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众筹出版的《莫干山》再版:读懂这座山唯有向山而行

2019-02-17 08:11 钱江晚报  作者:孙雯

靠众筹出版的《莫干山》再版,它从百余年前的故事讲起——

要读懂这座山,只有向山而行

苏格兰医生梅藤更和小患者互相鞠躬。

资料照片

本报讯 近日,在杭州玉古路上的“你我茶燕”,浙江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邀来友人,为一座山,也为一本书而聚。

山是莫干山,书是《莫干山》。

2015年9月,仲向平、叶全新、刘建林三位作者,以众筹的方式完成了这本书。近四年过去,许多人来到莫干山,并带走了这本书,让文字写就的“山”,也开始了一段旅程。三位作者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莫干山》竟得以再版。再版的《莫干山》,“增加了一些足以让人惊叹的地理信息,环莫干山区域,一些原生态的的乡村文化小镇,正在为更多人带来优美自然的未来生活。”

莫干山,一直保有它的秀美,又一直在变化。《莫干山》的写作者,几乎抚遍了它的山川草木、人文历史,又不限于此。

梅藤更、张静江、蒋介石、丁玲、马占山、杜月笙……莫干山的山风中,夹带着时代的巨变。

先读一读《莫干山》里那位英国籍医师梅藤先生的故事吧。

梅藤更,杭州人不陌生。

解放路88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开放式的门口,有一组著名的雕像——一位戴礼帽的外国医生,一位小患者,他们互相鞠躬。这位外国医生,就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梅藤更。

靠众筹出版的《莫干山》再版,它从百余年前的故事讲起——

要读懂这座山,只有向山而行

苏格兰医生梅藤更和小患者互相鞠躬。

资料照片

本报讯 近日,在杭州玉古路上的“你我茶燕”,浙江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邀来友人,为一座山,也为一本书而聚。

山是莫干山,书是《莫干山》。

2015年9月,仲向平、叶全新、刘建林三位作者,以众筹的方式完成了这本书。近四年过去,许多人来到莫干山,并带走了这本书,让文字写就的“山”,也开始了一段旅程。三位作者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过去的2018年,《莫干山》竟得以再版。再版的《莫干山》,“增加了一些足以让人惊叹的地理信息,环莫干山区域,一些原生态的的乡村文化小镇,正在为更多人带来优美自然的未来生活。”

莫干山,一直保有它的秀美,又一直在变化。《莫干山》的写作者,几乎抚遍了它的山川草木、人文历史,又不限于此。

梅藤更、张静江、蒋介石、丁玲、马占山、杜月笙……莫干山的山风中,夹带着时代的巨变。

先读一读《莫干山》里那位英国籍医师梅藤先生的故事吧。

梅藤更,杭州人不陌生。

解放路88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开放式的门口,有一组著名的雕像——一位戴礼帽的外国医生,一位小患者,他们互相鞠躬。这位外国医生,就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梅藤更。

1881年11月,梅藤更和19岁的妻子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史密斯——一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女护士,走进了杭州城,在此生活、工作了45年。

“当年开设不久的广济医院简陋之极: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药房、没有手术室。到1926年梅藤更退休离任时,史料记载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三个手术室、住院病人4000例左右,是全国最大的西医医院之一。”《莫干山》里写下的数据,背后是梅藤更倾注的用心。

梅藤更没有将他的医术囿于当时杭州城东的广济医院,因为,他走进了莫干山。

1910年,梅藤更夫妇已经在杭州居住了29年,这一年,他们在莫干山建造了炮台山别墅。当年,55岁的梅藤更向山民购买了莫干山西南角炮台山75亩地,在山顶建造了一栋古堡式洋房。

这里是莫干山1号。

仲向平说,缺少维修的古堡可能毁于20世纪60年代的台风。如今,它只剩门柱、裙墙……

端午上山,中秋下山,梅藤更夫妇在这里度过了相对轻松的晚年时光。住进古堡的第一个夏天,南丁格尔想写信告诉英国的亲友,他们夫妻俩遇上一座山的欢欣。

可是,亲友的回信寄到哪里呢?

“这里就是莫干山1号啊!”

这不过是梅藤更的一个玩笑,但,莫干山1号诞生了。

那时的莫干山,除了好山好水,还有贫病的山民。梅藤更眼见他们困于病疼而不能坐视不理。1924年夏天,广济医院莫干山临时医院开张。

梅藤更有一个专门的信差,往返炮台山和三桥埠十几公里寄信、收信,这也是莫干山1号由一个随便叫叫的名字,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莫干山1号的原因之一。信差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每次梅藤更上山,他都敲一面铜锣,飞奔于山野之间,百姓以此为信号,从四面八方赶到古堡看病,大家都知道,梅先生看病不收钱。

那面珍贵的铜锣还在。仲向平说,莫干山1号的第三任看房人褚庆仁的后人,仍然保留着它,还包括一盏台灯、一把小茶壶。

1934年8月30日,梅藤更去世。

他的故事,一直在杭州被讲述,而且,随着史料的丰富,有愈加丰满的细节。

自百余年前至今,为什么莫干山总能让陌生人以此为家?仲向平说,要知道答案,只有向山而行。 本报记者 孙雯

(责任编辑:王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