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科学思维视角下面向青年受众的新媒体科普

2019-02-27 13:53 今传媒  作者:殷梦娇,阮  菲

摘 要:本文在科学传播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以科学思维作为科普工作新思路,选择以青年受众为传播对象,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为研究焦点,遴选互动性高、对话感强、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新型媒体进行科普路径研究。

关键词:科普;科学思维;新媒体;青年受众;UGC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一、科学思维传播视角下的科普新思路

1.科学思维传播是科普工作不可缺失的一环

科普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除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之外,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也很重要。

本文将《纲要》中所提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个概念,进行提炼合并为一个概念,即“科学思维”。

纵观目前的科普研究,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一是科普的路径上,如线下路径——科普场馆的建设,或线上路径——对科普传媒的研究;二是科普的内容上,主要涉及具体的科学知识普及,如气象科普、体育科普、转基因技术科普等。

但目前的科普研究并没有对科学思维的普及传播给予足够的重视,能找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极少。目前学界对科学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从某种学科、某个特定的课题中提炼出科学思维方法论,其读者对象是科学共同体、学术同行,而不是普通大众。但是对如何将科学思维方法论传播出去,对受众起到函化培养作用,却很少涉及,即便有也是从学科教育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角度出发的,而对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这个科普传播的关键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涉足。

2.科学思维传播比科学知识传播更有必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公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能比掌握具体的某种科学技术知识更加有必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一个不专门从事某项科技工作的普通公民来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可以通过即时搜索、查阅电子文献、观看公开课程等方式快速便捷地获取,因此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获取门槛并不高。

但是,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爱智求真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伪科学传播滋生的温床。温家林、张增一(2018)[1]通过对张悟本“绿豆茄子”养生谣言的微博传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社交媒体中错误信息传播的确存在“回音室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这反映了公民掌握科学思维、分辨和抵制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要达到《纲要》中所述“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目标,科学思维方法的传播和培养必不可少,本文即着眼于科学思维传播视角下的科普工作新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在科学传播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以科学思维作为科普工作新思路,选择以青年受众为传播对象,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为研究焦点,遴选互动性高、对话感强、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新型媒体进行科普路径研究。

关键词:科普;科学思维;新媒体;青年受众;UGC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一、科学思维传播视角下的科普新思路

1.科学思维传播是科普工作不可缺失的一环

科普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除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之外,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也很重要。

本文将《纲要》中所提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个概念,进行提炼合并为一个概念,即“科学思维”。

纵观目前的科普研究,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一是科普的路径上,如线下路径——科普场馆的建设,或线上路径——对科普传媒的研究;二是科普的内容上,主要涉及具体的科学知识普及,如气象科普、体育科普、转基因技术科普等。

但目前的科普研究并没有对科学思维的普及传播给予足够的重视,能找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极少。目前学界对科学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从某种学科、某个特定的课题中提炼出科学思维方法论,其读者对象是科学共同体、学术同行,而不是普通大众。但是对如何将科学思维方法论传播出去,对受众起到函化培养作用,却很少涉及,即便有也是从学科教育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角度出发的,而对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这个科普传播的关键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涉足。

2.科学思维传播比科学知识传播更有必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公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可能比掌握具体的某种科学技术知识更加有必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一个不专门从事某项科技工作的普通公民来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可以通过即时搜索、查阅电子文献、观看公开课程等方式快速便捷地获取,因此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获取门槛并不高。

但是,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爱智求真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伪科学传播滋生的温床。温家林、张增一(2018)[1]通过对张悟本“绿豆茄子”养生谣言的微博传播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社交媒体中错误信息传播的确存在“回音室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这反映了公民掌握科学思维、分辨和抵制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要达到《纲要》中所述“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目标,科学思维方法的传播和培养必不可少,本文即着眼于科学思维传播视角下的科普工作新路径研究。

 

二、基于公众参与模型的新媒体科普路径

1.科学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

科学传播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传统科普阶段,将受众视作被动的、同质的,运用传播学中的“皮下注射理论”、“函化理论”对受众进行单纯的教育灌输;二是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对受众进行初级分类,运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开始对受众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科普;三是公众参与科学阶段,采用对话模型,将受众视作异质的、多元的、主体间性的,运用传播学中的“个人差异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差异化的、个性化的科学传播[2]。

2.基于公众参与模型的新媒体科普路径

本文即在科学传播的最新阶段——“公众参与科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受众差异,选择以青年受众为传播对象,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为研究焦点,遴选互动性高、对话感强、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新型媒体进行科普路径研究。

(1)基于知乎“科普”话题的研究

知乎是一个网络问答社区,它是依托Web2.0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知识共享平台,它是一种将“提问-回答”功能与网络社区互动功能相结合的、具有社交媒体属性的网络平台[3],截止2018年底,其注册用户数破2.2亿,同比增长102%,是一个具有极高成长性的知识分享传播平台。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知乎联合艾瑞共同出台的《知乎用户刻画及媒体价值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知乎用户中,“24岁以下的新新人类和25-35岁的社会中坚,则分别占比22%和61%”,而这两类用户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科普传播对象——35岁以下的青年受众群体,而青年用户正是知乎的核心群体,占到所有用户的83%。且活跃在知乎上的青年受众群体,不仅仅在数量上具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表现出极高的求知好学欲。《报告》指出,“渴望通过知乎学习知识与自我提升”的用户占比最多,达70.6%,还有65.5%的用户使用知乎“提问和查找专业领域知识”,“浏览和搜索话题内容”是他们的主要行为。面对这样一群具有较高的自我提升意识、求知若渴的青年受众,无疑是科普传播最高效最必要的阵地。

