这种艺术创作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通过商业电影的生产机制创新、内容布局加持、深化人物塑造、坚持文化传承、持续技术创新等多角度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电影,将文化传承、价值观传递、以及观众的喜爱和接受程度纳入评价影片是否优质的标准范畴。

参考文献:

[1]周星.传统与新生——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大陆电影面影[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版),2001,35(3):97-99.

[2]张晔.“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传播[J].电影评介,2013(6):25-30.

[3]尹鸿,梁君健.建构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演变[J].当代电影,2018(7):89-95.

[4]虞吉.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建构的学理路径[A].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5]鲁昱晖,王秋硕.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发展备忘录[J].宁夏社会科学,2016(3).

[6]虞吉,张陈月.新十年中国本土商业类型电影主打流变透视[J].艺术百家,2017(6):19-24.

[7]张锐.浅析电影《战狼2》的文化价值传播[J].电影文学,2017(24):104-106.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