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浅析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的创新价值

2019-02-27 13:37 今传媒  作者:王卓亚

摘要: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冷题材美声竞演节目,在慢综艺、文化类、偶像养成等细分类别大热的环境里,不仅未遭遇水土不服,还在相对较低的宣传力度下,凭借节目自身形态与口碑经营策略的多重创新赢得了好评。这表明,综艺节目对经典文化艺术的合理改造和价值引领,亦能引起观众共鸣,为传承高雅文化、规范综艺市场提供助力,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综艺创新;声乐;口碑;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近年来,随着国民精神消费需求的日益提升,综艺节目行业发展迅猛。2017年至2018年间,省级卫视平台共播出105档周末晚间季播综艺,网络平台共上线103档网络自制综艺[1],各大平台间竞争激烈。在题材方面,慢综艺、偶像养成、文化类等垂直细分领域成为新的风口;在营销策略方面,倾向于依靠粉丝经济变现,向流量明星借势。良莠不齐的综艺节目市场,呈现出繁荣与乱象交织的特点。

湖南卫视作为国内综艺节目的头部平台,在2018年持续紧跟市场,深化泛娱乐布局,并结合自身青春、快乐的品牌特质向文化领域突破,推出了一档融合古典声乐与流行文化的新综艺《声入人心》。节目首播一周,播放量超过7500万[2],在《好声音》、《奔跑吧》等“综N代”豆瓣评分普遍低于7.0分的情况下,获得9.1分的良好评价,为湖南卫视再添原创爆款。从节目自身角度看,《声入人心》的题材与内容跳出了以往音乐选秀节目的固有模式;从节目受众角度看,这档节目的制作水准、文化融合及对受众需求的探索,给观众提供了有利于塑造节目口碑的探讨话题,有利于为节目形成正面传播效果。

一、《声入人心》的声乐节目形态

此前,美声题材节目在国内较为小众,给观众留下了西装革履、庄重肃穆的刻板印象,《声入人心》瞄准这一小众题材,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进行了改编,通过专业演唱者们流行化的演绎,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让高雅艺术以接地气的方式直抵人心,也为当下缺乏优质原创的综艺节目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节目内容方面,《声入人心》呈现的是交融的音乐,既有国外歌剧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卡门》,又有国内经典作品,如《我的祖国》《在银色的月光下》,以及当代流行歌,如《爱的箴言》《青花瓷》等。对于经典曲目,由伴奏团队向器乐中添加流行元素,并丰富伴唱团队的人声效果,削弱以声乐为核心的古典表演方式给观众现代审美造成的不适应感;对于流行曲目,由伴奏团队强化流行音乐中的管弦乐元素,提升歌曲的厚重感,突出美声力度。除实拍片段外,节目还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了文字解说和影像资料,为观众介绍唱法以及曲目的相关知识。

在人员配置方面,节目组主张偶像可以不只是张扬有态度有个性的人,还可以是非常内敛、有礼貌、有才华的人[3]。节目取消了选秀类节目常用的选手淘汰环节,弱化对竞演者的偶像形象塑造,参与竞演的36位成员分别来自国内外知名学府,演唱功底深厚、形象气质出众,确保了声乐这项专业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在舞台上的呈现水准。

二、《声入人心》的口碑经营策略

口碑的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研究表明口碑在影响消费者决策及行为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4]。由于美声对演唱者专业性的限制,《声入人心》几乎未享受流量明星带来的媒体曝光红利,除依靠创新的节目形态,其口碑经营策略进一步为之赢得好评,引发了观众在社交媒体的分享热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专业团队,包装精良

《声入人心》对节目的视听效果进行了精良包装,在还原大型音乐会舞台效果基础上,提升了娱乐性、科教性。

节目邀请国内资深综艺伴奏团队靳海音弦乐团及熟稔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克等担任伴奏,比起传统交响乐团,这支团队具有丰富的综艺节目音乐改编经验,在听觉方面做到“新瓶装老酒”,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听觉喜好。

对于视觉包装,节目舞台美术追求典雅大气的风格,布景及灯光以暗色调为主,演出服多为休闲西装衬衫,渲染了庄重又富有朝气的舞台氛围;后期制作多采用具有古典金属质感的视觉元素,还为竞演者的高音个数、高音持续节拍数等制作了统计效果动画,帮助观众赏析表演。

摘要: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冷题材美声竞演节目,在慢综艺、文化类、偶像养成等细分类别大热的环境里,不仅未遭遇水土不服,还在相对较低的宣传力度下,凭借节目自身形态与口碑经营策略的多重创新赢得了好评。这表明,综艺节目对经典文化艺术的合理改造和价值引领,亦能引起观众共鸣,为传承高雅文化、规范综艺市场提供助力,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综艺创新;声乐;口碑;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000-03

近年来,随着国民精神消费需求的日益提升,综艺节目行业发展迅猛。2017年至2018年间,省级卫视平台共播出105档周末晚间季播综艺,网络平台共上线103档网络自制综艺[1],各大平台间竞争激烈。在题材方面,慢综艺、偶像养成、文化类等垂直细分领域成为新的风口;在营销策略方面,倾向于依靠粉丝经济变现,向流量明星借势。良莠不齐的综艺节目市场,呈现出繁荣与乱象交织的特点。

