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代表委员聚焦影视创作 真正观照现实提炼时代精神

2019-03-20 13:15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郝天韵 袁舒婕 王坤宁 李婧璇

编者按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影视行业发展的诸多话题引起了一些代表委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例如现实题材创作要跳出“舒适区”、中国特色内容影视剧依靠品质才能真正走出去、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培养体系才能为影视行业“输血”……本期《广电周刊》05版,为读者带来两会上关于影视行业的“好声音”。

全国两会上,影视行业的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图为演员张光北(左)与导演郑晓龙(右)参加讨论。资料图片

“创作需要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描绘时代、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电影制作的永恒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尹力的这句话,在今年两会上引起了文艺界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广播影视创作工作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扎根人民

立足现实主义题材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所强调的。文艺的发展和创新,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践。

2018年被业界称为“现实题材年”,这一年,现实题材佳作不断,从《归去来》《创业时代》到《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大江大河》,这些剧目或是聚焦时代变迁,或是观照现实生活,在创作中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9年,伴随着《芝麻胡同》《都挺好》等剧作的开播,越来越多取材于生活的优质现实题材作品走上荧屏。

编者按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影视行业发展的诸多话题引起了一些代表委员的思考和讨论,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例如现实题材创作要跳出“舒适区”、中国特色内容影视剧依靠品质才能真正走出去、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培养体系才能为影视行业“输血”……本期《广电周刊》05版,为读者带来两会上关于影视行业的“好声音”。

全国两会上,影视行业的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图为演员张光北(左)与导演郑晓龙(右)参加讨论。资料图片

“创作需要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描绘时代、贴近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电影制作的永恒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尹力的这句话,在今年两会上引起了文艺界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广播影视创作工作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扎根人民

立足现实主义题材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所强调的。文艺的发展和创新,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实践。

2018年被业界称为“现实题材年”,这一年,现实题材佳作不断,从《归去来》《创业时代》到《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大江大河》,这些剧目或是聚焦时代变迁,或是观照现实生活,在创作中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9年,伴随着《芝麻胡同》《都挺好》等剧作的开播,越来越多取材于生活的优质现实题材作品走上荧屏。

谈及现实题材,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认为,一部好的现实题材作品首先需要具备美好的价值观,只有具备美好价值观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编剧王丽萍认为,要用最朴素的情感去写老百姓的故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与灵动的,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激起创作者无限的想象力”。

“创作要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表示,当下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年代,对于现实题材创作,提炼时代精神是重中之重,而以明德引领风尚也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看来,文艺工作者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当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丰富他们的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认为,现实题材创作要跳出“安全区”,她以自己创作的经侦题材电视剧《猎狐》举例,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如果只写好人打坏人没有较多新意,“所以我把时间线拉长到20年,把人物放在了国家在经济战线打击犯罪的背景下,来讲述一个复杂的人性故事,也是一个反映大历史的故事”。

走出国门

开创一片海外天空

“好的电视剧应该给人以希望和引领。”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表示,影视文化作品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要通过影视文化作品的走出去,将中国人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光北谈道,中国人必须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自觉,才能真正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影视剧担负着把新时代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任。”全国政协委员、编剧高满堂也表示,中国电视剧在近些年实现了真正的走出去,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国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国外观众、影视机构的重视和欢迎。什么样的影视剧能真正地走出去?高满堂认为,真正能走出去的电视剧,必然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内容,只有这样,国外观众才有兴趣。

作为广电行业的一线从业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阐释了丝路频道助力文化走出去的成果。在孙维看来,丝路上的传统文化正在借助广电的力量逐渐从西安走向全国,并从国内走向国际,积极助力文化走出去。

在纪录片领域,那些真实记录中国当下人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优秀纪录片,也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从纪录片市场化到走出去,从创作革新到传播革新,中国纪录片在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委员、纪录频道导演王建国说。

作为一位国际化的导演,贾樟柯一直从国际视野注视着中国电影的每一点变化:“2018年,中国电影有很多新的进步。中国艺术电影持续获得国际的关注,取得全球的赞叹。”在贾樟柯看来,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从某种角度也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我很有信心”。

培养人才

提供创新根本动力

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广播影视行业亦是如此,专业人才的储备情况直接关系到广播影视创作的质量与水平。今年两会上,张光北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动国有影视公司创作积极性的提案。谈及这份提案,张光北由衷感慨道,要想真正发挥国有影视公司创作方面的主体力量,就必须重新制定新的政策,比如在留人机制上,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关政策,从而最大限度激励有关艺术本源的创作。

张光北建议,国有影视公司要一改以往的人才政策,广招人才,比如很多导演以前就是某些国营电影厂的,要把这些人请回来。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类人才机制,包括好的激励制度。“让他们觉得有希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招年轻人,因为未来年轻人更有希望,只有这样,中国的影视才会做得更好。”

“目前影视文艺领域的人才教育更多停留在大学院校阶段,产业自发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更有实践意义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认为,加之近年来市场热钱对行业形成的冲击,传统广电媒体培养的人才正遭遇一定流失。

曹可凡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办创作学习班,组织电视创作人才广泛交流、共同学习;加大对广电系统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加大对杰出人才的鼓励和嘉奖;打通新人的成长通道,尤其是注重剪辑、舞美、声音等不同工种的人才培养。

“我不仅从事创作实践,也从事艺术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表示,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提升文艺原创力,首先要加强各艺术领域、创新领域人才的扶持与培养,“就当下的艺术教育来说,更应该支持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等,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前提”。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深有感触。她表示,在国内高校或者艺术院校中,有大量有才华有思想有品位的艺术创作人才。比如几乎各大高校都有话剧社、艺术团等,校园的创作也颇具水平,但这些人才并没有完全与社会大舞台对接起来,“创新需要人才。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新语境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