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唱响小言论专栏的时代好声音

2019-06-14 19:18   作者:刘婵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5期

【摘要】2018年6月1日起,《河南日报》开设新闻短评栏目《今豫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回归基层、小中见大,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角度”反映“大发展”,以简明扼要、平实朴素的评论文风,努力奉献发展与民生的“金玉良言”;以话题多样、作者多元的专栏特色,精心打造冒热气和接地气的“群言堂”;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品牌效应,让“方寸地”长出“常青树”,唱响小言论专栏的时代好声音。

【关键词】今豫言;新闻短评;品牌传播力;舆论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了多次阐释和强调,同时他还提出新闻工作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方式方法,这对促进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入践行“三贴近”“走转改”,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为画出思想舆论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改革发展力量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更大的职责、更重的使命。2018年6月1日起,《河南日报》开设新闻短评栏目《今豫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回归基层、小中见大,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角度”反映“大发展”,发现河南闪光点,唱响中原好声音。

一、以简明扼要、平实朴素的评论文风,努力奉献发展与民生的“金玉良言”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5期

【摘要】2018年6月1日起,《河南日报》开设新闻短评栏目《今豫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回归基层、小中见大,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角度”反映“大发展”,以简明扼要、平实朴素的评论文风,努力奉献发展与民生的“金玉良言”;以话题多样、作者多元的专栏特色,精心打造冒热气和接地气的“群言堂”;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品牌效应,让“方寸地”长出“常青树”,唱响小言论专栏的时代好声音。

【关键词】今豫言;新闻短评;品牌传播力;舆论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了多次阐释和强调,同时他还提出新闻工作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方式方法,这对促进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入践行“三贴近”“走转改”,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为画出思想舆论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改革发展力量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主流媒体更大的职责、更重的使命。2018年6月1日起,《河南日报》开设新闻短评栏目《今豫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回归基层、小中见大,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角度”反映“大发展”,发现河南闪光点,唱响中原好声音。

一、以简明扼要、平实朴素的评论文风,努力奉献发展与民生的“金玉良言”

新闻小言论是刊发在报纸要闻版新闻性较强的短评、微评,它精悍短小,在语言风格方面灵活多变,时而活泼、时而辛辣。对于党报党刊而言,新闻小言论拒绝长篇大论的评述,一改“大块头”的论述风格,犹如万花丛中一点绿,新鲜而别致。这种特点往往更加吸引读者,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也符合“短、实、新”的要求,言之有物,不空洞、不干巴,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报纸版面锦上添花,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吸引力决定着影响力,影响力决定着舆论导向和话语权。[1]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加快,纸媒也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以此来满足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新闻战线的排头兵、领头羊,其小言论专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专栏正是小言论专栏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纸媒、新媒体宣传中小言论板块设置的标杆。事实上,《今日谈》深受读者喜爱不仅是因为其驻扎于国家媒体平台,更是因为其内容质量高,无论是歌颂还是批评,其内容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要,同时,该板块文风灵活多样,文字朴实无华,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作为新闻小言论,该板块的写作角度新颖别致,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和阅读需要,给人启迪。因此,从策划《今豫言》栏目开始,我们就把学习目标瞄准《今日谈》,志在打造一个根植河南本土的、具有中原特色的精品小言论栏目。

选题注重新闻性,以小见大方能言近旨远。一个好的新闻角度,对于提升报道的新闻价值至关重要。[2]《今豫言》小言论栏目,要想有效发挥其聚焦民心、服务大众的作用,其内容方面就需要更加斟酌。首先,其评论的内容必须是人民大众聚焦的、关心的、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内容;其次,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尽管其时效性不能与新闻稿相比,但是,其所要评论的事件必须是最近出现的、最新的,而非早已被时间湮没的事件。当然,追求新闻性不仅仅要注重时效性,还应该敲击时代的脉搏,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甚至有些时候,“慢一拍”正是为了“准一点”“深一度”。例如,2018年6月,《今豫言》刊发一篇小言论,其内容是评论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捐赠300万元积蓄,设立黎明化工研究院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一事,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大家纷纷为老院士的高风亮节点赞。《今豫言》栏目在第一时间将此事作为选题进行了评论,既晓之以理“李俊贤院士‘德不孤’”,又动之以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并最终阐明论点“在人们心态有些浮躁的当下,时代的聚光灯应该多聚焦他们”。该篇文章的作者结合事件拓宽了话题,结合当前人们的社会心态以及年轻人的行为,做了更加深刻的内容引导。全文义正词严之中不乏鲜明的导向性,正中读者下怀,因而受到广泛好评,得到了较高的社会反响。

