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场景视野与计算推荐

2019-02-27 13:50 今传媒  作者:王凌峰,曹文扬

摘 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定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用户的阅读时间、地点、内容等“场景偏好”皆有迹可循。用户行为的可溯性导致新闻编辑的重心慢慢由新闻生产向“场景消费”转变,也决定了当下新媒体编辑中的场景视野;在大数据及消费者个性化的影响下,新闻编辑面对的消费群体更加具象,他们需要更加精准化的计算识别和推送服务。场景视野和计算推荐对编辑尤其是新媒体编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场景视野;计算推荐;聚合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当前新媒体编辑领域正在扩大,虽然传统编辑的报道策划、版面安排、配置报道、标题及版面设计还在发挥其作用,但由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及阅读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场景偏好”皆有迹可循。消费者个体的画像在新技术的应用下逐渐清晰,这些变化导致新闻编辑的重心慢慢由新闻生产向“场景消费”转变,场景视野成为了当下新媒体编辑的基本逻辑思维。以当前流行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APP)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新闻APP自己并不生产内容,它们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为中心,利用技术手段链接各类内容,然后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将内容精准推荐给不同的阅读者,形成新的编辑工作方法,影响和提升着整个新闻编辑流程。

一、聚合类新闻APP

什么是聚合类新闻APP?从各类文献来看,并没有一个固定和公认的定义。最早的新闻聚合实践源自1997年网景(Netscape)公司开发的简易信息聚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它可以按照用户的喜好订阅站点的分类新闻。当内容有更新时,站点会根据用户的订阅将其关注的内容推送至用户,使得其可以实现一站式便捷阅读。后来出现关于内容聚合类的APP,这种内容聚合类APP是以读者为核心,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媒介,倡导信息内容价值,强调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内容聚合的个性化移动出版APP[1]。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聚合APP,就是聚合新闻的APP,一般通过网络技术为支持,运用各种算法从互联网中抓取不同类别的新闻,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精准的推荐。更加深入的认知是这种聚合类新闻APP使用深度链接来聚合内容。深层链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链接技术将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作为独立部分,在自己的平台上直接呈现。第二种是加框链接,聚合平台在 PC 端或移动端将显示界面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间,然后在特定的框里将被链接网站的内容直接在自己的页面上呈现,如今日头条[2]。

二、聚合平台的链接服务是新型的内容编辑

1.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传播流程

依据经典的传播学原理,传播过程中有五个重要的要素,即五个W(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五个要素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是UCG(用户生产内容)大行其道。在数字采集技术、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下,原本由专业的新闻记者生产信息的传媒行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便捷的信息采集、记录和传播,使得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编辑,用户生产的内容成为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改变。以今日头条为例,它以搜索引擎的方式,将众多内容生产者的内容聚合到一起,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精准地推荐给个人,在这里,传播者不仅有传统的媒体内容,还有若干个“头条号”作者,大多数是个人媒体作者,他们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内容进行自我生产和内容传播。二是传播内容的无限性。原来编辑所面对的信息虽然内容及形式多样,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数量还是有限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生产者,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曝光,空间的限制也在削弱,内容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小,使得内容的生产具有无限性。三是传播渠道的改变。除了传统媒介外,新闻编辑要关注的渠道还包括多种智能终端,各种手机应用;以及由于VR/AR技术的发展而提前到来的可穿戴设备等,这些都是未来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四是受众更加个性化。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个人意志觉醒,每个人都想成为不同于大众的人。而受众的个人采编能力的提升,受众与传播者身份界限逐渐消解,编辑工作有向受众倾斜的变化。五是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大数据可以使得编辑抓住受众关注的热点,也会获知受众的信息偏好。但受众偏向往往与新闻价值相悖,他们可能更加偏好低价的、娱乐的信息消费,编辑如何在内容与价值方面进行取舍非常关键。而通过标题党来迎合受众低俗的需求,往往使得传播的效果并不可控。

