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刘少奇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点

2019-06-12 10:42   作者:刘莹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下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该谈话集中体现了刘少奇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闻工作同样要遵循这一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群众办报”思想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新闻宣传战线的具体化。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有长期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且善于将马列主义思想运用于党的新闻实践进行新闻理论创造,他的新闻思想是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新闻实践的理论结晶。在当时的时代规约和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与同时代党的新闻工作领导者相比较,刘少奇关于党报的群众观点见解更丰富,更符合新闻规律,更强调群众在报刊中的主体地位。70年后的今天,即使传媒环境和媒体运作与过去迥异,但这种基于“群众路线”的办报思想对今天党媒的生存发展仍然有借鉴意义。

群众观点构成刘少奇新闻思想的鲜明特征,是群众路线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刘少奇同志对党的群众观点有精辟阐释,又长期主持新闻舆论工作,其新闻思想体现的群众观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有重要的理论特色和现实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刘少奇形成其基本群众观,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①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指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②谈到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涵时,他指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③这一系列论述集中体现了刘少奇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党的新闻媒体在对待群众的态度和立场上与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保持一致,具有同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刘少奇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一脉相承。

刘少奇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核心地位,“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不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将一事无成,费力不讨好”。④基于此思想基础,他认为新闻事业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重点阐述了后者,强调新闻工作在联系党和人民群众中作用尤其重要,应当承担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责任,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生存状态和情感生活,应当为人民群众服务。刘少奇在1948年的谈话中援引安泰的故事来告诫新闻记者,安泰是希腊传说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接触地面时拥有无穷力量,脱离地面时力量就消失了。“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象(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⑤刘少奇是在告诫新闻人要保持与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联系。刘少奇新闻思想中体现出鲜明的群众性原则,其思想核心是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群众办报理论。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下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该谈话集中体现了刘少奇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闻工作同样要遵循这一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群众办报”思想就是党的群众观点在新闻宣传战线的具体化。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有长期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且善于将马列主义思想运用于党的新闻实践进行新闻理论创造,他的新闻思想是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新闻实践的理论结晶。在当时的时代规约和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与同时代党的新闻工作领导者相比较,刘少奇关于党报的群众观点见解更丰富,更符合新闻规律,更强调群众在报刊中的主体地位。70年后的今天,即使传媒环境和媒体运作与过去迥异,但这种基于“群众路线”的办报思想对今天党媒的生存发展仍然有借鉴意义。

群众观点构成刘少奇新闻思想的鲜明特征,是群众路线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刘少奇同志对党的群众观点有精辟阐释,又长期主持新闻舆论工作,其新闻思想体现的群众观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有重要的理论特色和现实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刘少奇形成其基本群众观,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①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指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②谈到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涵时,他指出: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③这一系列论述集中体现了刘少奇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党的新闻媒体在对待群众的态度和立场上与党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保持一致,具有同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刘少奇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一脉相承。

刘少奇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核心地位,“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所以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不依靠于群众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将一事无成,费力不讨好”。④基于此思想基础,他认为新闻事业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重点阐述了后者,强调新闻工作在联系党和人民群众中作用尤其重要,应当承担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责任,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生存状态和情感生活,应当为人民群众服务。刘少奇在1948年的谈话中援引安泰的故事来告诫新闻记者,安泰是希腊传说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接触地面时拥有无穷力量,脱离地面时力量就消失了。“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象(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⑤刘少奇是在告诫新闻人要保持与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联系。刘少奇新闻思想中体现出鲜明的群众性原则,其思想核心是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群众办报理论。

双向沟通的“桥梁说”,核心是新闻工作者要为人民服务

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诉求,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刘少奇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在很多场合公开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新闻宣传事业为什么至关重要,在刘少奇同志看来,主要在于它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关于党报的作用,刘少奇在1948年提出 “桥梁说”,即报刊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⑥军队是桥梁,人民代表大会、合作社都是桥梁,党报是众多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中重要的一座。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之间就会产生鸿沟,因此新闻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承担起巩固、扩大党和群众之间联系的任务,党要依靠报刊指导工作;同时群众也是依靠报刊把困难、呼声和要求反映上去,把党和政府工作的经验和错误反映上去。

