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09:16 人民日报 作者:姜泓冰
中国,亚洲,“一带一路”——今年的上海影视双节,这3个关键词最醒目。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也得益于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112个国家和地区、3964部影片报名参加电影节,其中有53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地区的1875部影片,几近半数。若无“一带一路”串起,若非积极努力地推进交流合作,这些并非影视产业大国、强国的“小众”影片,很难亮相电影大市场、为中国观众所知。影视作品本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张望、愉快对话、加深了解的一扇好窗口,“世界影视”不该只是好莱坞。相比于以为自己价值观独大、用一条成熟工业流水线量产标准品倾销全世界的做法,一个致力于提供更多“窗口”和看得见不同风景“房间”的电影节开放平台,对于世界文明进步,显然更具意义。
透过影视节,也能看见亚洲力量的生长:今年的电影节展映板块竟有5个亚洲国别电影系列展,分布于金爵入围片、亚洲新人奖提名片及各个展映单元的更多;论坛里有新设的亚洲电影沙龙,电影市场里还有“聚焦伊朗”和“聚焦泰国”的产业对接项目。如此汇聚与张扬,展现的不只是亚洲文明的纷繁多样,还有这块古老大陆不容忽视的整体崛起。
没有哪一届上海影视双节,像今年这样大写了“中国主场”,让我们对中国电影满怀期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单元,展映14部影片,从1949年出品的《三毛流浪记》到《家》《羊城暗哨》《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青春万岁》《建国大业》……每一部,都能唤起我们对于中国电影的美好记忆,连缀成线,则是对新中国电影走过道路的回望与提示。从一部电影循环放映、举国同看,到年产电影超千部、国产片占到全国票房总额的六成、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大国,中国电影业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
中国,亚洲,“一带一路”——今年的上海影视双节,这3个关键词最醒目。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也得益于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112个国家和地区、3964部影片报名参加电影节,其中有53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和地区的1875部影片,几近半数。若无“一带一路”串起,若非积极努力地推进交流合作,这些并非影视产业大国、强国的“小众”影片,很难亮相电影大市场、为中国观众所知。影视作品本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张望、愉快对话、加深了解的一扇好窗口,“世界影视”不该只是好莱坞。相比于以为自己价值观独大、用一条成熟工业流水线量产标准品倾销全世界的做法,一个致力于提供更多“窗口”和看得见不同风景“房间”的电影节开放平台,对于世界文明进步,显然更具意义。
透过影视节,也能看见亚洲力量的生长:今年的电影节展映板块竟有5个亚洲国别电影系列展,分布于金爵入围片、亚洲新人奖提名片及各个展映单元的更多;论坛里有新设的亚洲电影沙龙,电影市场里还有“聚焦伊朗”和“聚焦泰国”的产业对接项目。如此汇聚与张扬,展现的不只是亚洲文明的纷繁多样,还有这块古老大陆不容忽视的整体崛起。
没有哪一届上海影视双节,像今年这样大写了“中国主场”,让我们对中国电影满怀期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单元,展映14部影片,从1949年出品的《三毛流浪记》到《家》《羊城暗哨》《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青春万岁》《建国大业》……每一部,都能唤起我们对于中国电影的美好记忆,连缀成线,则是对新中国电影走过道路的回望与提示。从一部电影循环放映、举国同看,到年产电影超千部、国产片占到全国票房总额的六成、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大国,中国电影业已经走出了很远很远。
然而,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今年的上海影视双节上不只有回忆,还有这样一批华语新片,比如入围金爵奖的故事片《春潮》和纪录片《大理的声音》,比如直面教育焦虑的《学区房72小时》、讲述捐献器官难题的《天上的孩子》、聚焦城市边缘人的《搭秋千的人》、根据阿来中篇小说改编的《少年桑吉》、描写中国芭蕾少女伦敦境遇的《冬去春又来》……它们未必成熟、完美、高票房,但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认真努力的态度、立足现实的勇气、清新多样的题材与形式探索。
70年,我们慢慢长成了拥有大市场、大投资、出品影片数量众多的电影大国。现下与未来,走上真正的电影强国之路,已是必然。强国,口号喊不成、大钱砸不成、功利急不成,惟有靠着一部部电影、一代代影人的努力,伴随着观众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和像电影节这样的平台、各类市场的发育健全,一步步积累,水到渠成。
在这中间,愿中国的电影、电影人和电影节,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