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2019-06-14 19:02   作者:刘洋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4期

【摘要】党报想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相互联系、内涵完整的有机整体,对推进党报媒体新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河南日报》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闻实践中深化“走转改”,锤炼作风,把讲故事作为改进文风的有效方式,推出长篇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等一系列反映河南生态建设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新闻媒体;守正创新;典型宣传;提升四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守正创新阶段后,如何强起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8年,作为河南宣传思想战线的排头兵,《河南日报》全面增强工作队伍“四力”,驰而不息地打造精品党报,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唱响时代主旋律,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5次,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3次,双创历史新高,为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4期

【摘要】党报想要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相互联系、内涵完整的有机整体,对推进党报媒体新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河南日报》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新闻实践中深化“走转改”,锤炼作风,把讲故事作为改进文风的有效方式,推出长篇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等一系列反映河南生态建设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新闻媒体;守正创新;典型宣传;提升四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守正创新阶段后,如何强起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8年,作为河南宣传思想战线的排头兵,《河南日报》全面增强工作队伍“四力”,驰而不息地打造精品党报,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唱响时代主旋律,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5次,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表扬3次,双创历史新高,为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一、提高政治素质,紧扣伟大思想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

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工作。讲政治不是抽象的,对新闻媒体来说,就是落实到具体新闻实践中,体现到宣传效果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新高度,并对塞罕坝林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报社通过对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发现相关动态新闻较多,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报道较少,急需寻找一个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又具有感人力量的河南重大生态文明典型。

报道小组多方查找资料,从河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文件中有了新收获。文件指出,河南要“构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山地生态屏障,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清黄河故道、淮河、黄河四条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形成‘三屏四廊’生态网络”。凭借长期的政治敏锐度和新闻敏感,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较少关注和报道过的明清黄河故道。

经过与河南省林业厅专家沟通,我们惊喜地发现,明清黄河故道上的民权林场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它与塞罕坝林场都是在1962年被国家林业部收编,同为当时全国五大机械林场之一。

地处黄河故道的河南商丘民权林场与河北塞罕坝林场的万顷碧绿遥相呼应,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本。确定民权林场作为采访对象后,报道小组将线索上报编委会,总编辑董林立即抽调精锐力量组成全媒体报道小分队,在最短时间内深入民权林场进行采访,重点报道这一重大典型,并要求在全面展现林场的历史脉络、写出林场人的精神的基础上,认真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的正确性,深刻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性、引领性和指导性。

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河南有个“塞罕坝”》选题准确,报道及时,开宗明义点出文章的主旨,并在文中多次引用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宏大的视角、恢宏的气势、生动的细节、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商丘民权三代林场人牢记“绿化祖国”使命,在黄河故道的茫茫沙荒上坚守68年,培育“绿色长城”的感人事迹,还通过一组数字的对比,阐释了民权林场和塞罕坝林场在修复生态方面价值相当、意义相同,展现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一脉相承的民权林场人甘于寂寞、任劳任怨、可歌可泣的精神,这样的精神火种,在河北、河南都通过“林三代”传承下来,这正是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最好表达,谱写了精彩的河南故事、励志故事、暖心故事。

可以说,这次报道是党报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新闻实践。

二、锤炼工作作风,在基层中不断提升“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作风。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

提高典型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坚持“三贴近”,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增强贴近时代的在场感,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脚底板下出新闻”“与群众心连心”“用群众语言、讲生动故事”,是《河南日报》人一直坚守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近年来,《河南日报》通过建章立制推动全员走基层。2018年4月下旬,《河南日报》以编委会领导走基层和编辑记者一线蹲点调研为两大抓手,制定了《〈河南日报〉编委会领导下基层调研及编辑记者一线蹲点采访的规定》,通过该方案,实现了“走转改”时间、成果的量化,并通过多种激励和奖惩办法,推动“走转改”常态化、长效化,受到中宣部的表扬。

《河南有个“塞罕坝”》正是记者踏着新年第一场雪,深入基层采写而成。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耐人寻味,得益于两次深入、扎实的采访。

2017年12月26日,由总编辑董林带队的报道小组走进民权林场。进入场区后,所有人都被这片6.9万亩的平原林海震撼了。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报道小组徒步穿越林场,深入了解林场的历史沿革,对林场的各类树种有了大体认知,对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建设有了总体印象,对整个林场起到的防风固沙作用和绿色经济价值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返程后,报道小组对创作这篇文章有了大概构想,但深感人物挖掘不够,鲜活内容不足,独家资料不多,势必影响文章的感染力和饱满度。报道团队决定尽快再访民权林场。

2018年元旦假期刚过,报道小组迎着初雪,再次奔赴民权林场,扩大采访范围,能走的地方全部走到,能见的采访对象全部见到,仅对康心玉、佟超然、王伟、翟鲁民、翟文杰、潘斌等林场人的采访笔记就达数万字。较为全面的素材,为整篇稿件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采访中,记者们也被三代林业人默默坚守的动人故事感染着,甚至与采访对象一起落泪、一起欢笑。参与此次创作的年轻采编人员深有感触地说:记者蹲下去,新闻立起来。这不仅是一次走基层的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党报人有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宣传报道的效果和质量,要想让宣传报道接地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温度,就必须当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挑山工”,走得深入、写得动情、转得彻底,用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推动精品党报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篇稿子从初稿到成稿,大大小小的修改不下20次,稿件上版后,报道小组还在进行着最后的修改,黑白版样上留下了许多红笔勾画的痕迹。