这条桥梁不是单向连通的,而是双向贯通的。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和群众宣传方针、政策,这是上情下达;同时,新闻舆论工作将人民群众的活动和情绪向上反映,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群众呼声和社会情绪,进而依据群众的实践去考察方针政策,这是下情上传。“桥梁说”的独特性在于承认新闻事业“双重喉舌”的特性,强调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因此,刘少奇认为新闻工作者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才能更好地完成桥梁的使命。新闻宣传机构要向人民群众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要关注群众的关心,反映读者的心声,要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

向人民群众负责,新闻工作的成败以群众的评价为最终标准

“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⑦,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体的主人,新闻媒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由群众所提供的,因此,群众不是媒体教化的对象,而是服务的对象、负责的对象。归根结底,新闻媒体要向群众负责。刘少奇对报刊使命的这种认识,决定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原则,即新闻媒体要在党的领导下,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在具体新闻活动中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对群众高度负责。刘少奇说:“党的政策是否正确要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怎样检验?依靠的就是报刊这一“桥梁”。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日常的新闻传播活动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情况,考察党的政策正确与否,这不但是记者的权利,更是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代表群众行使并向群众负责的。刘少奇把能否如实、全面、深刻反映群众情绪,能否反映人民的呼声,作为新闻工作者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表现。

刘少奇认为,党的新闻工作的成败是以群众也就是受众(读者)的评价作为最终标准的。“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⑧在我们党的党报思想发展历史中,刘少奇的这一提法有一定突破,在后来也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论。回溯历史,1948年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环境到和平时期,新闻记者面临着新的读者对象、新的职责使命,需要有不同于之前经验的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为了帮助新闻记者做好迎接新形势的准备,刘少奇有针对性且有创见地提出了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观点,根本上这里的“读者”就是“人民群众”,即党的新闻工作的成败以群众的评价作为最终标准。

为群众服务,新闻事业要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体现。刘少奇认为党的力量源泉来源于密切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群众意味着一切从群众中来,为群众服务,体现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即满足受众需要。报刊要通过日常新闻工作,深入了解来自不同阶层的群众的状况和声音,尤其是对党的政策、工作的反馈情况,“要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来”⑨。这种反映必须全面、真实、深刻、迅速。

刘少奇强调党报从内容和时效上要满足群众的需求。党报及时发布重要政策、公告、重大新闻,往往先天就具有必受性优势,出于特定目的和工作需要,一些读者必须及时收阅,来指导实际工作和生活,比如党政干部群体。普通读者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政治方针、重大变化,进而对日常行动进行指导和决策。获取最新消息同样是受众的心理期待,刘少奇指出报纸时效性的重要,提高新闻传播速度使受众迅速收阅新闻,能够保证党和群众联系的及时性,根本上也是满足群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

向群众学习,新闻媒体的内容和形式要群众化

依靠人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向群众学习,是刘少奇同志的一贯思想。新闻工作者同样要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的形式、群众的语言、群众的写作来主导新闻工作。媒体在制作新闻时要转变语态,从群众接受角度考虑,做容易懂、喜欢看的新闻。文风反映了是否站在群众立场上思考问题。报刊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选择不能随传者的主观意图,而须从受众也就是群众角度考虑。刘少奇要求记者写东西要考虑对象,并且用面向全国、解放区、蒋管区或者外国人等不同的读者对象发稿来举例,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安排报道内容,按照读者的认识能力和接受水平采用相应的形式。刘少奇认为,党的媒体从服务群众出发,使群众爱看、易读,尤其是理论宣传一定要通俗,讲理论要讲透,不能停留在皮毛、现实和表层,而要讲得深刻透彻,就要避免“笼统地讲,得分析”⑩。“分析”即运用通俗、平实的语言和形式。只有讲透、讲好,群众才能看懂,才能爱看,进而加强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某些媒体宣传苍白、教条、灌输,究其根本是没有站在群众立场上,不顾群众需要。

结 语

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群众观点是“群众办报”思想的补充和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他对于党报的桥梁说、对党报“党的耳目喉舌”与“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分析等等观点,既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又是群众路线思想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运用,体现出鲜明的群众观点。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项目“讲好抗日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晋察冀边区新闻人物研究”(批准号:HB17XW007)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②③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页、第348页

④刘少奇:《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页

⑤⑥⑦⑧⑨⑩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第398页、第404页、第396页、第402页、第403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