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理财>房产

一代建筑宗师笔下中国“如画之园林”

2019-02-12 08:44 北京日报  

《东南园墅》

童寯 著 童明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童寯,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著有《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经典作品。

《东南园墅》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其近半个世纪研究的结晶,得到业界极高评价。

东南园林之精美,冠绝华夏。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东南园墅》图文并茂,概览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从赏园之趣、造园之法到园林之史,深刻解析园林的美学内涵,与中国文人的关系,全面细述建筑与布局、装修与家具、叠石、植物配置等营造技法以及中国园林的历史变迁等,内容丰富,字字珠玑。

拙政园雪景

林颐

1983年3月28日,一代建筑宗师童寯离世。1982年7月,童先生因身体不适住院检查,查出膀胱癌晚期扩散。那段时间,童先生心心念念着一件事,就是完成《东南园墅》的书稿。亲友回忆,童先生身上插着管子,还在看报、看资料,还在念叨:“我要快点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根据建筑学者张琴撰写的《长夜的独行者:童寯1963-1983》,《东南园墅》写作缘起,是1977-1978年期间童寯接待欧洲的一个代表团,很多成员竟然以为中国园林是学习日本的,在那时,童先生就有了愿望,要纠正这种认识偏差,要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中国园林。这也是《东南园墅》为何用英文写作的原因。

《东南园墅》

童寯 著 童明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童寯,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著有《江南园林志》《造园史纲》等经典作品。

《东南园墅》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其近半个世纪研究的结晶,得到业界极高评价。

东南园林之精美,冠绝华夏。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东南园墅》图文并茂,概览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从赏园之趣、造园之法到园林之史,深刻解析园林的美学内涵,与中国文人的关系,全面细述建筑与布局、装修与家具、叠石、植物配置等营造技法以及中国园林的历史变迁等,内容丰富,字字珠玑。

拙政园雪景

林颐

1983年3月28日,一代建筑宗师童寯离世。1982年7月,童先生因身体不适住院检查,查出膀胱癌晚期扩散。那段时间,童先生心心念念着一件事,就是完成《东南园墅》的书稿。亲友回忆,童先生身上插着管子,还在看报、看资料,还在念叨:“我要快点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根据建筑学者张琴撰写的《长夜的独行者:童寯1963-1983》,《东南园墅》写作缘起,是1977-1978年期间童寯接待欧洲的一个代表团,很多成员竟然以为中国园林是学习日本的,在那时,童先生就有了愿望,要纠正这种认识偏差,要让世界更多地认识中国园林。这也是《东南园墅》为何用英文写作的原因。

现由童寯之孙童明执笔的《东南园墅》中译版采取了浅近的文言,我猜想原因有二。第一,童寯先生在1936年完成了代表作品《江南园林志》的初稿,该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童先生凝炼精简的写作风格也就此确立,贯穿于此后的每部作品。第二,中国园林的本质特征是“文人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趣追求,点景题额、楹联诗话,文言的表达方式较之通俗白话,显然在气韵上更接近作品的主旨。

《东南园墅》开篇,就把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做了一番比较:“旧派论园者,以为绝妙佳园,必由丹青高手施以妙计。”绘画与园林的密切关系,借用另一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话,一句即可明了。陈先生的《说园》有言:“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中国古代造园名家很多都是画家,比如王维和他的辋川别业。明代是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更有许多学富五车擅丹青的风雅文士,比如计成、文震亨、李渔。陈从周和童寯两先生的书画造诣都是极高的,因此他们品鉴园林的眼光也很独到。

在这一点上,童先生是自认“旧派”的,因此他着力描述“如画之园林”。陈从周曾引童寯之言,谓拙政园“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两人瞩目皆在于,叠山理水,自然情趣。江南水泽,石木相映,构成园林主景。植物配置,家具装修,室内室外,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园林空间或开朗、或静敛、或幽邃,转角有洞天,游园观景就仿佛观赏逐渐铺陈的中国画之长卷。从局部山石堆叠、林木修葺,至整体的构建,都融合诗情画意,人在画中游,得悟中国园林文化艺术之意境。

童先生很重视“叠石”之技艺。《东南园墅》说:“传统中国园林,假山为最奇特之物。” 早在16、17世纪,当“中国风”吹拂欧洲,凡尔赛宫的草坪上就出现了中国式的凉亭,日本美学对欧洲发生影响,那要到19世纪晚期了。何况,日本庭园本身亦受中国悠久影响。童先生从前就写过《石与叠石》,指出中国的造园文艺于六朝末期由高丽传入日本,取掇山之抽象审美意趣,组成枯山水,具佛教禅宗隐义,与我国假山之玲珑曲折异趣,可称为叠山艺术之一变。然则,叠山在西汉园林中即已见记载,梁孝王兔苑之“岩”“岫”,袁广汉园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以开其端。为假山者“以其意叠石”,唯画家能掌其尺度气势。造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观念。

园林要植根传统文化,但童寯先生绝非只强调复古,更不要求建筑物必依旧式兴造。童先生对西洋建筑与美术有着深刻了解。其早年求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后在费城及纽约分别工作了一段时间,此后又考察欧游。他早期撰写的《新建筑与流派》仿佛点将录,对西方建筑流派如数家珍。这种世界性的眼光,同样凝聚在《东南园墅》里,时时注意中西园林的比较。比如,欧洲人和中国人都爱“风景”,亚历山大·蒲柏说“一切园艺皆绘事”,18世纪英国追求“如画美”,热爱山野风景,不过,童先生指出“风景”存在区别。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园林常借山地斜坡,或引水入渠,九曲十八弯,拱门、长廊、幽径、画壁,营造人文气息的想象空间。而欧洲园林呢?童先生举例,从波波利花园远眺博鲁乃列斯基穹顶之动人意象,从梅蒂奇别墅平台喷泉之后方,观赏圣彼得大教堂穹顶之壮美,西方园林强调树木、花草和泉池之间的比例关系,喜欢用对称轴线布置它们。在西方,公园与私家花园并无太大的差别,欧洲人造园或作权威象征,或作锻炼强壮体格之用,承袭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更偏好宏丽壮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造园上表现得相当分明。

中国古典园林是精致的私人化艺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共景观的开放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古与今、中与西融汇一体,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也是童寯先生的遗愿吧。

(责任编辑:刘然)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