截止本文的成稿日期为止,知乎“科普”栏目的关注用户达到了316.5万,该话题下的提问数达到了10.5万,可以说科普话题在知乎平台上堪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以下是对“科普”母话题下的子话题进行的穷举罗列:“伪心理学、好奇实验室、局部气候、生理科普、冷知识、科普知识、物理科普、中国科普博览、扫盲科普、饮食科普、健康科普、科普杂志、科普推广、强行“科普”、化学科普、科普类视频、动物科普、ELI5、少儿科普、天文科普”。从以上子话题的标签可以看出,目前知乎的科普话题主要还是以科学分界,作为主要的科普分类依据,而独独缺少了对“科学思维”应有的重视。

从科普内容的角度来说,笔者将知乎“科普”话题下的用户回答帖,按照“热门度”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其中最受欢迎的前三条回答内容,实际上属于以下两个问题:“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反常识的知识?”这三条回答内容分别获得了7.4万、6.2万、5万的赞同数,可见有许多用户对于自己超出自己现有认知边界的、自己当前知识体系框架之外的科普内容感兴趣,究其原因,猎奇心理人皆有之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对受众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体现。

 

(2)基于B站“科技-趣味科普人文”栏目的研究

bilibili弹幕视频网,简称“B站”,是一个集成了用户自制、分享视频,与用户针对视频的“弹幕”评论两大内容的互动内容平台。且相较于知乎的纯文本互动模式,B站的弹幕功能是一种互动性更强的媒体呈现方式。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以独特的视频体验,让基于互联网的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让B站成为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文化社区。这就为我们的科普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解说空间和互动可能。

B站的用户画像,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B站现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根据极光大数据的调查结果, 哔哩哔哩用户中年龄在15—29岁之间的比例高达90.7%, 相比同行业平均年龄更低;据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 2017 年Q2 夏季报告》,B站位列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偏爱的十大APP榜首。同时,在百度发布的2016热搜榜中,B站在00后十大新鲜关注APP中排名第一。可见,活跃在B站上的核心人群,即为25岁以下的青年受众,该媒体正好有效弥补了知乎25岁以下青年受众,只占25-35岁青年受众比例的三分之一这一问题,可以更好地窥见年轻一代的媒介接触规律。

而从B站用户中,大学学历用户比例高达54.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一点可以看出,活跃在B站上的用户群,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且对于科普内容会表现出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科普内容的角度来说,笔者将B站“科技-趣味科普人文”栏目下的视频内容,按照“综合排序”,即综合考虑了“点击率”“弹幕数”“收藏数”三个因素后的、基于热门度的排序方式,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列,然后将与科普无关的内容去掉后,得到的结果中,排名前十的视频内容分别为“玻璃球的生产工艺、勾股定理、宇宙天体、搓澡泥、地球形状阴谋论、怪异生物、世界级魔术揭秘、航母的修理、《今日说法》科普节目、建筑工与建筑工具”。可见,受众对于科普内容的关注呈现话题多元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话题,一切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突破他们对于日常认知边界的内容,都可以获得高关注度。

三、面向青年受众的新媒体科普建议

1.以科学思维观念作为科普传播的内容侧重点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公众由于科学思维的缺失而容易犯的科学认知偏误:(1)泛科学主义,不明了科学的本质是求证的方法论,错把“不科学”当成一个形容词,去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进行盲目的价值判断;(2)基于个案得出结论,缺乏统计思维,比如身边某个人出现某种现象,就认为这是普遍现象;(3)混淆相关性与因果性,错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4)错把历史当实践检验,认为陈旧的必定是好的,比如说对中医理论中未经科学实验检测过的理论当成是真理;(5)不明了证据强度和结果显著性,误读那些刻意夸大了实验结果的科技新闻;(6)因称名误解科学概念,不懂科学文献查证方法,比如说对“转基因”概念的莫名恐惧;(7)缺乏变量思维,试图用简单因果解释复杂系统,比如说认为腹泻一定是因为吃了某种食物这一单一因素造成的;(8)不明了抽象化概念,把科学模型当做完备解释,比如说认为天气预报不准确是气象台没有尽力;(9)选择性注意,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迷信思维偏误;(10)否定随机事件的概率,陷入泛阴谋论的思维偏误。

2.以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平台作为面向青年受众的科学思维传播阵地

基于对知乎和B站的分析,笔者将从科普内容的制作到科普传播的形式两方面,提出面对青年受众的新媒体传播策略。从内容上来说,应当选取知乎这类问答社区中,热门的、受众关注度的高话题进行科普回答,深度挖掘创建受众关注度高、且较为冷门的科普问题;应当学习B站热门视频的标题写作方式、主题图截取方式、解说表达语态等优点,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话题呈现打入青年受众的视野。而从形式上来说,在知乎“科普”话题下,建立“科学思维”子话题很有必要性,且可以利用B站的弹幕互动性,与处于亚文化部落中的青年受众进行深度的科普互动、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温家林,张增一.社交媒体中错误信息传播的回音壁效应[J].科普研究,2018,13(1):33-40.

[2]王大鹏,李颖.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以受众特征的变迁为视角[J].新闻记者,2015(9):79-83.

[3]余越.网络问答社区中青年舆论呈现特征与引导策略——以“知乎”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78-82.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