摘 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定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用户的阅读时间、地点、内容等“场景偏好”皆有迹可循。用户行为的可溯性导致新闻编辑的重心慢慢由新闻生产向“场景消费”转变,也决定了当下新媒体编辑中的场景视野;在大数据及消费者个性化的影响下,新闻编辑面对的消费群体更加具象,他们需要更加精准化的计算识别和推送服务。场景视野和计算推荐对编辑尤其是新媒体编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场景视野;计算推荐;聚合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当前新媒体编辑领域正在扩大,虽然传统编辑的报道策划、版面安排、配置报道、标题及版面设计还在发挥其作用,但由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及阅读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场景偏好”皆有迹可循。消费者个体的画像在新技术的应用下逐渐清晰,这些变化导致新闻编辑的重心慢慢由新闻生产向“场景消费”转变,场景视野成为了当下新媒体编辑的基本逻辑思维。以当前流行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APP)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新闻APP自己并不生产内容,它们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为中心,利用技术手段链接各类内容,然后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将内容精准推荐给不同的阅读者,形成新的编辑工作方法,影响和提升着整个新闻编辑流程。

一、聚合类新闻APP

什么是聚合类新闻APP?从各类文献来看,并没有一个固定和公认的定义。最早的新闻聚合实践源自1997年网景(Netscape)公司开发的简易信息聚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它可以按照用户的喜好订阅站点的分类新闻。当内容有更新时,站点会根据用户的订阅将其关注的内容推送至用户,使得其可以实现一站式便捷阅读。后来出现关于内容聚合类的APP,这种内容聚合类APP是以读者为核心,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媒介,倡导信息内容价值,强调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内容聚合的个性化移动出版APP[1]。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聚合APP,就是聚合新闻的APP,一般通过网络技术为支持,运用各种算法从互联网中抓取不同类别的新闻,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的精准的推荐。更加深入的认知是这种聚合类新闻APP使用深度链接来聚合内容。深层链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链接技术将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作为独立部分,在自己的平台上直接呈现。第二种是加框链接,聚合平台在 PC 端或移动端将显示界面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间,然后在特定的框里将被链接网站的内容直接在自己的页面上呈现,如今日头条[2]。

二、聚合平台的链接服务是新型的内容编辑

1.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整个传播流程

依据经典的传播学原理,传播过程中有五个重要的要素,即五个W(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五个要素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是UCG(用户生产内容)大行其道。在数字采集技术、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下,原本由专业的新闻记者生产信息的传媒行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更加便捷的信息采集、记录和传播,使得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编辑,用户生产的内容成为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改变。以今日头条为例,它以搜索引擎的方式,将众多内容生产者的内容聚合到一起,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精准地推荐给个人,在这里,传播者不仅有传统的媒体内容,还有若干个“头条号”作者,大多数是个人媒体作者,他们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能够掌控的内容进行自我生产和内容传播。二是传播内容的无限性。原来编辑所面对的信息虽然内容及形式多样,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数量还是有限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生产者,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曝光,空间的限制也在削弱,内容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小,使得内容的生产具有无限性。三是传播渠道的改变。除了传统媒介外,新闻编辑要关注的渠道还包括多种智能终端,各种手机应用;以及由于VR/AR技术的发展而提前到来的可穿戴设备等,这些都是未来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四是受众更加个性化。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个人意志觉醒,每个人都想成为不同于大众的人。而受众的个人采编能力的提升,受众与传播者身份界限逐渐消解,编辑工作有向受众倾斜的变化。五是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大数据可以使得编辑抓住受众关注的热点,也会获知受众的信息偏好。但受众偏向往往与新闻价值相悖,他们可能更加偏好低价的、娱乐的信息消费,编辑如何在内容与价值方面进行取舍非常关键。而通过标题党来迎合受众低俗的需求,往往使得传播的效果并不可控。

 

2.链接服务是新型的内容编辑

聚合平台提供的链接是不是内容服务,这在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论,也曾在实践中发生过类似的版权之争。2014年6月,号称“无内容客户端”、“新闻搬运工”的今日头条,遭到广州日报、搜狐等媒体的著作权诉讼,2015年11月,新京报与“一点资讯”也发生了利益纠葛。

