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科普自媒体、"科学"流言终结榜、网络科普作品、科学传播人物

2019-01-17 07: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①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② 杜文龙

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带领团队针对军事装备的特殊性能,积极进行科普创作及传播。

③ 李道贵

云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防震避险的科学知识。

④ 张琦卓(田妮儿)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策划推广部主任、主持人,为科普惠农代言,是黑龙江广大农民心中的科普宣传使者。

⑤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土壤肥料知识、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农业理念的宣传普及。

⑥ 林国乐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将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医学科普领域,公众认知度高,拥有众多粉丝。

⑦ 周 兵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整理了大量报告材料,积极推动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

⑧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传播,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活动。

⑨ 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与观视频工作室合作推出“科技袁人”节目。

⑩ 高文斌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①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② 杜文龙

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带领团队针对军事装备的特殊性能,积极进行科普创作及传播。

③ 李道贵

云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积极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防震避险的科学知识。

④ 张琦卓(田妮儿)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策划推广部主任、主持人,为科普惠农代言,是黑龙江广大农民心中的科普宣传使者。

⑤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土壤肥料知识、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农业理念的宣传普及。

⑥ 林国乐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将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医学科普领域,公众认知度高,拥有众多粉丝。

⑦ 周 兵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整理了大量报告材料,积极推动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

⑧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传播,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活动。

⑨ 袁岚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与观视频工作室合作推出“科技袁人”节目。

⑩ 高文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制定的《公众心理科普纲要》指导着全国的心理科普工作。

资料整理:人民网 姚欣雨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① 《3分钟揭秘“嫦娥四号”月球背面之旅》视频

腾讯制作,对为何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的主要任务、“嫦娥四号”月球车的科学载荷等知识进行科普,浏览量超过309万。

② 《突破瓶颈!光学系统制造达世界先进》视频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创作,呈现了研制4米量级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的重要意义。

③ 《真相》栏目

人民网制作,每月通过舆情数据分析整理当月热点流言,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及时辟谣。

④ “国宝一百天成长记”系列微视频

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创作,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大综艺·动物来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及央视新闻新媒体发起的“国宝一百天成长记”活动,展示了大熊猫的育幼过程,总播放量超3500万。

⑤ 《李治中:癌症的真相》主题演讲

该作品为科普作家李治中(笔名菠萝)在网络视频节目中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癌症的现状、治疗的发展,分析了大众对癌症的诸多认知误区。

⑥ 《机智过人(第二季)》电视节目

2018年8月11日晚8点登陆央视一套,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通过“人机比拼”普及前沿科技。

⑦ “我的科学之yeah”线上挑战活动

中国科技馆抖音官方号“神奇实验室”发起、制作,作品总播放量为17.6亿次,总点赞量近4000万。

⑧ “科普帮帮忙”系列微视频

运用科学知识服务广大观众,在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位居早间时段第一名。

⑨ “解读基因编辑”系列作品

果壳编辑部制作,通过独家资讯及视频素材,解释基因编辑的潜在影响并全面科普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⑩ “真相来了”系列音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创作,以“辟谣”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作品在喜马拉雅FM等音频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超910万。

资料整理:人民网 申佳平

十大科普自媒体

《加油!向未来》官方抖音号

致力于传播科学实验内容和短视频,解锁科学新玩法。

新浪微博@中国天气

“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致力于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坚持发布有趣、有料的原创内容。

新浪微博@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科技馆在微博平台的官方账号,专注于推广和宣传实体场馆以及数字馆的相关科普资源。

“中国科普博览”今日头条号

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重大新闻事件上科学发声,引发科学讨论和全民关注。

新浪微博@玉龙小段

博主段玉龙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科学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积极在新浪微博等平台开展科普节目直播。

新浪微博@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

博主张劲硕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致力于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保育科普。

“物种日历”微信公众号

自然类科学写作平台和原创内容输出平台,传播内容以物种介绍为核心。

“混子曰”微信公众号

以漫画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涉及领域涵盖历史、人文、物理、化学、生物、健康、金融、科技。