湖南卫视作为国内综艺节目的头部平台,在2018年持续紧跟市场,深化泛娱乐布局,并结合自身青春、快乐的品牌特质向文化领域突破,推出了一档融合古典声乐与流行文化的新综艺《声入人心》。节目首播一周,播放量超过7500万[2],在《好声音》、《奔跑吧》等“综N代”豆瓣评分普遍低于7.0分的情况下,获得9.1分的良好评价,为湖南卫视再添原创爆款。从节目自身角度看,《声入人心》的题材与内容跳出了以往音乐选秀节目的固有模式;从节目受众角度看,这档节目的制作水准、文化融合及对受众需求的探索,给观众提供了有利于塑造节目口碑的探讨话题,有利于为节目形成正面传播效果。

一、《声入人心》的声乐节目形态

此前,美声题材节目在国内较为小众,给观众留下了西装革履、庄重肃穆的刻板印象,《声入人心》瞄准这一小众题材,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进行了改编,通过专业演唱者们流行化的演绎,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让高雅艺术以接地气的方式直抵人心,也为当下缺乏优质原创的综艺节目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节目内容方面,《声入人心》呈现的是交融的音乐,既有国外歌剧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卡门》,又有国内经典作品,如《我的祖国》《在银色的月光下》,以及当代流行歌,如《爱的箴言》《青花瓷》等。对于经典曲目,由伴奏团队向器乐中添加流行元素,并丰富伴唱团队的人声效果,削弱以声乐为核心的古典表演方式给观众现代审美造成的不适应感;对于流行曲目,由伴奏团队强化流行音乐中的管弦乐元素,提升歌曲的厚重感,突出美声力度。除实拍片段外,节目还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了文字解说和影像资料,为观众介绍唱法以及曲目的相关知识。

在人员配置方面,节目组主张偶像可以不只是张扬有态度有个性的人,还可以是非常内敛、有礼貌、有才华的人[3]。节目取消了选秀类节目常用的选手淘汰环节,弱化对竞演者的偶像形象塑造,参与竞演的36位成员分别来自国内外知名学府,演唱功底深厚、形象气质出众,确保了声乐这项专业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在舞台上的呈现水准。

二、《声入人心》的口碑经营策略

口碑的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研究表明口碑在影响消费者决策及行为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4]。由于美声对演唱者专业性的限制,《声入人心》几乎未享受流量明星带来的媒体曝光红利,除依靠创新的节目形态,其口碑经营策略进一步为之赢得好评,引发了观众在社交媒体的分享热潮,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专业团队,包装精良

《声入人心》对节目的视听效果进行了精良包装,在还原大型音乐会舞台效果基础上,提升了娱乐性、科教性。

节目邀请国内资深综艺伴奏团队靳海音弦乐团及熟稔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克等担任伴奏,比起传统交响乐团,这支团队具有丰富的综艺节目音乐改编经验,在听觉方面做到“新瓶装老酒”,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听觉喜好。

对于视觉包装,节目舞台美术追求典雅大气的风格,布景及灯光以暗色调为主,演出服多为休闲西装衬衫,渲染了庄重又富有朝气的舞台氛围;后期制作多采用具有古典金属质感的视觉元素,还为竞演者的高音个数、高音持续节拍数等制作了统计效果动画,帮助观众赏析表演。

 

(二)融合流行,消解隔阂

《声入人心》的美声技法属于严肃音乐的表演方式。根据音乐理论家阿多诺的观点,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区别还在于它们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严肃音乐超越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标准化特点,不屈从于文化工业的商品拜物教[5]。而大众的工作生活却是标准化、重复化的,严肃作品的超脱并不符合大众习以为常的心理态度,加之一定的消费门槛,在文化市场难以与流行作品抗衡。《声入人心》为顺利打入市场,融合了流行文化的多种特征,最终以“高雅不高冷”的品牌形象突围。

首先,节目对竞演者形象有所选择。由于大众媒体的演变及影响,流行文化从语言中心转向视觉中心,“颜值”具有极大的经济转化潜力;受消费主义和女性意识影响,中性、柔美的男性外表受到媒体和大众的追捧,在“男色”消费份额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媒体也越来越善于发掘符合当下女性审美的潜在点[6]。《声入人心》颠覆了帕瓦罗蒂等著名美声歌唱家塑造的成熟硬汉形象,选手们外形俊朗、个性多元,平均年龄仅25岁,他们相对不具侵略性的形象特质,尤受女性消费主体的喜爱。

其次,节目对竞演者形象进行解构以使之更加娱乐化。为消解传受主体间的陌生感,节目会为选手贴上观众熟知的标签,如迎合年轻观众使用表情包的特征,将选手郑云龙与“金馆长”等表情进行类比,一改他的“高冷”形象;节目对合作、竞争等情节的设置,也为突出选手人格魅力、让观众寻找人物关系“萌点”提供了空间;此外,节目还自行挑战学院派艺术的权威感,如引用高天鹤对其他选手的“犀利”点评,主动释放对精英文化的抵抗情绪,疏导小众文化隔阂造成的负向情感。