语言强调有嚼头,牵动人心、引人入胜,能够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语言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这是小言论最典型的特性。要闻一版“寸土寸金”,“今豫言”篇幅很有限,每句话、每个词都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寸。2018年8月10日《今豫言》刊发的小言论《城市“微改造”也得“巨用心”》,全篇加上题目只有400来字。开头由城市建设很粗放、不精细的现象谈起,部分建筑及公共场所“杂草丛生,垃圾散落”,有的居民社区的停车位、停车棚“规划欠妥”,给居民出行造成极大不便,没有长篇大论,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已勾勒清楚事实,文章倾向也已经明朗。接下来作者就事论理,从老城区大拆大建的不足到小改造的优势,仅用一句话就表明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紧接着作者给出了原因,由小及大,从对“微改造”态度的散漫到城市发展的掉以轻心,层层深入并指出对于满足和提升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态度问题。最后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落到了“发展无小事,民生无小事”这一根本主旨之上。这篇小言论,简单明了、一针见血,充分彰显了小言论的特点和价值。

论述要有针对性,直面问题方能发人深省。“问题意识”的增强,是评论员理性提升、知识积淀的一种表现;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是判断评论员素质高低、业务强弱的一把尺子。但在评论写作中,光有“问题意识”还不够,“建设心态”也不可或缺,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调查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推动问题合理解决,甚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2018年7月19日《今豫言》刊发的小言论《“网签约号难”是一面镜子》,“人才网签”的设计初衷本是为了便民,在实际操作中却遭遇约号难,其中原因复杂多样。作者从该事件出发,指出数字化时代,网络政务平台顺应时代要求可以便捷为民服务,但是政策的制定既要满足线上的平台需要,又要满足线下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不通畅、不合理之处也是在所难免,把个体事件摆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去考量,客观分析,不偏不倚。问题提出不难,条分缕析清楚原因也不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是非常必要且需要远见卓识的。这篇言论能够深挖问题,给政策制定者以启示,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能够满足信息共享需要的“窗”,这正是这篇小言论的价值所在。

二、以话题多样、作者多元的专栏特色,精心打造冒热气和接地气的“群言堂”

从专业评论员到跑线记者,从机关领导到文化名人,从基层干部到普通读者,各行各业有思想、有观点的人们都可以成为作者,使《今豫言》这块“绿地”拥有深厚的土壤。也许他们说的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不要紧,说错了大家一起来修正,说对了大家还可以一起来完善。这里是真正的“群言堂”、开放的“话语场”,在这里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看法,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这正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如何激发《今豫言》的活力,使之一炮打响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2018年6月1日,《河南日报》创刊69周年之际,在《致读者》中就提到,“进一步高举党报言论旗,让引领舆论的能力得以提高”,当天《今豫言》栏目经过精心“装扮”闪亮登场,抢眼而夺目,“开栏的话”写明栏目定位,也第一次向广大读者伸出“橄榄枝”。此后,多次在栏目稿件末尾处刊登投稿邮箱,并最后固定在每日的评论版刊头显著位置持续刊登投稿邮箱。此外,编委会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鼓励各部门编辑记者撰写《今豫言》,评论员也发挥自身优势,多方联系筹措,建立特约评论员队伍,打造专家学者智库,共同为《今豫言》出谋划策、提供优质稿件。与此同时,河南日报社所属新兴媒体积极推介,微信公众账号、评论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客户端等多次推出《今豫言》稿件及征稿信息,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关注。多管齐下,效果显著,可以说《今豫言》栏目将纸媒的宣传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以其独具特色的文风和角度,吸引了众多读者,同时引发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该栏目每天可收到稿件几十篇,除此之外,通过电子邮件以及联系电话等方式实现读者与编辑部的互动则更为频繁。

《今豫言》选取热门话题、百姓关注的话题,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值得议论,只要百姓关注,都能够进入其视野,时而赞颂优秀作风,时而针砭虚伪丑恶,时而醍醐灌顶,时而当头棒喝,能够解答疑惑,也会发问警醒……

