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

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图景

2019-05-21 08:44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郑 芩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郑 芩摄

《康居王使者册》简
  郑 芩摄

绚丽多姿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国最古老的青铜制品,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地出土的汉简、纸张,汉唐丝织品、国际货币,造型优雅的北魏、隋唐佛造像……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的“丝路孔道——甘肃文化菁华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516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2件(套),是历年来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展览。

甘肃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西域、东方与西方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通过“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佛陀之路”八个单元,生动展现了甘肃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图景。

绚美彩陶

展厅入口处,因《国家宝藏》节目而著名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件彩陶瓶器口呈圆雕人头像,短发齐额,面庞秀丽,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腹部从上至下饰以三层黑彩图案。它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享有“千岁少女”美称。据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志强介绍,这件文物是本次展览中历史最早、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因此被放在开端。它与彩绘符号陶片、鱼纹彩陶盆等文物一起呈现了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郑 芩摄

《康居王使者册》简
  郑 芩摄

绚丽多姿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国最古老的青铜制品,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地出土的汉简、纸张,汉唐丝织品、国际货币,造型优雅的北魏、隋唐佛造像……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协办的“丝路孔道——甘肃文化菁华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516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2件(套),是历年来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展览。

甘肃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西域、东方与西方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交流为线索,通过“文明序曲”“彩陶之冠”“青铜之路”“嬴秦摇篮”“千里走廊”“丝路交响”“共同家园”“佛陀之路”八个单元,生动展现了甘肃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图景。

绚美彩陶

展厅入口处,因《国家宝藏》节目而著名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件彩陶瓶器口呈圆雕人头像,短发齐额,面庞秀丽,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腹部从上至下饰以三层黑彩图案。它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享有“千岁少女”美称。据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王志强介绍,这件文物是本次展览中历史最早、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因此被放在开端。它与彩绘符号陶片、鱼纹彩陶盆等文物一起呈现了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

甘肃是“中国彩陶之乡”,河陇大地上发现的彩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灿若星辰。其中尤以马家窑彩陶最为闻名,其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多变的纹饰,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高峰,被公认为世界“彩陶之冠”。据介绍,早期的马家窑彩陶纹饰多以水波纹和旋涡纹为主,反映了黄河两岸先民的生活。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锯齿旋涡纹彩陶鼓,在曲颈小口内沿饰以连弧纹,外壁饰黑彩网格纹,内外辉映,饱满雍容。

在第三单元“青铜之路”中,一把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引来游客驻足。这把含锡量在6%-10%之间的青铜刀被认为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此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刀柄端上下内收而较窄,有明显的镶嵌木把的痕迹。由于河陇地区地处东西交通要道,甘肃青铜文化既保有中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又融有域外青铜文化的独特风貌。

文化交响

夏商之际,东夷部族中的一支嬴秦远徙陇右西戎地,繁衍生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嬴秦族群为核心的秦人与西戎有着持久的互动与融合。人面形金饰出土自战国晚期西戎首领的墓葬,面部由金片捶揲而成,高眉骨、深圆眼,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考古学家推测这些金饰可能来自西方,体现了早期游牧人群在中西交流中的媒介作用。

黄河兰州段以西有一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天然狭长地带,是中原腹地通往西域、中亚的重要通道,世称“河西走廊”。“千里走廊”单元介绍了河西地区归汉后,汉廷对河西走廊的开发与经营。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介绍,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仪礼》木简,是目前所见儒家经典《仪礼》最早、最完整的写本,被誉为“天下第一简”,从中可见该地文化的中原身影。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民众迁入河西走廊,他们带来“二牛抬杠”、大型铁犁铧等先进农耕技术与工具。敦煌、嘉峪关、酒泉和张掖高台等地魏晋墓出土的壁画砖上描绘的牛耕图、播种图、扬场图等正是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彩绘耕地图壁画砖,左侧绘二牛驾直辕犁,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展现当时河西地区春耕场景。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张骞“凿空”西域后,开创了连通东方与西方、农耕与游牧等不同文明的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在丝绸之路上西传东渐、相互激荡。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简共计7枚,前4简记载的内容为汉元帝年间康居国使者杨伯刀等前来贡献骆驼,在酒泉遭遇太守及属下估价不公而申诉到朝廷的事,说明汉代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涉外管理制度。公元5-6世纪的波斯陴鲁斯王银币正面为陴鲁斯王头像,头像右侧面部有婆罗文铭文,意为“主上陴鲁斯”,背面中间为祆教圣火祭坛,祭坛左右各有新月纹饰,可见波斯文化的流入。唐代鎏金狩猎纹杏叶形铜牌的通体鎏金纹饰明显受到西亚风格影响,镶绿松石金壶、“大汉乐”铭黄地蓝绿云纹织锦等文物也都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往与融合。

佛教艺术

随着丝绸之路繁荣,佛教也经西域、甘肃传入中原。第八单元通过大量佛造像、经卷等文物,向观众介绍汉魏晋唐时期佛教东传过程中在甘肃地区形成的不同面貌。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胡跪”菩萨影塑,头戴华冠,姿态虔诚,其一尊双手托花,一尊双手捧花。“胡跪”是西域一种跪拜形式,多见于地位较低的供养菩萨。石雕弟子像面型丰润、憨态可掬,表达了唐代雕刻艺术“以形写神”的审美情趣和佛教艺术融于社会世俗的发展态势。由麦积山石窟北魏佛造像、北魏楼阁式石造像塔等文物,可见甘肃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造诣。

此次展览文物门类众多,展品时间跨度长、地理跨度广,是全方位展示甘肃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览。据悉,展览将展至7月21日。

(责任编辑:史雅乔)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