(三)满足受众,打造“拟态艺术殿堂”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似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由于音乐教育在国内普通教育中比重较低且资源分布不均,多数观众缺少接触和欣赏严肃音乐的环境。《声入人心》通过电视与网络等媒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代替的满足”,有望改善严肃艺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缺席。

根据麦奎尔等人总结出的“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声入人心》主要发挥了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三大效用。这档节目的综艺节奏,使它比传统声乐表演易于给今天的观众营造沉浸式观看环境,让观众在高雅艺术描绘的幻想图式中看到异化的理想与现实,增添应对真实生活的动力;节目对流行的融合,增进了观众对节目的亲近感及讨论热情,满足了观众的社会互动需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援引李斯曼的观点: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个性[8],通过严肃作品,观众能发掘自己深层次的审美需求,重新定义自我、彰显个性。

三、《声入人心》的创新价值

(一)改善追逐“流量”的综艺市场现状

流量明星指关注度高、粉丝多、人气高、影响大、商业价值大的当红明星[9],其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影视、综艺、音乐等多栖发展尝试意图将粉丝数量转化为粉丝消费行为,被当做票房灵药和收益保障[10]。随着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综艺节目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播放量成为衡量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而部分节目越来越依赖粉丝经济,将制作经费大量投入明星效应及相关网络营销中,甚至放宽内容尺度以吸引眼球。由于具备综艺感或商业价值高的明星资源有限,同一明星在不同综艺节目中出现多次,导致观众审美疲劳[11]。明星效应还会使节目受众趋于同质,特定明星粉丝在社交媒体“操控评论”、“争抢番位”等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节目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声入人心》顺利打入市场,表明即使没有流量加持,综艺节目也能凭创新立意和节目品质获得大众青睐,向观众传递了兼具优秀品格与专业实力者值得尊重的偶像观,丰富了具有思想内涵的艺术文化节目品类。

 

(二)引领大众审美的文化价值回归

中国电视步入综艺节目大发展时代,从早期的综艺选秀节目,到真人秀与竞技类综艺节目,再到文化类综艺,也体现出不同时期,观众对于电视文化的的不同需求。现今,电视观众已经不再以简单的明星、娱乐作为观看的目的,而开始转向对文化、认知的思索[12]。近两年,《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承载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综艺取得的成功,让泛娱乐背景下的电视节目重拾教育功能。《声入人心》与上述节目类似,在追求市场活动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了传递思想、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声入人心》将竞演者的声乐表演作为内涵载体,传递了古今中外经典艺术歌曲中的价值理念:近到对人与人间美好情感的向往,远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情怀。根据阿多诺的观点,这与流行音乐给人的坐享其成的快感是大不相同的,节目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场所,而是赋予观众超验的精神理性。同时,《声入人心》将国外经典音乐文化与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呈现在同一个舞台,这种敢于进行文化比较的开放态度,表明了对本土音乐的自信心,有利于为观众树立主体意识,增强中国观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传承经典文化艺术

《声入人心》在节目中引入竞演者与歌唱家们的采访片段,以他们从业经历的追求与困境为观众揭示了国内外歌剧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差异:国外音乐剧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而国内剧作则望尘莫及,这是由于国内的创作与演出较少有长期的规划,并且缺乏稳定的观众群体。《声入人心》依靠电视、网络等媒介,对观众的真实生活产生影响,让观众通过这档节目认识声乐之美,并愿意进入剧场关注和了解剧作,从而提升剧作与演员们的社会认可度,改善经典小众文化的市场环境。

四、结语

《声入人心》通过节目形态与口碑经营策略方面的创新,将严肃的声乐表演改造成符合大众喜好的模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节目传承高雅艺术的价值导向、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涵,引领了大众审美文化价值的回归,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为规范综艺市场提供了助力,具有行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腾讯网.2017腾讯娱乐白皮书[EB/OL].http://ent.qq.com/zt2017/whitePaper17/show_pc.htm,2017-12-28/2018-12-10.

[2]鲜声在线.《声入人心》真的能让美声入人心吗[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655917463132079&wfr=spider&for=pc,2017-11-09/2018-12-10.

[3]艾修煜.《声入人心》让高雅音乐不高冷[N].羊城晚报,2018-11-10(A10).

[4]郭国庆,杨学成,张杨.口碑传播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J].管理评论,2007,19(3):20-26.

[5]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9-53.

[6]王彤.“小鲜肉”受追捧现象背后的男色消费与女性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103.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167.

[8](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80-82.

[9]苏矗.网络流行语“流量”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8):79-80.

[10]曹祎遐,樊玥辰.互联网粉丝经济:流量神话还是虚势泡沫[J].上海信息化,2018(9):21-23.

[11]王央.新媒体时代“流量明星”对综艺节目的影响分析——以SNH48为例[EB/O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410.J.20181024.2129.002.html,2018-10-25/2018-12-10.

[12]吴思思,赵佳宝.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回归与创新路径[J].今传媒,2018(7):121-123.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