好评论需要到现场,因为离现场越近,离读者就越近;离实践越近,离真理就越近。[3]2018年8月23日刊发的《不提前打招呼走基层》一文,作者是河南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记者。他在采访中发现,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安排固定行程、不走常规线路,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河南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新常态,从中引发对发挥好“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的思考,“不提前打招呼、直奔基层,才能不浮于表面、与群众走得更近;不听汇报、不要接待,才能掌握实情、作出科学判断;带着问题下基层,才能发现真问题、阵痛点,从而提升决策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文章素材从记者采访见闻中来,有感而发,一事一议,深入浅出。

2018年8月9日刊发的《快马加鞭未下鞍》一文,作者是河南日报社农村经济采访部扶贫口的跑线记者。在河南脱贫攻坚战进入集中总攻的关键时期,新县、沈丘、新蔡3个县成功脱贫摘帽,这一阶段性胜利令人振奋。凭借对脱贫工作的深入了解,作者得知这个线索后,先是撰写了一则消息稿,而后立即撰写配发了《今豫言》小言论,言论中写道,“脱贫攻坚到现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集中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谁更有毅力和韧劲,谁就能获得最终胜利”。这篇言论时效性强,可谓“及时雨”,既总结了成绩、鼓舞了士气,也鞭策和激励了各级各部门不松劲、不懈怠、不停顿,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工作状态,答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2018年8月15日刊发的《服务重在“细、小、实”》一文,作者是一位机关领导干部。他在学习调研走访基层时,听到一些街头巷尾的议论,说现在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也越来越多,但也有一种服务的倾向值得警惕:“高、大、上”的方面往往很下劲,“细、小、实”的方面却总是不走心。不在“实”字上下功夫,就达不到群众的要求,难以让群众满意,长此以往只会怨声载道。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作者对这个问题感受颇深,“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服务别马虎,所谓的作风、境界、党性往往体现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中”。这是一篇出色的小言论,更是一篇从心出发的工作心得,是读者愿意看的真话、心里话。

著名报人、评论家赵超构对《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情有独钟,几乎每篇必读,高度评价其是“微观世界的解剖刀”。这是《今日谈》栏目成功的原因,也是《今豫言》栏目未来的努力方向。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品牌效应,让“方寸地”长出“常青树”,唱响小言论专栏的时代好声音

在纸媒行业中,专栏是报纸版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也具有相应的主题性,而言论专栏作为新闻评论的主要阵地,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语言风格吸引读者,同时也能够以其质朴的语言感动读者。事实上,业界常把言论比作是报纸的“眼睛”、报纸的“旗帜”,可见其在一份报纸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及其不可或缺性、无可替代性,“眼睛”必须保持明亮,“旗帜”必须高高飘扬,让党报在舆论阵地中永葆青春、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对党报言论专栏发展来说,创新是不变的追求,但途中也充满困惑和不易。《今豫言》是一块党报言论新探索的“试验田”:栏目名称是创新,“今”强调时效性,“豫”指向本土化,“言”则是指言论的本质属性,同时谐音“金玉良言”,表达了对本栏目的清晰定位和美好愿望;栏目设计有创新,“今豫言”三个大字以精心设计的书法字立体展现,加以红色半框托起,大气庄重,更史无前例地摆布在文章中间位置,突出醒目;栏目形式也有所创新,专栏固定设在要闻一版,有时会把相关新闻内容附于栏内,“闻”“论”呼应,以“闻”引“论”,以“论”说“闻”,吸引读者阅读;最重要的创新是内容新、观点新、思想新,在言论文章的质量上狠下功夫,在言论的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创造出“第一时间,精彩呈现,深度启迪”的良好效果,微言大义,激浊扬清,就能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言论专栏是党报党刊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新媒介竞争的重要资源。加强品牌化建设、把品牌变“王牌”的征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挥优势,也要着力补足短板。如何在新技术重构媒体版图之时,更好地发挥主流舆论引领作用;如何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实现从“时效性”到“实效性”的跨越;如何在言论撰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发现力、判断力以及策划力;如何更加深入践行“开门办报”的探索与实践,让栏目活起来、火起来?打造小言论栏目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将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向外探索、向内生长,寻求更持续、宽广、稳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中。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用真实精彩的故事打动读者:新时代党媒新闻宣传如何讲好故事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8(11).

[2]刘华.新闻角度选择与记者自身因素探讨[J].新闻爱好者,2017(12).

[3]卢新宁.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J].新闻战线,2018(11).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评论部)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