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央企

民俗慢火车助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

2019-02-21 08:09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由宝鸡开往平凉的6072次公益“慢火车”再一次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在中华民族传统元宵佳节前夕,倾情上演了一台“社火少年慢火车上闹元宵”联欢会。十四名“小关公”和“小穆桂英”身着艳丽的社火服饰,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旅客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陇州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表演者是由陇县各乡镇选送的社火传承人里的佼佼者,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8岁。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6072/6073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继6063次“秦岭小慢车”之后,打造的另一趟公益性“慢火车”,自1996年7月宝中铁路建成通车,22年风雨无阻,在最大限度为沿线旅客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还借助列车流动宣传的形式,积极践行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求,以中秋、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为重点,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此番“慢火车”元宵民俗文化表演的方式可谓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借助火车天然“流动舞台”的特点,以全国各地的旅客为观众,实现了一场成本小但传播半径大的文化宣传活动。

没有绚丽到夺目的灯光背景,没有一流的音响效果,也没有华丽的名嘴主持,但这里却有最用心的演员们和车厢里千百个热情似火的旅客观众们。就在这样的一个空间有限的质朴的“舞台”上,以沿途的山河为背景,小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默默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文化,将文化变成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进行呈现,避免了地域传统文化成为“束之高阁”的“曲高和寡”,以一种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也为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无形中拉动了沿线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慢火车虽然没有高铁一日千里的速度,但却便利了千万沿线乡村的人民,在长达22年风雨无阻的开行中为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拉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以这种流动宣传的模式最大限度传承着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活跃旅途氛围、增强节日气息等方面树立了成功标杆,创造了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额“双丰收”。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由宝鸡开往平凉的6072次公益“慢火车”再一次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在中华民族传统元宵佳节前夕,倾情上演了一台“社火少年慢火车上闹元宵”联欢会。十四名“小关公”和“小穆桂英”身着艳丽的社火服饰,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旅客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陇州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表演者是由陇县各乡镇选送的社火传承人里的佼佼者,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8岁。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6072/6073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继6063次“秦岭小慢车”之后,打造的另一趟公益性“慢火车”,自1996年7月宝中铁路建成通车,22年风雨无阻,在最大限度为沿线旅客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还借助列车流动宣传的形式,积极践行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要求,以中秋、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为重点,突出节俭、安全、祥和、大众化工作理念,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此番“慢火车”元宵民俗文化表演的方式可谓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借助火车天然“流动舞台”的特点,以全国各地的旅客为观众,实现了一场成本小但传播半径大的文化宣传活动。

没有绚丽到夺目的灯光背景,没有一流的音响效果,也没有华丽的名嘴主持,但这里却有最用心的演员们和车厢里千百个热情似火的旅客观众们。就在这样的一个空间有限的质朴的“舞台”上,以沿途的山河为背景,小演员们用精彩的表演默默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文化,将文化变成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进行呈现,避免了地域传统文化成为“束之高阁”的“曲高和寡”,以一种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也为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无形中拉动了沿线经济发展,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慢火车虽然没有高铁一日千里的速度,但却便利了千万沿线乡村的人民,在长达22年风雨无阻的开行中为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拉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以这种流动宣传的模式最大限度传承着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活跃旅途氛围、增强节日气息等方面树立了成功标杆,创造了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额“双丰收”。

(责任编辑:李楠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