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因法之名》编剧十四易其稿 “啃”下法治题材硬骨头

2019-04-24 13:3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杨雯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指导,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无锡市人民检察院等联合摄制的45集大型法治题材电视连续剧《因法之名》正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每晚两集连播。

法治题材一直是影视行业中一座亟须开发的“富矿”,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沙漠禁区”。此次国家一级编剧赵冬苓和导演沈严、刘海波一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因法之名》正是一部取材于真实案件,着眼于还原社会真相与人性的作品。

“我不愿在写作舒适圈里混日子,那样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赵冬苓毫不掩饰自己知难而“进”的决心,“大众题材可能更容易通过审核,但很难过我自己心里的那一关,相比于温水煮蛙,我更愿意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更有意义的题材。”最初制片方向赵冬苓提供了几个选题方向,其中“平反冤假错案”的选题令她一见倾心:“刚接触这个题材时我就知道难写,但还是希望搏一搏,尽自己一份之力来记录中国法治的进步。”

还原真相 拒绝“哗众取宠”

“因法之名,顾名思义,就是以法律的名义。”谈及剧名的由来,赵冬苓表示,这还得要追溯到她最爱的那部北爱尔兰电影《因父之名》,也正是这部同是平反冤案题材的电影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启发。该剧讲述了部队转业的刑警葛大杰(李幼斌饰)因好友在追捕嫌犯时不幸殉职牺牲,因“怒”生“错”,间接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时隔多年后,在新生代检察官邹桐(李小冉饰)与律师陈硕(王骁饰)的共同努力下,多年冤案最终沉冤昭雪的故事。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指导,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无锡市人民检察院等联合摄制的45集大型法治题材电视连续剧《因法之名》正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每晚两集连播。

法治题材一直是影视行业中一座亟须开发的“富矿”,但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沙漠禁区”。此次国家一级编剧赵冬苓和导演沈严、刘海波一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因法之名》正是一部取材于真实案件,着眼于还原社会真相与人性的作品。

“我不愿在写作舒适圈里混日子,那样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赵冬苓毫不掩饰自己知难而“进”的决心,“大众题材可能更容易通过审核,但很难过我自己心里的那一关,相比于温水煮蛙,我更愿意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更有意义的题材。”最初制片方向赵冬苓提供了几个选题方向,其中“平反冤假错案”的选题令她一见倾心:“刚接触这个题材时我就知道难写,但还是希望搏一搏,尽自己一份之力来记录中国法治的进步。”

还原真相 拒绝“哗众取宠”

“因法之名,顾名思义,就是以法律的名义。”谈及剧名的由来,赵冬苓表示,这还得要追溯到她最爱的那部北爱尔兰电影《因父之名》,也正是这部同是平反冤案题材的电影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启发。该剧讲述了部队转业的刑警葛大杰(李幼斌饰)因好友在追捕嫌犯时不幸殉职牺牲,因“怒”生“错”,间接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时隔多年后,在新生代检察官邹桐(李小冉饰)与律师陈硕(王骁饰)的共同努力下,多年冤案最终沉冤昭雪的故事。

说起此次《因法之名》的创作初衷,赵冬苓表示,在公平正义来临之时,当冤案沉冤昭雪之日,即便法律层面的纠错已经完成了,但对每个人良知、心灵和精神的拷问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因为愤怒冲昏头脑而“误判”的葛大杰、自小就被冠之以“杀人犯之子”的许子蒙还是被关押数年又“无罪释放”的许志逸,他们都没有“错”,而人生却被彻底颠覆。这也正是在她笔下被刻画得最为生动细腻的部分,“有些伤害是永远无法被治愈的,一件冤假错案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情”与“法”的矛盾是法治题材永恒的话题,“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每一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赵冬苓表示,“我更关注这些人在冤假错案影响下的情感与生活,特别是‘受害人’一方。”

不过,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学习后,赵冬苓发现,“没有一件冤假错案是有人故意为之或栽赃陷害”。她指出,我国近年来错案比例逐年下降,国家的司法制度在逐渐完善。所以在《因法之名》中,赵冬苓并没有故意抹黑,也没有刻意颂扬,她表示,希望通过真实来还原真相,《因法之名》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人性本善,我不想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得喝彩”。

对赵冬苓来说,生活本身是个对立体,充斥着冲突而又填满了美好,“如何表现出这种‘矛盾’才是最关键的,通过无底线地夸大人性险恶或塑造虚妄的幸福和谐并不是现实主义。”

有款可查 保持同步更新

赵冬苓从业近30年来,为观众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佳作,其中《激情辩护》《上学路上》《中国地》《红高粱》等作品多次荣获华表奖、飞天奖、金鸡奖、白玉兰奖等最佳编剧奖。其实赵冬苓与法律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作品《猎狐》《冷案》《因法之名》,还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诸多议案,无一不是围绕法律而展开的。

“法律是我天生的兴趣。”赵冬苓直言,“我没有办法停止这份热爱,它对我来说如同手足。”只要与法律相关的题材,赵冬苓便会热血沸腾,愿意不计任何代价埋头于创作之中,有机会她就会去摸索尝试。

不过,《因法之名》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创作时既要保持政治的正确性,又要保证剧本的真实和严谨性,为此整个团队也是煞费苦心,这部剧更成为赵冬苓近年创作中最喜欢也是最花费心血的一部作品。在创作剧本之初,为了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法律细节,赵冬苓还深入司法机关学习了解内部设置和工作流程,“检察院会对我的写作进行层层把关和指导。”她表示,“当时得到的更改意见足足有几页纸之多,我全部熟记于心。”平时一有空闲时间,她便会潜精研思,不放过任何一条法规、一例法条。《因法之名》中所有“罪行”与“处理”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条款,“我们的法律在不断完善,剧本也会时刻跟随法条法规更新。”赵冬苓笑称,“我也算是‘半个法律人’了。”

精益求精 耗时一年之久

赵冬苓观察到,目前市场上一些法律与法治题材相关的作品常常缺乏合理性,她直言“国内外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果真的想要写好这类题材,必须下足功夫去研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正是因为对严谨的要求,《因法之名》也成为赵冬苓编剧生涯中写作最为艰难的一个剧本,光故事大纲就反复更改了十四稿,在编剧行业里被称为“快手”的她完成整个剧本耗时一年之久。尤其是她在写前六稿时断了思路,感到“举步维艰”,不知如何继续完成,那段时间她闭上眼,脑海里就是故事情节的反复设想与再否定,还经常询问他人对大纲内容的意见。赵冬苓坦言:“我一度怀疑自我,甚至感到绝望。但最终大家对于故事的肯定,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不仅剧本创作很艰难,《因法之名》的播出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部作品在审查过程中面临层层把关,几度传出播出消息但一直未能实现。当得知《因法之名》最终在北京卫视定档时,赵冬苓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等待的过程对我来说太漫长了,这种煎熬的心情与创作时的痛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它不能与观众见面,那我真的会遗憾一辈子。”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