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文摘报》:把小报办出大格局

2019-06-20 14:22 传媒  作者:文/刘 昆 和莉丽 渠红帅

《文摘报》今年38岁了。从人民日报大家庭诞生,在光明日报大家庭成长,她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参与到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努力为读者提供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三十八载历程铸辉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一个大展宏图、振奋自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生机盎然的时代,必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时代。对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新问题的深入观察、及时反映、正确引导、积极影响,迫切地摆在了新闻工作者面前。1980年年底,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书记的王揖同志提出由中国记协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联合,在北京创办一份综合性文摘报的建议。经过6期试刊,1981年10月6日,《文摘报》正式创刊。初为周刊,16开8版,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人民日报社出版。《文摘报》创刊初期,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的关注。他称赞说:“是谁办了这么一件好事!”

1983年10月7日,《文摘报》由人民日报社划归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光明日报编委会领导,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年4月,《文摘报》改由光明日报社独家主办并出版。

《文摘报》创刊号上的《致读者》开宗明义,阐释了报纸的宗旨:“《文摘报》将以报刊文章为源泉,以读者需要为依归,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求新、求博、求精、求快,荟集全国报刊文章的精华,起到传递信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活跃思想的作用。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这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文摘报》今年38岁了。从人民日报大家庭诞生,在光明日报大家庭成长,她一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参与到中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努力为读者提供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

三十八载历程铸辉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一个大展宏图、振奋自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生机盎然的时代,必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时代。对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新问题的深入观察、及时反映、正确引导、积极影响,迫切地摆在了新闻工作者面前。1980年年底,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书记的王揖同志提出由中国记协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联合,在北京创办一份综合性文摘报的建议。经过6期试刊,1981年10月6日,《文摘报》正式创刊。初为周刊,16开8版,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人民日报社出版。《文摘报》创刊初期,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的关注。他称赞说:“是谁办了这么一件好事!”

1983年10月7日,《文摘报》由人民日报社划归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光明日报编委会领导,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年4月,《文摘报》改由光明日报社独家主办并出版。

《文摘报》创刊号上的《致读者》开宗明义,阐释了报纸的宗旨:“《文摘报》将以报刊文章为源泉,以读者需要为依归,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求新、求博、求精、求快,荟集全国报刊文章的精华,起到传递信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活跃思想的作用。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这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文摘报》现设有“时政要闻”“新闻聚焦”“网海观潮”“法制社会”“文坛走笔”“健康之友”“学林漫步”等近二十个专版及几十个专栏,在宣传新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8年来,《文摘报》以“取百家之精华,成一家之特色”的鲜明特点,成为中国报刊“百花园”的一道靓丽风景。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称赞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人辛苦为人甜”。

38年来,《文摘报》在全国积累了众多的读者,且读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这与以面向知识分子为独特定位的《光明日报》读者群是相吻合的。不少读者基于对《光明日报》的感情认识了《文摘报》,又因为《文摘报》而加深了对《光明日报》的认识。许多读者反映,《文摘报》不愧是光明日报社办的文摘类报纸。《文摘报》的许多读者已从中年走向暮年,但他们对《文摘报》依然一往情深,爱不释手。湖北省宜都市一位读者自费订阅了20多年《文摘报》,他还将看后的《文摘报》装订成册,送给乡里的民族中学。他说:“《文摘报》是我的精神食粮、生活伴侣,活一年我就要订阅一年《文摘报》。”

38年来,《文摘报》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文摘报》多年来被评为全国畅销报刊,文摘报社连续10多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以及中央直属机关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获得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以良好报德、报风赢得读者口碑

自正式创刊到今天,《文摘报》从最初的16开8版到4开8版;从创刊时的每周一期到1985年的每周两期,再到2010年的每周三期,无论形制怎样变化,无论市场经济下的诱惑多大、竞争多激烈,几代文摘报人始终坚守信念、牢记宗旨、忠实履职,不改初衷、不落俗套、不变风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走过38个春秋的《文摘报》,将其办报办社经验提炼、总结为两个“立”。