提供内容链接的技术服务公司是传播者还是版权的偷窃者?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判定。一是对内容的转码。由于要适应手机、IPAD等不同接收终端,今日头条等新技术公司将不同版权网站上的新闻内容和图片进行重新转码,进行“二次加工”。虽然这种方式对内容本质并没有进行更改,但是对内容的表现形式有所改变,这其实已经是一种侵权。二是绕过原内容提供商而提供的深度链接。这种方式由于绕过了原网站页面,直接在聚合平台上浏览第三方网站内容,严重损伤了第三方版权公司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是一种新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的编辑行为。它通过将不同链接内容的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新闻展现形式,虽然提供的是不同链接,但实质上还是提供内容,并且达到了提供内容的具体行为,是技术革新而形成的新的内容编辑形式。

虽然今日头条也解释说,在转码和深度链接中都加入了版权方的LOGO和品牌标识,但由于其产生了经济效益,原版权方并未受益,所以才引发了先前的诉讼。新的这种内容编辑形式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技术公司的合作,《广州日报》与“今日头条”各解,并开展了内容方面的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辉峰教授就传统媒体是否与“今日头条”合作归结于两方面因素 : 一是版权边界最后如何界定,二是可以带来哪些经济效益。“今日头条”也对于今后与媒体的互利共赢做出了积极姿态,表示除了会向内容提供方导入流量之外,今后还会推出针对内容提供方的利益分配计划,通过广告分成回馈内容生产者,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媒体、用户以及广告主共赢的媒体生态系统[3]。这种新型的媒体生态系统,也对新媒体编辑工作进行了新的划分,对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探寻聚合类新闻APP编辑的新思维。

三、聚合类新闻APP编辑思维

1.场景视野――新闻编辑新思维

聚合类新闻APP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编辑工作方式,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这种编辑思维首先考虑的不是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而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这种行为可以称为“场景思维”。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及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习惯。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为社交而社交,为生活而生活,我们似乎在线上与线下穿梭,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当下媒体消费的特征。而这种新的特征即是一种新的生活场景。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的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 指出了与场景时代相关的五大要素: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他们将这五种要素称为“场景五力”[4]。这五种力量在当下社会中的巨大影响使得新闻编辑中也必须贯彻“场景”的思维。在场景时代,我们应发展为依据用户消费场景而不断变化的“定制服务”。例如,将新闻客户端和地图结合起来,通过定位系统,在用户场景变化之时推送与场景相契合的新闻内容。

2.大数据下的精准计算推荐――新闻编辑新技能

场景的转换是一个层面的改变,而具体到一个个点,也即每一个用户,聚合类新闻APP的编辑思维要考虑的则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推送。

具体的策略则是依托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精准计算能力。首先聚合类新闻APP可以通过后台的设置,采集和分析每个用户不同的阅读时间、内容偏好等信息。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用户的下一步行为,为其推送精准信息。比如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更偏好健康养生类信息,甚至他们更关注与自己病情相关的某一类信息,如高血压等。这样,聚合类新闻APP就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不同消费特点进行精准化的计算推荐。

3.机器审核促使编辑流程再造――新闻编辑新业态

今日头条实行编辑工作中的机器审核制度,通常用户发布一篇文章,都是机器先审核,通过各种数据挖掘算法,协同过滤机制,分析文章是否有重复和违法信息,通过关键词语义检索分析,过滤某些敏感词。然后进行人工审核,看文章是否为软文,或者是广告营销的文章。这种机器加人工的编辑方式,是在新媒体及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新闻编辑业态所做的进化,这种方式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新闻产业链。面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各种算法和精准推荐成为了当前新闻编辑工作中一种新的编辑思维,这也使得编辑突破了新闻工作中的一个节点,改造了整个编辑业务流程,形成新闻编辑的新业态。

结语

场景的变化决定着消费者的媒介消费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场景思维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地位初显。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消费者更加真实和具体,他们需要更加精准化的计算识别和推送服务。场景视野和计算推荐是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编辑工作的新要求,也对其他新媒体的编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张博,邹丹青.内容聚合APP应用的分类及传播特征研究[J].中国报业,2014,(9)(下):17.

吴永祺,万小丽.聚合平台深层链接:以“链接服务”掩饰“内容提供”[J].电子知识产权,2016(8):48.

人民网:“今日头条”引发的网络版权之争[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25/c192370-25534421.html.

(美)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