新浪微博@Steed的围脖

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介绍天文发现、追踪天象奇观、跟进航天及深空探测的最新进展。

新浪微博@植物人史军

博主、植物学博士史军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水果、植物、生命之美,阐释隐藏在植物背后的人类故事。

资料整理:人民网 张 萌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

真相:人体体液酸碱度总体上十分稳定,仅依靠吃某些食物就明显改变几乎不可能。比如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是7.35—7.45,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疾病状态,需要针对性治疗。换句话说,pH值异常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流言:足贴能吸附体内毒素,具有排毒功效

真相:足贴用过后变黑,号称这就是吸附出来的“毒素”。其实这是商家的障眼法,足贴变黑并不是排毒,而是汗湿了。人体排出“废弃物”主要是通过粪便、尿液、呼吸、汗液、毛发等途径,脚底板并不是主要途径。

流言:咖啡致癌

真相:食物在高温加热时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它被认为对实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但中国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近一半来自炒菜,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同时,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析认为,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喝咖啡会增加人类患癌症的风险。

流言:房间放洋葱可防流感

真相: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辛辣味的来源),对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然而,流感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洋葱对病毒是没有抑制作用的。流感是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免疫力正常的人大多可在3—5天自愈。

流言: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

真相:虽然购物小票上有双酚A,但每克小票中的双酚A含量仅为0.0139克,通过触摸进入人体的量就更少了。以收银员为例,每天接触小票10小时,双酚A摄入量也比安全剂量低42倍。因此,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购物小票,致癌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流言:科学家研发白菜价“神药”,可延长寿命至150岁

真相:2017年,《科学》《细胞》杂志分别刊发论文,介绍对6个月大的小鼠和22个月大的老年鼠分别进行腹腔注射溶剂和NAD的前体物质NMN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MN在一定程度起到了逆转生理老化的效果。但样本数量过少,如果要证实同样的效果能在人体复现,需要再做人体试验,现在就吹嘘其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过于离谱。

流言: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

真相:在中国,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但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它和遗传还有生活方式都有关。

流言:牛奶致癌

真相:“牛奶致癌”是公众对一项实验研究的错误解读。该研究中,大鼠摄入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癌症,同时比较吃酪蛋白(来自牛奶)饲料和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发生肝癌的情况,结果吃酪蛋白的大鼠患癌更多。实际上,如果没有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两组大鼠都不会得肝癌,而且该研究的结论也不能直接外推到人。有关牛奶与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也说明,当前膳食指南推荐的牛奶摄入量(约每天一杯)并不会增加患癌风险。

流言:食盐中含亚铁氰化钾,不可食用

真相: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想要分解,需要在400摄氏度下完成。人们平时在家做饭,温度达到200摄氏度时,菜就已经烧焦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日常吃盐的安全性。

流言:大蒜炝锅会致癌

真相:大蒜炝锅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在炒菜、焙烤食品、烧烤食品中也都存在。但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机构的科学意见,当前国人饮食中的丙烯酰胺尚不足以危害健康。当然,从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角度考虑,多蒸煮、少煎炸烧烤是更好的烹饪方式。

资料整理:人民网 于 露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① “天眼”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2018年2月27日,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一颗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这也是“天眼”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② “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

2018年5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高分五号”卫星可以探测大气、水体等物质的具体成分,能满足我国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③ 袁隆平团队在沙漠种植水稻初获成功

2018年5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地区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

④ “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试航成功

2018年6月12日,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

⑤ “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完成研制部署

2018年7月下旬,由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完成研制部署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向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发起了冲锋。

⑥ “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举办

9月15日,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联合主办的2018全国科普日在全国范围启动。本届科普日以“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

⑦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举办

2018年9月17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致辞。本届大会主题为“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并发表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⑧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⑨ 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举办 7位科学家获奖

2018年11月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林本坚等7位科学家获奖。

⑩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背探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今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资料整理:人民网 赵 鹏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