一是立报德。历届《文摘报》领导班子及编辑形成一个强烈的共识,报德是报纸的灵魂,讲究报德的报纸是有修养的报纸,是经得住检验的报纸。报德的核心是报纸的遵循,即按照怎样的理念办什么样的报纸、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它考量的是办报人的良知。办报宗旨是一面旗帜,指明了总方向,但每一期、每一篇都能做到“不猎奇,不芜杂,不晦涩,不粗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欲立报德,糊涂不行,应付更不行。

糊涂不行,指的是政治上必须保持清醒。报纸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关乎意识形态导向,关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文摘报》版面虽小,但有广泛的受众,从这个意义上看,更应明是非、辨鱼龙、识良莠,确保报纸的端庄、雅正,为时代鼓与呼,反映人民的心声,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应付不行,指的是在所有环节上不能懈怠。也许会有人认为,文摘不过是剪刀加浆糊,其实不然。文摘从选文、编辑、审读乃至版式、标题、校对、印制,每一个环节都躲不过读者的“火眼金睛”。文摘还是二度创作的结果,在诸多文章中,让有价值的文章由博返约、取精用宏、可读耐读、出彩出新,这是需要下苦功的。

二是立报风。报风是报纸的品格。注重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古代的文人雅士好以竹、梅比喻品格,表达对美好意境、气质、气象的追求。今天,在物质生活丰裕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尽管有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但报纸、书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阅读首选。就报纸而言,能否清新、高雅、精致、平实,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感受与阅读利益。

事实说明,《文摘报》得到读者认可与报风直接相关。在《文摘报》几次较大规模读者问卷中,“品味”是读者使用最多的词汇。江苏省无锡市一位读者表示,虽然近年来文摘类报刊蜂起,但贵报鹤立鸡群,不媚俗,不猎奇,格调高雅,品位纯正。

追求与塑造良好的报德与报风,为《文摘报》赢得了读者的口碑。报纸在读者的鼓励、鞭策中不断进步,我们也在培养报德、报风的同时强化了《文摘报》人的职业精神——这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精神;服务读者、不怕辛苦的精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

担当使命任务,提升办报能力

面对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肩负特殊使命、具有独特价值的文摘类报纸,应具有怎样的品格和追求,这是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文摘报》在继承过往优良办报传统的基础上,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大格局。这个“大”,不是高高在上、大而无当,而是指一种大视野、大智慧。社会上一度有这样的说法:大报抓导向,小报抓市场;大报重社会影响,小报重经济效益。换言之,小报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存在的。于是,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小报小刊登载一些低俗、媚俗甚至虚假的新闻,以吸引读者眼球。但《文摘报》一直坚持正确的导向,自觉传播主流价值观,关注国内外大事,关心百姓疾苦,心系读者,讴歌时代,从不以花边新闻的低俗内容吸引读者,探索出了一条既让党放心又让读者满意,既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又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模式。

《文摘报》摘登的一些文章,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95年6月25日,《文摘报》摘登了《就业竞争的“东北现象”》一文。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就此文做了重要批示。1996年1月14日,朱镕基同志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有关报告上再度做出批示,一篇不足几百字的短文,竟引起国家领导人如此高度的重视,这自然激发了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为伟大的时代鼓与呼,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党的大政方针的实施帮忙,为社会的进步铺路开道。这一点,逐步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和办报理念,这也与读者的阅读旨趣相吻合。

二是大主题。作为中央党报《光明日报》的子报,《文摘报》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应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服务重大主题宣传。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些重大主题宣传中,如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宣传等,《文摘报》与《光明日报》同频共振,通过做专题、开专栏,及时向读者传递相关会议消息及权威解读文章。

当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宣传报道在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各个媒体同时展开后,《文摘报》改变过去“就米下锅”式的宣传,开辟《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栏目,选摘各大报刊刊登过、曾经对改革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旧闻”,并配发新的解读文章。这个栏目是《文摘报》结合自身的“文摘”特点,创新报道视角及形式,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有益探索。