2018年1月9日凌晨2点半,捧着最终的报纸清样,报道小组如释重负。有的同志留下了报纸缩样,作为2018年开年大作的珍贵纪念。

三、讲好河南故事,把握改进宣传报道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演讲,多次运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表达思想、凝聚共识。这种语言风格和特点充满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对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凝练厚重的笔法铺陈黄河故道防风治沙的历史过程,是《河南有个“塞罕坝”》的一大亮点。通过历史记载、当地民谣,文章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风沙盐碱给黄河故道两岸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河南高度重视豫东平原防护林建设形成鲜明对照,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疾苦挂在心”的重大主题。

这篇通讯文字考究优美,“从一亩苗到万丛林”“从一群人到一种魂”“从一抹绿到一条路”三个小标题逻辑清晰,韵味悠长,文中更不乏“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疾苦挂在心”“植树的人却悄然老去,芳华不再”“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在讲故事时,文章用大量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例如1955年夏天,年轻时的康心玉来到林场的最初感受:“最难受的是吃不饱。我在学校一顿饭能吃好几个馍,到了林场老是喝稀汤,饿得心慌。”“忙起来回不了家,就挖一个地窨子,铺上麦秸秆,支个帐篷和衣而睡。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河里水多得是。”当年林场人的艰辛跃然纸上。

在这篇通讯的描绘叙述中,始终饱含着深沉的感情。“树林里有着一座坟冢。坟前既没有墓碑,也没有苍松。这里静静地躺着一位农民护林员高玉臣。他在林场工作35年,所负责的片区极少发生盗树、拉土、毁树苗现象。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死了也要守望林区’,家人将他埋在了林区,由小儿子接替他继续护林。”“在申集分场北界,有7棵高耸挺立的沙兰杨,是康心玉20世纪60年代去东北林场学习时背回来的树枝育成的。半个世纪过去了,大树亭亭如盖,树身已经粗壮到三个人才能合抱,植树的人却悄然老去,芳华不再。”正是有了大量描写林场人爱树护绿、痴心不改的感人情节,才会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使这篇6000多字的稿件虽然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纵深感,读起来却并不压抑沉闷。

四、深化媒体融合,有效扩大重大典型的传播力、影响力

在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从“相加”到“相融”的进程中,要使重大典型宣传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努力提高宣传艺术,运用丰富的新闻手段、形式、方法,深化媒体融合,积极重构新型话语体系,用群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理论、阐释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才能有效扩大重大典型的传播力、影响力。

《河南有个“塞罕坝”》之所以引起纸媒与新媒体的同频共振,源于报道初期的全媒体策划和超常规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媒体深度融合的范例。

由于当天《河南日报》头版需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消息,为了保证这篇6200多字的稿件最优呈现,集团编委会大胆决定,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头版头题的位置,其余位置和2版整版全部留给这篇稿件。版面处理上,一幅林场航拍的压题照片横贯版面,5幅新旧照片对比体现了林场的改天换地,版面大气疏朗。这样的大手笔在《河南日报》历史上并不多见。

同时,早在出发采访前,报道小组就明确树立全媒体理念,将采访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摄像机镜头记录下来,为随后进行新媒体产品制作积累大量素材。

稿件刊发后,借助集团中央厨房的统一指挥调度,这篇稿件在集团各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全时段传播。《河南日报》客户端发布的相关视频,讲述了文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具象展示了文中描述的感人场景。短短半天时间,点击量超过6.1万,成为稿件在网上传播的首轮高潮。随后,又制作了精美海报和《河南日报》动图版“焦点”特刊,在移动端形成第二轮、第三轮热潮。大河客户端、大河网、手机报等集团所属新媒体根据各自特点,制作了各具特色的新媒体产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

一个重大典型的树立,不仅要有爆款新闻产品,还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合力、持续发力。河南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这一重大典型,多方协调,积极组织中央驻豫媒体和省内主要媒体赴民权林场进行集中采访。河南省林业厅下发文件,号召林业系统要学习民权林场精神。商丘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号召当地党员干部要向民权林场学习,并组织商丘当地媒体进行深入采访。商丘民权林场很多干部职工将当天的《河南日报》收藏,场长王伟拉着采编人员的手说:“《河南日报》是我们林场人的恩人。”《河南日报》也主动谋划后续报道,争取对这一典型热度不减,发挥重大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河南有个“塞罕坝”》是党报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体现了党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与担当,对党报媒体挖掘重大典型,做好新时代宣传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河南日报》每年推出一批有分量的作品,这也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这是省委书记王国生对《河南日报》作出的批示。面对日新月异的舆论传播格局,《河南日报》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持开拓创新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用深入基层的脚力、敏锐洞察的眼力、深沉思考的脑力、锤炼文字的笔力,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的进程中,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为《河南日报》总编室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