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00:00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 浩 游 仪 何 勇 刘涓溪 李茂颖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广大代表一致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扎实实推进“三农”发展,掀起乡村振兴的新热潮。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延伸粮食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代表说,“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窝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但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王建伟代表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鼓励老百姓多施有机肥,充分利用秸秆还田,提升耕地肥力。同时通过优质选种、科学培育,用科技手段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多位代表表示,粮食生产要重“量”更要重“质”,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产销对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朝阳市市长高伟代表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向加工、流通等下游环节延伸,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总书记要求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党委书记农宁安代表说,“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正在补齐。”
出行曾是木杠村村民遇到的大难题。山路弯弯曲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宁安代表介绍,近些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村里通了水泥路,去乡里、县里更加便捷。致富路打通了,村里发展百香果等热带水果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希望乡村物流设施更完善些,让农产品出山更方便。接下来将想方设法,努力补上这些短板。”农宁安代表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广大代表表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王建伟代表说,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回收利用后续机制仍不健全。这个难题需要加大力度破解。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民要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改厕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淄博市市长于海田代表说,农村改厕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应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农村改厕重“建”更要重“管”,建议建立专门的管护服务组织,实现管护服务全覆盖。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总书记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讲话,引发广大代表强烈共鸣。代表们表示,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王建伟代表说,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涌现在广袤田野上,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他们将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今后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在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培训,使他们具备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职业素养。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高伟代表说,截至去年底,全国完成了14.8亿亩承包地确权登记,明晰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有利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吃上了“定心丸”。
“要进一步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多种经营模式。”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健代表建议,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新型经营主体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政策,使其尽快茁壮成长。
陈健代表认为,应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金融机构应紧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紧盯广大农民需求,创新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5日 11 版)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广大代表一致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扎实实推进“三农”发展,掀起乡村振兴的新热潮。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延伸粮食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代表说,“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窝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但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王建伟代表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鼓励老百姓多施有机肥,充分利用秸秆还田,提升耕地肥力。同时通过优质选种、科学培育,用科技手段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多位代表表示,粮食生产要重“量”更要重“质”,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产销对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朝阳市市长高伟代表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向加工、流通等下游环节延伸,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总书记要求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党委书记农宁安代表说,“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正在补齐。”
出行曾是木杠村村民遇到的大难题。山路弯弯曲曲,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宁安代表介绍,近些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村里通了水泥路,去乡里、县里更加便捷。致富路打通了,村里发展百香果等热带水果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希望乡村物流设施更完善些,让农产品出山更方便。接下来将想方设法,努力补上这些短板。”农宁安代表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广大代表表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王建伟代表说,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题。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回收利用后续机制仍不健全。这个难题需要加大力度破解。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民要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改厕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淄博市市长于海田代表说,农村改厕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应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农村改厕重“建”更要重“管”,建议建立专门的管护服务组织,实现管护服务全覆盖。
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总书记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讲话,引发广大代表强烈共鸣。代表们表示,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王建伟代表说,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涌现在广袤田野上,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他们将先进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今后应针对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在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培训,使他们具备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职业素养。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高伟代表说,截至去年底,全国完成了14.8亿亩承包地确权登记,明晰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有利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吃上了“定心丸”。
“要进一步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多种经营模式。”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健代表建议,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新型经营主体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政策,使其尽快茁壮成长。
陈健代表认为,应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金融机构应紧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紧盯广大农民需求,创新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