《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栏目首篇刊发的,是时任《光明日报》记者王晨(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6月18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长篇通讯《深入宝库采明珠——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历程》,在刊发这篇40年前的“旧闻”的同时,配发了解读文章《春天里的心跳 四十年不停歇》,介绍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展青蒿素研究40年来取得的成就,暗合了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主题,让读者明白,为什么青蒿素研究的领头人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科技事业带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旧报新读”栏目得到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的肯定。通过这个栏目,人们会对“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有更真切的理解,对新闻的价值有更深刻的判断和体悟。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文摘报》继续推出《旧报新读——中国记忆》栏目,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的风雨历程,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成就。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出发。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着新的矛盾和问题,70年风雨历程中的人和事,可以为当下提供有价值的镜鉴。

三是大担当。在资讯泛滥、信息过剩、观点多元的当下,《文摘报》如何彰显存在价值与责任担当?《文摘报》坚持“观点立报”的办报思路,努力把报纸办成“观点报”“报中报”“报上报”。这也是《文摘报》践行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之所在。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迫切需要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和精神激励。文摘类报纸只有坚持“观点立报”,在“象牙塔”与大众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文化对话”平台,才能以精英群体的思想、观念,激活、优化、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加深其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从而使人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事业之中。

“观点立报”就要把报纸办得有思想、有观点、有立场,要理直气壮地用立场鲜明的思想观点引导舆论场。在《文摘报》的办报实践中,言论一直是重要特色,一版报眼位置常设的“微型论坛”、八版的“每周评论”很受读者欢迎。虽然立足于“二次传播”,但我们对新闻事件和现象的反映并不只求速度快,而总是试图保持合适的时空距离,以尽可能地接近事物的本质。对于冷静理性的观点性新闻,我们更是情有独钟。

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层出不穷,形成很多文化现象,引发诸多文化热点和争议,这背后反映的是对文化的核心层面——意义和价值的探寻。《文摘报》开设“文化观察”栏目,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当前的文化热点,不仅可以让观点的覆盖面更广,增强新闻版面的文化性、思想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为读者提供真知灼见,驱动精神帆樯,引领前进航向,激发与增强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观点立报”要求编辑带着思想去选编稿件,通过对原发稿件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二次创作”,经过艺术的荟萃与集纳,让这些文摘集纳成为读者看重的“思想源”“观点库”。《文摘报》“人间万象”“人物故事”版摘选的文章故事性可读性强,但是,我们绝不取巧、不猎奇,而是自觉着眼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网海观潮”版内容取自新媒体,通过对新媒体领域的观点内容资源进行主题式专题式的开掘、集纳和呈现,成为报网内容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受到读者好评。“健康之友”是《文摘报》受到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喜爱的传统版块,我们努力以“观点”视角提升该版的品质,不但传播养生和健康知识,更传播科学的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在文摘类报纸里,《文摘报》“学林漫步”版独树一帜,它以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新成果、新观点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轻传播,形成了鲜明特色。该版把担当寓于学理中,用学术讲政治。具体来说,就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大量摘编深入阐述“四个自信”的文章,廓清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迷雾,尤其注意批判西方错误思潮。“学林漫步”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摘编过大量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文章,如解读《摆脱贫困》《习近平的语言风格》的专家文章,还曾专设《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用典》专栏。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该版摘编了大量针对西方新闻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民主政治等错误思潮的理论批判文章,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特殊的政治斗争》等。

舆论战线的理论工作,要特别注重突出新闻性与时效性。“学林漫步”版摘编的不少文章主题,侧重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学术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感与思想价值,如公平正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收入分配问题、道德重建问题、反腐倡廉问题、老龄化问题等。在摘编这些文章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找依据、找遵循。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文摘报人将和光明日报大家庭成员一道,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改进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身的最大努力。

作者刘昆系《文摘报》总编辑

和莉丽、渠红帅系《文摘报》编辑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